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耳欲聋的炮火轰鸣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神圣的、混合着悲伤与肃穆的寂静,笼罩着火星轨道至小行星带外围的广阔空域。第一次星际战役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但战斗的阶段已然落幕,随之展开的,是一项同样庞大、复杂且充满意义的行动——打扫战场。
地球联军最高指挥部下达了最高优先级的指令: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回收战场上的每一片残骸,无论是友军的,还是敌方的。
倾巢而出的“清道夫”
命令下达后,早已待命多时的庞大工程舰队,如同嗅到气息的工蚁群,从月球基地、火星船坞、乃至地球本土的太空港,浩浩荡荡地驶入这片刚刚经历浩劫的星空。
这支舰队构成复杂而专业:
· 大型打捞舰:如同移动的工厂,拥有强大的牵引光束和巨型机械臂,能够拖拽、固定甚至初步分解大型战舰残骸。它们的货舱经过特殊设计,可以容纳巨大的舰船部件。
· 多功能工程船:体型相对较小,但更加灵活,配备切割工具、焊接设备和精密传感器,负责进入残骸内部进行精细作业,回收关键设备或处理危险品。
· 资源回收船:如同太空中的“吸尘器”,能够释放出广域的电磁网或引力场,搜集飘散在战场各处的细小碎片、金属颗粒,甚至是一些冻结的液体和气体。
· 专用运输舰:负责将回收的物资、设备以及最重要的——遗体,转运至后方基地或专门的接收站。
· 警戒护卫舰:在工程舰队周围巡航,警惕可能出现的零星抵抗、太空海盗或是某些未被发现的危险,如未爆弹、不稳定的能量核心等。
这些船只,平日里默默无闻,此刻却成为了战场的主角。它们亮起探照灯,如同无数只谨慎的眼睛,扫描着黑暗虚空中的每一片漂浮物,引擎喷射出调整姿态的细小光焰,在这片巨大的“星际坟场”中开始了漫长而细致的梳理工作。
在所有回收任务中,寻找并收殓阵亡将士的遗体,被赋予了最高的道德和情感优先级。
打捞队员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操作着工程机甲,小心翼翼地进入那些支离破碎、内部环境极端恶劣的战舰残骸。他们面对的,是扭曲的金属、裸露的线缆、凝固的血液、以及真空低温下保持着最后姿态的遗体。
在一艘被拦腰斩断的地球驱逐舰残骸内,救援队员发现了一名被固定在通讯岗位上的年轻女军官。她的双手还停留在控制面板上,头盔面罩下的脸庞因瞬间失压而凝固,却依稀能看到一丝坚毅。队员们沉默地、极其轻柔地将她和她的座椅一起切割下来,用印有地球联盟徽章的专用裹尸袋郑重包裹,运往运输舰。那里,有随军牧师和心理辅导员等待着,为这些英灵举行简单的告别仪式,并确保他们的身份能被准确识别,最终魂归故里。
对于格伦塔帝国士兵的遗体,地球方面也给予了基本的人道主义对待。按照《星际战争基本公约》的规定,这些遗体同样被回收、登记、妥善保存。这既是人道精神的体现,也是为了未来可能的战俘交换或外交交涉留存证据和筹码。看着那些与人类形态迥异、但在死亡面前同样渺小的外星士兵遗体,许多地球战士心中也涌起复杂的情绪——战争,无论对哪一方,都是残酷的刽子手。
除了遗体,战场上的每一片金属、每一块电路板、每一门破碎的炮管,在联军高层和科学家眼中,都是无价的宝藏。
· 友军残骸回收:首要目标是回收尚可修复的受损舰船。一些被击伤但未完全失去动力的战舰,在工程船的辅助下,被缓缓拖曳回火星或月球船坞。即使是一些彻底报废的舰体,其内部完好的引擎、能源核心、装甲板材、甚至是生活区的补给品,都被小心翼翼地拆卸下来,用于补充联军巨大的战损,或是作为备件储存。
· 敌军残骸研究:格伦塔帝国的科技,尤其是其能量武器、护盾技术、引擎系统和材料科学,是地球科学家梦寐以求的研究样本。打捞队像对待易碎的古董般,处理着那些帝国战舰的残骸。一门相对完好的离子炮塔、一块印刻着复杂能量回路的护盾发生器碎片、甚至是一块其装甲的断裂面,都被分别标记、封装,由专门的科研运输船运往绝对保密的地下或轨道研究基地。这些残骸,将成为地球科技实现下一次飞跃的关键“催化剂”。
· 情报价值:那些相对完整的帝国舰船残骸,尤其是指挥中心、通讯舱和数据存储单元的碎片,是情报部门的重点目标。技术人员使用特殊设备,试图从损坏的硬盘、记忆核心甚至是烧焦的电路板中,恢复出关于帝国军事部署、星图、科技树乃至社会结构的情报。每一个被成功破解的数据碎片,都可能在未来带来战略上的巨大优势。
· 资源再利用:即使是那些看似无用的金属碎片,也被资源回收船尽数搜集起来。在太空工业中,原材料运输成本极高,这些经过初步加工的战舰合金,本身就是宝贵的资源,可以熔炼后用于建造新的战舰或空间设施。
打扫战场并非毫无风险。
· 未爆弹药与能量泄漏:一些导弹、鱼雷可能因故障未能引爆,依旧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受损舰船的能量管道可能仍在泄漏危险的辐射或高能等离子体。工程船必须时刻扫描这些威胁,并由专门的排险小组进行处理,有时甚至需要遥控机器人进行危险作业。
· 结构坍塌:巨大的战舰残骸结构极不稳定,可能在作业过程中突然断裂或坍塌,对内部的打捞人员构成致命威胁。
· 心理创伤:直面战争的残酷景象,处理阵亡者的遗体,对许多打捞队员造成了深远的心理影响。联军安排了大量的心理干预团队随行,提供必要的疏导和支持。
那艘被王也以空间之力封存后抛出的“毒蝎级”驱逐舰,成为了打捞队伍的一个特殊焦点。它结构相对完整,内部系统甚至可能保持着一瞬间的“冻结”状态,其研究价值无可估量。一支由最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特殊小组,在严密保护下,对这艘“活标本”进行了最细致的检查和拆解分析。
而王也本人,在确保了战场大局已定后,便收回了大部分显化的力量。他依旧停留在被俘的帝国旗舰内,仿佛化作了这艘巨舰的“舰魂”,无声地注视着地球联军如同勤劳的工蜂般,在这片由死亡与钢铁构成的“花田”中忙碌。
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威慑,确保着投降的帝国舰船不敢异动,也震慑着任何可能窥视这片战场的潜在威胁。同时,他也以一种超然的视角,观察着地球文明如何消化这场惨胜的果实,如何从废墟中汲取力量,如何面对胜利背后的沉重代价。
星空之下,无数的工程船灯光如同繁星,点缀在黑暗的幕布上,与远方火星的暗红、残骸燃烧的余烬、以及更遥远恒星的光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悲壮与希望并存的画卷。
打扫战场,不仅是为了回收物资,更是为了告慰亡者,为了汲取教训,为了积蓄力量。每一片被回收的残骸,无论是友军的还是敌方的,都将成为地球文明迈向深空的阶梯上,一块染血的、却无比坚实的砖石。这是一场沉默的仪式,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