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力舰队那漫长而诡异的静默,并未让地球联盟的战争机器有丝毫松懈,反而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窗口。瓦西里耶夫元帅和联军最高统帅部深知,在绝对实力仍处劣势的情况下,“知己知彼”是弥补差距、寻找胜机的唯一途径。于是,在紧锣密鼓的战备和接连不断的小规模冲突之外,一场在军事学院、情报分析中心和“伏羲”AI核心数据库内展开的、无声的“头脑风暴”被提升到了最高优先级。目标只有一个:将格伦塔帝国从一个模糊而强大的恐怖符号,解构为一个可以被理解、被分析、乃至被预测的对手。
从最初的遭遇战到最近的“碎星渊”战役,所有与帝国舰队交火的详细记录,包括传感器数据、战场影像、武器效能评估、护盾过载模式、乃至敌方被击毁舰船的残骸分布图,都被事无巨细地数字化并录入档案。
“影舞”侦察舰无数次冒险贴近帝国控制区边缘,甚至利用王也炼制的特殊隐匿符箓潜入其巡逻间隙,捕捉其舰队日常调动、阵型变化、通讯信号特征和能量辐射模式。
对俘获的“幽影”、“剃刀”乃至“戈尔贡”残骸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关于帝国材料科技、能量系统、推进技术和武器原理的第一手资料。
星灵共同体和自由联盟提供的、关于帝国在其他星域作战的历史记录和战术分析,虽然零散,却提供了更宏观的视角。
王也通过“寰宇星图”和自身神念对帝国主力舰队集结区域那“混乱与饥渴”意蕴的持续监控,提供了一种超越常规物理观测的、玄之又玄却又至关重要的“态势感知”。
所有这些信息,最终汇聚到火星军事学院地下深处新建立的“战略分析中心”。在这里,“伏羲”AI的一个主要子体,与数百名顶尖的情报分析师、历史学家、物理学家、心理学家乃至元初门擅长推演术的修士,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研究团队。他们的成果,被整合成一个不断更新、演化的动态数据库——“帝国战争档案”。
通过对历次战斗的复盘和数据建模,帝国的战术风格逐渐清晰起来:
1. “重力锤”碾压战术: 这是帝国最标志性的战法,依赖于其舰船在火力和防护上的绝对优势。通常以“戈尔贡”级无畏舰或同等级别的重型战舰为核心,配以大量“剃刀”级炮艇,组成密集的、如同移动堡垒般的攻击阵型,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推进,依靠绝对的火力密度摧毁沿途一切抵抗。这种战术简单、粗暴、高效,体现了帝国对自身实力的极度自信和军事学说中对“决定性歼灭”的追求。分析表明,这种战术适用于实力悬殊的碾压局,但对能量消耗巨大,且阵型相对笨重,对侧翼和后方防护依赖性强。
2. “毒刺”骚扰与消耗战术: 在当地球防线初步稳定,尤其是“铁壁”防线和小行星带要塞群建立后,帝国明显调整了策略。大量“幽影”级突击舰和电子战单位被投入战场,执行“打了就跑”的骚扰任务。其目的在于:疲敝守军,消耗防御方的弹药和能源,测试防线弱点,搜集电子情报,并寻找机会猎杀落单的运输船或小型舰艇。这种战术更显灵活和狡猾,反映了帝国指挥官在遭遇阻力后,愿意采取更经济、更耐心的方式来削弱对手。
3. “组合拳”式协同攻击: “碎星渊”战役展现了帝国更高级别的战术协同。以“戈尔贡”为主攻和肉盾,吸引并承受主要火力;同时,“幽影”和“剃刀”编队从侧翼或后方进行高速突袭,重点攻击防御平台的传感器、能源节点和引擎;电子战单位则全程实施压制和欺骗。这种多兵种、多层次的协同攻击,表明帝国舰队具备复杂的指挥控制能力和高度的训练水平。
4. 当前静默期的“战略模糊”: 帝国主力舰队长达数月的静坐,本身就成为了一种战术。分析师们提出了几种可能:
