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14班的第一次交流会的成功就是14班教室的“含‘文’率”和文科重点班的“含‘理’率”都出现了显着提升。晚自习结束后,经常会看到原14班的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跨班串门讨论着白天遇到的难题。理科生们不再视文综为洪水猛兽,并且将文科思维代入到理科学习中,如生物。文科生们也开始尝试着将数学题当作解谜的游戏,整个“大14班”的学习氛围越来越好。
然而,当14班这边搞得热火朝天之时,隔壁的高二(1)班却出截然不同。
孙伟对杨明宇那种快乐学习、兴趣引导的套路打心底里瞧不上的。在他看来,高中教育,尤其是需要面对高考,一切花里胡哨的东西都是在浪费时间。他的教育方针就六个字:简单、粗暴、有效。
怎么个简单粗暴法?答案是:做题。
做无穷无尽的题。
“大14班”的交流会开完没两天,学校印刷室的王师傅就成受害者。
“孙老师班上的课代表,天天往我这儿跑。”王师傅一边操作着油印机,一边对着来加印班级通知的张伟吐槽,“喏,你自己看。”
他指了指墙角堆积如山的卷子,“这还只是一天的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每科雷打不动好几页多的都十几页。这油印机买来才不到三年,就没见过这么大的阵仗,机器有时候都热得都能煎鸡蛋了。”
张伟探头看了一眼,密密麻麻的题目让他头皮发麻。“我的乖乖,这是要把人往死里练啊?他们做得完吗?”
“做不完也得做。”一个略带疲惫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两人回头一看,是1班的学习委员,他眼圈发黑,神情憔悴,手里还抱着一摞刚批改完的作业。他看了一眼张伟,对王师傅说:“王师傅,孙老师说,昨天那套物理的压轴题难度不够,让我们今天再来领一套加强版的。”
“还加强版?”王师傅皱起了眉毛,“你们孙老师是把学生当成特种兵练了吧?”
1班的学习委员苦笑一声没再说话,只是默默地等待着新试卷的出炉。张伟看着他有些佝偻的样子,忽然觉得,虽然14班上次考试输了,但好像也没那么惨。
这就是孙伟的“题海战术”。在他看来,学生的脑子就像一块铁,知识点就是锤子。一遍记不住?那就捶十遍。十遍还不行?那就捶一百遍!只要捶的次数够多,总能把铁块捶打成想要的形状。至于这块铁在捶打过程中会不会失去韧性,会不会产生裂纹,那不是他需要考虑的问题。他要的,是最终的成品。
日子一天天过去,没过多久年级主任开年级教师会议,年级主任你决定从本周开始实行“周测”。每周五下午全年级统一进行一门主科的闭卷考试,成绩在当晚就公布,并张贴在教学楼下的公告栏里进行全年级排名。
这个决定,让孙伟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在他看来,这种高频率、高强度的对抗,正是他“题海战术”成果最好的证明。
第一周考的是数学。
考试结束后,1班的教室里哀鸿遍野,学生们抱怨着孙老师给他们练的“地狱加强版”比这次考试难多了,简直是“杀鸡用了宰牛刀”。而14班这边气氛则相对轻松,同学们普遍感觉题目不难,他们发现很多题目的解题思路,都在林天上次的分享中提到过。
然而,当晚,鲜红的成绩榜单张贴出来时,现实却给了14班一记响亮的耳光。
高二(1)班,班级平均分:128.5分。
高二(14)班,班级平均分:121分。
虽然差距不大,但输了就是输了。更关键的是,在140分以上的高分段,1班的人数几乎是14班的两倍。
公告栏前,14班的学生们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了。他们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感觉良好,结果却输了?
“看到了吗?”孙伟恰好路过,他拍了拍自己班上一个考了满分的学生的肩膀,声音刚好能让周围的人都听到,“感觉是虚的,分数才是实的。做得多,自然就做得快,做得准。考场上,一分钟的犹豫就是十分的差距。”
说完扬长而去。
杨明宇站在人群的外围静静地看着这一切。他看到了孙伟的得意,也看到了自己学生们脸上的失落。
他没有上前去说什么“失败不代表什么”之类的安慰话。因为他知道,此刻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
他只是等到学生们都看得差不多了,才缓缓走上前,看着那张成绩单,脸上甚至还露出了一丝微笑。他转过身对着垂头丧气的学生们,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摸不着头脑的话。
“慌什么?”
“这才哪儿到哪儿。”
“别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说完,他便转身走进了夜色之中,留下了一群面面相觑的学生。他们看不懂自己的老师,但他们选择相信他。
“别急,让子弹飞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