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槎”计划的舰船在船坞中逐渐成型,冰冷的钢铁与流淌的符文交织成指向星海的利矛。然而,再先进的战舰,也需要能够驾驭它的船员和战士。一支能够在残酷星际环境中生存、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星空战士”队伍,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舰船本身。
地球联盟最高统帅部下达了“启明星”征兵与培训计划的最高指令。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征兵,而是从全球现有武装力量和超凡者群体中,筛选出最顶尖的苗子,经过地狱般的淬炼,打造出文明的第一代星海利刃。
选拔的范围覆盖全球:
1. 超凡军团精锐:那些在与格伦塔帝国地面部队、变异生物、乃至阴兵鬼将战斗中存活下来的老兵,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强大的心理素质。他们精通各种单兵灵能武器、外骨骼装甲,部分人本身就是低阶修士或异能者。
2. 各国空军王牌:曾经驾驭战机在蓝天翱翔的精英飞行员,他们拥有极高的G力耐受性、空间感知能力和瞬间决策能力,是转职星际战机飞行员或舰船驾驶员的最佳人选。
3. 修真界年轻俊杰:各大宗门、世家以及元初门内部,年龄适中、根基扎实、悟性上佳的弟子。他们强大的个人实力、对能量的精细操控以及对阵法、符箓的理解,是星舰发挥出玄学侧威能的保障。
4. 特殊人才:包括但不限于顶尖的狙击手、电子战专家,应对星际级别的信息对抗、以及拥有罕见辅助异能,如超强感知、短距预知、能量治愈的人才。
选拔过程极其残酷,淘汰率高达99%以上。
第一关,基础筛查:灵根资质至少下品灵根、身体强度需承受至少10G过载、精神力水平能抵御基础精神干扰、文化程度需要掌握高等数学、物理、天文学基础。仅此一关,就筛掉了绝大多数普通士兵和许多只会埋头苦修的修士。
第二关,模拟环境适应:在大型离心机上测试极端过载耐受;在沉浸式模拟舱中体验失重、真空、强辐射、精神污染等复杂太空环境;在虚拟战网中进行基础的空战格斗和舰船操作测试。许多优秀的陆军士兵和习惯了脚踏实地战斗的修士,在这里因严重的空间眩晕、心理崩溃或操作失误而被淘汰。
第三关,潜力与心性评估:由王也亲自炼制“问心镜”配合联盟最先进的心理监测设备,拷问入选者的内心。忠诚度、意志力、团队协作精神、在绝境中的求生欲与创造力,都被严格审视。任何一丝对战争的恐惧、对权力的过度渴望、或是潜在的背叛可能,都会被无限放大,导致出局。
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只有不到五千人,从全球数十亿人口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进入下一阶段的资格。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当之无愧的精英,是人类个体力量与意志的巅峰代表。
这五千名预备星空战士,被秘密送往位于月球背面的“广寒宫”基地深处,以及新建的、处于地球同步轨道的“南天门”空间训练站。他们的训练,由联盟最顶尖的星际战术教官、王牌飞行员、修真界宿老以及“伏羲”AI共同主导。
体能极限与环境适应训练
这并非简单的体能训练,而是针对星际环境的“重塑”。
· 重力适应性训练:训练基地拥有可变重力场装置。学员们需要在零重力(失重)、微重力(月球、火星)、标准重力(地球)乃至超高重力(模拟某些气态巨行星环境或高机动过载)之间快速切换,并完成诸如武器射击、工具维修、近身格斗等高精度任务。许多最初级的动作,如“行走”、“转身”,在失重环境下都需要重新学习。
· 极端环境生存:学员们被投放到模拟的各种极端环境中——接近绝对零度的深空寒域、充满腐蚀性气体的大气、高强度离子辐射带、甚至模拟遭遇“肃正者”那种空间褶皱带来的物理参数紊乱区域。他们需要仅凭轻便的太空服或初期护盾,在限定时间内找到生存之法。教官们冷酷地宣称:“战舰可能被击毁,你们必须有能力在任何残骸或陌生星球上,为文明保留最后的火种。”
· 真空与辐射对抗:虽然战舰和护甲能提供保护,但战士们必须习惯在真空环境下保持冷静,并学会在护盾过载或破损时,短时间内用自身真元或灵能屏障抵御真空和辐射。高阶修士在此方面优势明显,但普通战士则需要依靠强化后的体质和特制药剂硬扛。
失重状态下的战斗技艺
这是对传统战斗方式的彻底颠覆。
· 武器运用:制式的灵能突击步枪、狙击枪、手持能量炮,在后坐力处理、弹道计算上都与地面截然不同。在失重状态下,每一次开枪都会带来反向的、无休止的旋转,战士们必须学会用微小的姿态调节喷口或运用真元反冲来抵消。近战武器更是如此,一刀劈出,若没有着力点,自己反而会飘走。教官们传授着“借力打力”、“以点破面”的太空战技,甚至借鉴了太极、柔道等技巧,将敌人的力量化为己用。
