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福帝姬张昭玉听闻后,说道:“既然查不出是何种材料,那就别再检查了,送回我这儿吧。”
绣娘点头应是,将黑色龙纹纱裙重新交还给张昭玉。她仔细检查了被剪过的地方,丝毫看不出痕迹,这才松了口气。
尚衣库那帮人也太离谱了,检查就好好检查,干嘛要剪裙子呢?好在不太看得出来。毕竟这不是自己的东西,她打算将其封存起来,等昭宁宗姬顾夜昙长大了再归还给她。
时光匆匆,一个月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便迎来了中秋节。顾夜昙被张昭玉唤醒,张昭玉亲自为她梳妆打扮。她为顾夜昙梳好了双鬟髻,在鬟心分别插上一支鎏金“捣药玉兔”银簪,那玉兔的眼睛镶嵌着色泽艳丽的红宝石。
顾夜昙的额头贴着以金箔剪成的“新月花钿”,眉心轻点一抹朱砂,耳边垂着珍珠耳珰,珍珠之间还点缀着米粒大小的银铃。顾夜昙本就天生丽质,如此装扮更是增添了几分动人之姿。
张昭玉对顾夜昙说道:“昙昙,晚上你要和哥哥一同入宫参加内廷御宴。”
顾夜昙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问道:“是去赏月吗?”
张昭玉点头,为顾夜昙换上一件用轻薄越罗制成的浅杏黄罗纱短衫,衣领袖口绣着银线缠枝桂花纹。同时,她还帮顾夜昙穿上一条月白色百迭裙,裙摆渐渐晕染出靛蓝之色,腰间系着一条绯色丝绦,丝绦末端坠着一只小玉兔以压住裙摆。
同时,张昭玉还亲手取出一盏绢纱兔形灯,灯面上绘着吴刚伐桂的故事,内部燃着蜂蜜蜡烛,温暖的光线透过纱面,宛如月晕一般。此外,她还拿出一个鎏金葵形漆盒,盒中盛放着迷你“月团”和石榴子,盒盖镶嵌着用螺钿拼成的月宫图。
张昭玉笑容满面地说道:“这般打扮,昙昙就如同月光仙子一样美。”
顾夜昙并未展露笑容,只是轻轻点头回应:“谢谢娘亲。”
与顾夜昙相处多时,张昭玉已然知晓,自己捡到的这位外国小公主天生不会笑,她依旧宠溺地摸了摸她的头。
当晚,顾夜昙手提兔形灯,携着鎏金葵形漆盒,与身着华服的顾守靖、丞相等人,还有张昭玉一同前往了王宫。
中秋夜宴之上,顾夜昙衣袂飘飘,莲步轻移时,裙摆漾起幽蓝的月光幻影。她发间的玉兔银簪与四周的灯笼交相辉映,恰似月宫的小仙子偶然降临人间盛宴,引得宫中女眷纷纷含笑称赞:“此乃官家膝下最为玲珑剔透的女儿!”
还有人打听这个四岁的女娃娃是哪家的孩子,当得知她便是昭宁宗姬时,众人皆惊愕不已。她比当年的明福帝姬还要美丽,有人暗自思忖:看来大松国第一美人的称号应当易主了?
张明霁与张灵犀主动向顾夜昙打起了招呼。他们年纪尚小,身着华丽服饰,手中还握着兔形灯。
顾夜昙向两人行礼,却被太子张明霁牵住了手,他说道:“来,孤带你去结识孤的皇兄弟。”
顾夜昙心中暗自思忖:……这两兄妹都爱一言不合就牵手吗?
她被小太子牵着手,结识了许多小王公及其亲戚,其中年纪最小的仅有一岁。
肃王年仅七岁的儿子满是好奇地问道:“太子殿下,她真美呀,是您的妹妹吗?”
小太子说道:“她是昭宁宗姬。”
有个小王爷觉得小太子看上这位宗姬了。这位宗姬年纪尚小,仅有四岁,牵她的手她可能还不明白其中的含义,等她长大后,可就没这样的机会了。
“不过是一只披着凤凰皮的麻雀罢了,还妄想成为凤凰?我听闻她是明福帝姬捡来的!”一个小侯爷满脸不屑地说道。
张承宵与二十八岁的朱皇后看到小太子紧紧拉着一个漂亮女童的手不肯放开,便询问这个女童是谁。当得知她就是昭宁宗姬时,夫妻二人皆为她的美貌所惊叹。这便是异国公主吗?尽管不清楚她来自哪个国家。
自那之后,京城便传开了一则趣闻:有位容貌姣好的帝姬养女被册封为宗姬,还被小太子看中了。这位养女的容貌,比当年号称第一美人的帝姬张昭玉更为出众。
当晚,皇帝张承宵与朱皇后,太上皇张峻衍与皇太后李皇后一起出席,还有两位帝王的众多妃嫔也一起出席。
张承宵在中秋之夜前往预先搭建好的“夕月坛”,身着专属礼服,主持祭月仪式。仪式中供奉玉兔、月饼、瓜果等祭品,以此祈求大松国风调雨顺。与此同时,教坊乐工奏响雅乐,现场一派歌舞升平之景。
转眼间又过了三个月,在此期间,明福帝姬张昭玉虽未正式将顾夜昙收为养女,但给予她的待遇与养女别无二致。太子依旧会同柔嘉帝姬张灵犀来找顾夜昙玩耍。
忽然,一则令人毛骨悚然的消息传进众人耳中:北方那令人望而生畏的大业国军队,杀过来了!一路由二太子勃极烈率领,另一路由宰相之子谋良虎统领,来势汹汹。
大业国并非首次兵临大松国京城之下。去年冬天,他们便已兵临城下,迫使太上皇退位,让如今的皇帝登基。彼时,一位主战派文官率领士兵抵抗,各地士兵也纷纷赶来勤王,才击退了大业国士兵的进攻。
然而,皇帝昏庸无道、能力欠缺,竟选择割地求和。大业国趁机要求大松国割让北方三个战略重镇,赔偿军费黄金五百万两、白银五千万两、绢帛一百万匹,另需牛马各五千匹。此外,大松国皇帝需尊称大业国皇帝为伯父,且每年都要向大业国进贡。
然而,皇帝张承宵纵使将整个京城的百姓搜刮得一干二净,也难以凑齐如此巨额的金银。况且,将士们早就对皇帝心怀不满,明明京城保卫战取得了完胜,却还要割地赔款。他们愤而拒不开城,不愿交出三个战略重镇。
此次,大业国便以此为借口,再度兵临城下。这一回,他们一次性派出两路大军,共计八万人,将大松国京城围得水泄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