· “憋大招”模式: 正在整合某种需要长时间准备的新型武器或战术,准备在关键时刻一举定乾坤。
· “心理战”模式: 以静制动,用未知和等待来加剧防御方的焦虑,消耗其精神力量,甚至诱使其犯错。
· “力量投送”模式: 其静默可能是在为超远距离、超大规模的空间跳跃或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跨星系攻击方式进行充能或坐标校准。
· “内部问题”模式: 帝国内部可能出现了指挥链混乱、资源短缺或其他问题,导致前线指挥官无法行动。
通过对帝国通讯信号和战场指挥痕迹的分析,结合与帝国军官的有限接触,研究团队尝试为帝国指挥官进行“行为画像”。
帝国军队呈现出极强的等级制度。低级单位对高级命令的执行几乎不打折扣,这保证了战术执行的效率,但也可能导致基层缺乏主观能动性,在通讯被切断或突发情况下应变不足。
多数帝国指挥官显示出对“正面碾压”和“绝对火力”的偏好,这在“重力锤”战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使在采用骚扰战术时,也往往伴随着强烈的、试图彰显武力的炫耀性炮击。
在战争初期,帝国指挥官明显对地球文明抱有极大的轻视,这从其鲁莽的推进和缺乏对防御纵深的侦察可以看出。“碎星渊”的失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这种傲慢,但并未根除,其静默本身也可能是一种傲慢的体现——认为时间站在他们一边。
“伏羲”AI通过分析海量数据发现,帝国指挥官在面临类似战术情境时,其应对策略存在一定的模式化倾向。例如,当侧翼遇袭时,他们更倾向于调动预备队进行反包围,而非立即收缩阵型;当电子战受挫时,往往会倾向于加大干扰功率而非改变干扰模式。这些“思维定式”虽然微小,却可能成为未来战斗中加以利用的突破口。
基于逆向工程和观测数据,军事学院对帝国主要舰船的性能参数进行了详细的推演:
· “戈尔贡”级无畏舰: 确认其拥有堪比小型天体的质量与防护,主炮威力足以撕裂大陆架。但其转向缓慢,能量护盾在承受饱和攻击后,再充能需要时间。其庞大的体积也意味着存在更多相对脆弱的次级系统和传感器阵列。
· “幽影”级突击舰: 隐匿性是其最大优势,但其隐匿系统似乎对持续性的、大范围的灵能扫描和基于量子涨落原理的新型探测器效果减弱。其火力相对贫弱,一旦被发现,生存能力堪忧。
· “剃刀”级炮艇: 火力凶猛,机动性尚可,但防护是其明显短板。其护盾发生器似乎对高频震荡攻击特别敏感。
· 电子战单位: 其干扰能力强大,但分析表明,其干扰模式存在“算法核心”,一旦被“伏羲”和“奇点网络”摸清规律,便能进行有效预测和反制。
所有的研究、分析和推演,最终都服务于一个目的:找到战胜帝国的方法。基于“帝国战争档案”,军事学院牵头制定了名为“破壁”的系列作战预案。
这些预案并非具体的作战计划,而是针对不同帝国战术风格和可能的新型武器,设计的多层次、模块化应对方案库。例如:
· 针对“重力锤”战术,有“弹性防御,侧翼削皮,重点破盾”的系列方案。
· 针对“毒刺”骚扰,有“主动诱饵,区域拒止,体系猎杀”的应对策略。
· 甚至对帝国可能动用诸如“行星杀手”级武器、超大规模空间陷阱等极端情况,也进行了推演并准备了相应的、哪怕是代价惨重的应急预案。
“我们或许无法在力量上与之匹敌,”一位资深分析师在总结报告中写道,“但我们可以努力在信息、战术和意志上超越他们。我们要让帝国的每一次进攻,都撞在我们最坚硬的盾上;让他们的每一次变招,都落入我们预设的陷阱。我们要将这场战争,从力量的比拼,部分地转化为智慧与耐力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