· 法术释放与能量操控:这是对修真者最大的挑战。在无重力、无明确上下方向的环境下,许多依赖地脉、方位、重力参考的法术模型需要重构。一道“火球术”可能因为真元输出角度微妙差异而打偏;一个“御风诀”在真空中几乎失效。学员们被要求重新理解“法则”,在虚空中重新定位自身的“道标”,寻找不依赖外部环境引动天地灵气的方法。王也甚至亲自讲解了他对“虚空生妙有”的感悟,引导修士们尝试直接汲取、炼化散布在宇宙中的微弱星辰能量和辐射能。
· 机动与协同:个人机动依靠小型矢量喷口背包或“御气”、“御剑”技巧。团队协同则更为复杂。在三维立体的战场空间中,没有“前线”与“后方”的绝对概念。战士们需要形成动态的、立体的战斗队形,相互掩护,火力交叉,信息共享。一场小队的突击训练,可能涉及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的同步推进与掩护,对团队默契和指挥系统提出了极致要求。
星空战士不仅是陆战队员,也必须是合格的舰员。
· 舰船系统认知:从最基础的“烛龙”级到复杂的“玄武”级,学员们需要了解每一型战舰的结构、动力系统、武器系统、护盾发生器、维生系统、通讯矩阵的运作原理和薄弱环节。他们需要知道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能最快地修复损伤,或是在必要时进行有效的破坏。
· 岗位实操:根据潜质和兴趣,学员们被分往不同岗位进行深度培训。驾驶员需要在复杂的引力场和碎片带中穿梭;炮手需要计算提前量、能量衰减、属性克制,在万公里外实现精准打击;通讯官需要过滤宇宙背景噪音和各种灵能、电子干扰,保持信息畅通;工程师则需要掌握结合了符文学、炼金术和量子物理的“星舰工程学”,能处理从引擎过载到阵法回路断裂等各种奇葩故障。
· 损管与逃生:模拟战舰被击中,舱室失压、起火、电路短路、阵法崩溃等极端情况。学员们需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警报轰鸣、红光闪烁的模拟舱内,顶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执行标准的损管程序,或是组织有序撤离,进入救生舱。每一次训练都无比真实,因为失败可能就意味着“死亡”。
“伏羲”AI主导构建的“星海战网”,是训练的核心环节。这是一个几乎100%拟真的虚拟世界,复刻了已知的太阳系、格伦塔帝国边境星域、甚至根据情报推测的“肃正者”可能出现的诡异空间。
学员们在这里经历着一切:
· 常规对抗:红蓝双方驾驶着虚拟舰船,在复杂星域中进行舰队决战、破交作战、要塞攻防。
· 极端场景:突然遭遇超新星爆发余波、误入重力井、被未知宇宙生物袭击、面对“肃正者”的空间切割武器。
· 意志考验:战网会模拟战友在眼前“阵亡”、战舰被击沉孤身漂浮在绝望深空、甚至被敌人俘虏进行精神拷问等场景,不断磨砺学员的精神韧性。
在这里,“死亡”是常事。但每一次“死亡”后的详细数据分析和复盘,都让学员们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他们的战斗本能、战术思维和对星际战争的理解,在无数次虚拟的生死之间被锤炼得愈发纯粹。
训练是非人的,淘汰仍在继续。五千预备队员,在第一个月后就锐减至三千人。但能够留下来的,无一不是完成了脱胎换骨般蜕变的真正精英。
他们眼中曾经的兴奋或迷茫,已被沉静的锐利所取代。他们的动作干净利落,带着太空环境特有的节奏感。他们可以在失重状态下,一边用灵能步枪点射高速移动的靶标,一边用真元稳定自身并准备一个小范围防护法阵。他们可以穿着沉重的宇航服,在模拟的舰船破损管道中快速穿行,熟练地使用结合了符文的焊枪进行抢修。
在一次高级别的对抗演练中,一支由前空军王牌飞行员赵烈、元初门筑基后期弟子陈默、以及原欧盟电子战专家伊莎贝尔组成的混合小队,在面对由三名资深教官驾驶的“麒麟”级驱逐舰时,竟利用小行星带的复杂环境,以精妙的诱饵战术和一次冒险的近距离空间跳跃,成功“击伤”了驱逐舰的引擎,创造了训练营的一个奇迹。
王也的神念偶尔会扫过训练基地,感知着这些年轻战士的成长。他看到了陈默在失重环境中,将御剑术融入机动,剑光如游鱼般灵巧;看到了赵烈如何将飞行员的直觉与舰载AI的精准计算完美结合;看到了伊莎贝尔如何用自身精神力增幅通讯设备,在强干扰环境下建立了短暂而稳定的量子链接。
他的嘴角,微不可察地勾起一丝弧度。
这些战士,就是地球文明的未来,是“星槎”舰队真正的灵魂。他们的肩膀上,将承载起守护家园、探索星海、乃至追寻大道之外,那份属于整个人类集体的责任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