周老师和悦洋离开后,工作室里恢复了往常的宁静,只有空调系统发出低沉的嗡鸣。孙洁(孙姐的大名)却没有立刻回到她的设计台前。她独自坐在会客区,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那张冰冷厚重的原木茶桌边缘,周老师的话语和那张密不透风的路径图,依旧在她脑海里盘旋不去。
“最好的情况…最坏的情况…”
这两个极端像钟摆一样,在她心中来回晃动,带来一阵阵难以言喻的焦灼。她需要一点什么来定定神。起身走到角落的咖啡机旁,给自己重新研磨了一份豆子,随着机器发出沉闷的轰鸣和馥郁的香气,她纷乱的思绪仿佛也随着这熟悉的过程,稍稍沉淀下来。
端着那杯滚烫、醇厚的黑咖啡回到座位,氤氲的热气模糊了她的视线。她轻轻吹了口气,白色的水雾散开,目光没有焦点地落在窗外明晃晃的街景上,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回了十二年前。
那是她人生中最漫长也最幸福的一天。产房的灯光白得刺眼,汗水浸湿了她的头发,当那声嘹亮而稚嫩的啼哭终于响起时,所有的疼痛和疲惫仿佛瞬间被抽空。护士抱着那个被包裹在柔软襁褓里的小小婴儿,凑到她眼前。小家伙刚出生,却不像别的孩子那样红彤彤、皱巴巴,反而白白净净,眉眼清晰,安静地眨巴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世界。接生的那位经验丰富的老医生一边做着后续处理,一边忍不住感叹:“我接生过这么多孩子,你们家悦洋,是我见过生下来最漂亮、最干净的一个。”
那一刻,孙洁的心柔软得像要化开,所有的期许都凝聚成最简单的愿望——愿她一生平安喜乐。
孩子出生后,生活的重心彻底倾斜。丈夫是南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高材生,毕业后顺理成章进入一家业界知名的大厂,从事芯片研发相关工作。他的世界里充满了代码、电路板和永无止境的项目节点。加班、出差是家常便饭,深更半夜对着电脑屏幕沉思更是常态。家里的事情,尤其是陪伴、教育女儿的重担,几乎完全落在了孙洁和孩子的外婆身上。
想起母亲,孙洁心里满是感激与一丝心疼。老太太自从悦洋出生,就几乎住在了他们家,没日没夜地帮着带。喂奶、换尿布、哄睡……外婆用她那并不宽阔却无比温暖的怀抱,给了悦洋最初的安全感。也是在外婆咿咿呀呀的童谣和不知疲倦的陪伴下,小悦洋一天天长大。
或许是因为深知父亲角色的暂时缺位,或许是因为自己从事创意工作,对培养孩子的感知力有种本能的重视,孙洁在悦洋的教育启蒙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清晰的规划。
她很早就开始给女儿进行双语浸润。不是那种刻板的、任务式的教学,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家里会交替放着舒缓的中文儿歌和旋律优美的英文童谣;玩具里有色彩鲜艳的中文识字卡,也有印着苹果、香蕉、小汽车等图案的英文卡片;睡前故事,有时是外婆讲的《小马过河》,有时是孙洁用带着一点点口音但力求标准的语调念的《Goodnight moon》。她相信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多一种语言,就多一扇看世界的窗户。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悦洋的语言天赋似乎被很好地激发了出来。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她已经能毫无障碍地在中英文之间切换,并且开始不满足于简单的图画书,抱着《magic tree house》这类初章书的原版音频,能安安静静地听上好久,听到有趣的地方,自己咯咯笑出声。那种沉浸在故事里的专注神情,孙洁至今记忆犹新。
也是在那个年龄段,孙洁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数学思维的启蒙。不是强行灌输算术,而是通过积木游戏、逻辑狗、还有那些设计巧妙的思维训练绘本,引导她去观察、比较、推理。悦洋对此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那些在别的孩子看来可能有些枯燥的图形规律、数字游戏,她总能很快找到关键,乐在其中。
进入小学后,悦洋在学业上的优势开始显现。英语得益于早期的沉浸,听说读写全面领先,七岁时参加剑桥少儿英语考试,轻松满分通关。语文,尤其是作文,也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这背后,孙洁知道,离不开那些年大量原版英文故事和优质中文读物打下的底子——无论是词汇、语感,还是对叙事结构的潜意识理解,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数学,则真正开始绽放光彩。二年级开始,孙洁为她找了一位专业的奥数教练,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小姑娘仿佛鱼儿入了水,在数字、图形和逻辑的世界里徜徉自如。三、四年级开始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初出茅庐,拿回来的多是三等奖的证书。孙洁从未给过压力,总是鼓励她享受思考的过程。悦洋身上有种不服输的韧劲,每次比赛回来,都会自己琢磨错题,总结经验。
到了五年级,量变引起质变。她开始在各种有分量的数学竞赛中稳定地斩获一等奖。家里书柜的显眼位置,被那些金灿灿的奖牌和红彤彤的证书占据。在周围家长和同学眼中,悦洋是不折不扣的“学神”,好像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取得别人望尘莫及的成绩。
只有孙洁知道,这“学神”光环背后,是怎样的付出。
别人家的孩子周末在游乐场、电影院尽情玩耍时,悦洋的书桌前,总能看到她小小的、挺得笔直的背影。节假日,当朋友圈晒满旅游美景和美食时,她的动态常常是参加某个集训营的照片,或是埋头攻克一套新试卷的侧影。学习对她而言,从来不是负担,更像是一种探索和挑战自我的游戏,但她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实打实的,没有一丝水分。孙洁心疼,也曾劝她多休息,多玩玩,但悦洋总是眨着亮晶晶的眼睛说:“妈妈,我觉得解题很有意思啊,特别是那种很难的题,想出来的时候,特别有成就感!”
正是这种内驱的动力,支撑着她一路走来。
所以,当六年级的悦洋,偶然接触到学校新开的信息学兴趣班,并迅速被那种用代码构建逻辑、解决问题的全新方式深深吸引,回家兴奋地宣布她想走信息竞赛这条路时,孙洁在最初的惊讶之后,并没有感到太意外。这似乎是女儿探索世界的必然延伸,从数学的逻辑之美,延伸到了信息世界的创造之力。
然而,作为母亲,在初步了解了信息竞赛的残酷性和高投入之后,她不可能不担心。这条路,比奥数更偏,更专,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可能更多,未来的不确定性也更大。周老师那张路径图和冷静的分析,更是将这种担忧具象化、尖锐化了。
她为女儿捏着一把汗。
最好的结果,如同周老师描绘的,一路过关斩将,冲进国家集训队,保送清北,踏上一条精英之路。这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
但万一呢?万一在哪个环节卡住,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竞赛成绩却不理想,影响了常规学业,那该怎么办?
孙洁的思绪在这里停顿了一下,没有任由其滑向那个“最坏”的深渊。她强迫自己进行更理性、也更积极的推演。
即使拿不到最理想的名次,无法直接保送,这条路就走死了吗?未必。
她想起丈夫偶尔提起的“强基计划”。那些顶尖高校,为了选拔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设立了这样的特殊招生渠道。信息学竞赛的背景,尤其是如果能在省级乃至全国级比赛中获得不错的奖项,在“强基计划”的选拔中,无疑是极具分量的筹码。这相当于多了一条通往顶尖学府的路径,虽然可能比直接保送要多一些周折。
再退一步,即使“强基”也未能如愿,以悦洋通过竞赛锤炼出的超强学习能力、逻辑思维和抗压能力,回归到高考赛道,冲击“华五”(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类顶尖名校,也绝非不可能。竞赛培养出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一种面对难题敢于挑战、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坚韧心态。这种能力,是能够迁移到任何学科的学习中去的。悦洋的英语和语文底子很好,这保证了她在文科上不会有短板,只要在竞赛之余,合理安排时间,保持对理科综合知识的跟进,兜住“华五”的底,孙洁认为,是有很大希望的。
想到这里,她心中那沉重的天平,似乎开始微微倾斜。
她看着窗外,目光渐渐变得坚定。
女儿不是一时兴起。她从小展现出的专注、自律和探索精神,是她选择这条艰难道路的底气。那日在工作室,悦洋看向周老师、看向电脑包时眼中闪烁的光芒,孙洁看得真切,那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方向,是何其幸运的一件事。
作为母亲,她或许无法完全理解代码世界的奥妙,也无法百分百保证女儿在这条路上一定能走到哪个高度。但她能做的,是看到女儿的潜力,理解她的热爱,并在她选择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时,给予最坚定的支持,成为她最坚实的后盾。为她规划,替她权衡,在她遇到挫折时给予拥抱,在她取得进步时分享喜悦。
风险固然存在,但因噎废食绝非她的风格。与其忧心忡忡于那不确定的“最坏”,不如和女儿一起,全力以赴去争取那个“最好”,同时,做好充分的预案,为各种可能的结果铺路。
这行代码,确实关乎女儿的未来。她无法代替女儿去“敲”,但她可以,也必须,站在女儿身边,帮助她看清路径,排除干扰,给予她按下“回车键”的勇气和底气。
孙洁深吸了一口气,将杯中已经温凉的咖啡一饮而尽。苦涩过后,是唇齿间留下的醇香回甘,一如她此刻的心情。
她拿起手机,找到周老师的微信,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敲击:
“周老师,您好。关于悦洋学习信息竞赛的事情,我和她爸爸认真讨论了一下。我们尊重并支持她的选择,也相信她的能力和努力。后续的具体学习规划,还麻烦您多费心。作为家长,我们会全力配合,做好保障工作。”
信息发送成功。她放下手机,感觉肩头的重担似乎轻了一些,一种明确目标后的坚定力量,在心底慢慢升起。
“咚咚咚——”
会客区的玻璃门被轻轻敲响。业务员李里探进头来,脸上带着歉意而又不得不打扰的笑容:“金姐,不好意思,之前预约看裸石和设计方案的客户到了,您看……?”
孙洁——金姐——瞬间从母亲的角色切换回工作室负责人的状态。她脸上露出职业化的、令人如沐春风的微笑,利落地站起身,整理了一下并不存在的衣角褶皱。
“好的,我马上来。”
她迈着沉稳的步伐向外走去,高跟鞋敲击在地板上,发出清晰而有力的声响。窗外,阳光正好,一如她此刻为女儿做出的决定,清晰而坚定。前路或许漫长且充满挑战,但她已准备好,与女儿并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