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吴家村,“道之祖庭” 的建设工地终于打破了僵局 —— 原本因烧结砖窑未建成而停滞的墙体砌筑,如今因水泥砖的批量生产重新启动。叶青云站在工地中央,看着工匠们用水泥、碎石、沙子混合制成的砖块,一块块垒起主殿的墙角,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
“主上,这水泥砖比烧结砖结实多了!按您给的配方,一斤水泥配三斤碎石、五斤沙子,加水搅拌后倒入模具,晒干后比青石还硬,用来筑墙既省人工又快!” 负责水泥砖生产的唐师傅,捧着一块刚制成的水泥砖跑过来,语气里满是振奋。
叶青云接过水泥砖,指尖触到粗糙的表面,却能感受到内里的坚实。他当初决定放弃传统木质结构、改用砖混结构,就是考虑到木质建筑耗费人工且易遭虫蛀,而水泥砖不仅生产周期短,还能与水泥完美黏合,让墙体更抗风雨。“加快生产,主殿、山门、配殿都要用水泥砖砌筑,争取年前完成主体结构。” 他叮嘱道,目光望向远处的山峦 —— 这座占地五百亩、覆盖整座 “老君山” 的道家祖庭,终于要从图纸变为现实。
一、山门:紫气东来开仙径
祖庭的山门建在老君山山脚,是进入祖庭的第一道门户。山门采用 “三楼四柱” 式结构,四根直径三尺的水泥柱深埋地下三尺,柱身用水泥混合墨汁涂成深黑色,模仿紫檀木的质感;顶部三座歇山顶,覆盖着从西域采购的孔雀蓝琉璃瓦,瓦当雕刻 “太极图” 纹样,檐角悬挂铜铃,风吹时叮当作响,似在吟诵道家真言。
山门正中央的匾额,由叶青云请县城最有名的书法家题写 “道之祖庭” 四个鎏金大字,字体浑厚有力,透着道家的庄重。匾额两侧的对联,是玄机子道长亲自拟定的:
上联:紫气东来,一脉道统承老君
下联:祥云西至,千年法脉启众生
横批:“道法自然”
山门两侧各设一座 “钟鼓楼”,与山门连成一体。钟楼内悬挂一口千斤铜钟,钟身刻着《道德经》名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鼓楼内放置一面八尺大鼓,鼓面绘着 “八卦图”,鼓身包裹着牛皮,敲击时声传十里。每天清晨,道士们会敲响铜钟,傍晚则擂鼓,钟鼓之声交替,提醒信徒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彰显祖庭的肃穆。
二、神道:步步生莲朝圣境
从山门到主殿,是一条长三百丈的神道,全部用水泥铺设,两侧用水泥砖砌筑矮墙,墙上雕刻着《道德经》全文。神道两旁每隔十丈,就有一尊用水泥塑造的 “道家仙人” 雕像,共三十六尊,对应道教 “三十六洞天”—— 有骑青牛的老子、持拂尘的吕洞宾、执宝剑的张三丰,每尊雕像高丈余,表面涂着彩绘,栩栩如生。
神道中途设有一座 “三清桥”,桥身用汉白玉色水泥浇筑,模仿玉石质感,桥下是人工开凿的 “九曲莲池”,池内种植荷花,水面漂浮着用琉璃制成的 “莲花灯”。桥两侧的对联,透着道家 “清静无为” 的意境:
上联:桥跨莲池,步步生莲离尘俗
下联:道通仙境,时时悟道近真如
走过三清桥,神道尽头是一座 “灵官殿”,殿内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灵官殿为单檐歇山顶,墙体用水泥砖砌筑,殿门两侧的对联威严庄重:
上联:铁面无私,镇妖邪护持正道
下联:金鞭有准,除奸佞匡扶玄门
殿内的王灵官雕像高两丈,用水泥混合细沙塑造,表面贴金箔,神像身披铠甲,手持金鞭,怒目圆睁,仿佛能洞察世间善恶。雕像两侧立着 “雷部二十四诸天” 的水泥浮雕,每幅浮雕都刻画着雷神、电母等神明,姿态各异,气势磅礴。
三、主殿:三清圣殿显真容
主殿是 “道之祖庭” 的核心建筑,位于老君山半山腰,占地一亩,采用 “重檐庑殿顶” 结构,屋顶覆盖黄色琉璃瓦(象征皇权与道统),檐角装饰着 “龙、凤、狮、鹤” 四种瑞兽,寓意 “四方安宁”。主殿墙体用水泥砖砌筑,外墙贴一层薄青石片,既保留传统石墙的古朴,又增强防水性。
主殿正门的匾额为 “三清圣殿”,两侧对联由玄机子道长题写,道尽道家核心思想:
上联:三清在上,化育万物皆有道
下联:大道无形,滋养众生本自然
殿内供奉道教最高神明 “三清”,三座神像均用 “水泥塑形 + 彩绘贴金” 制成,高三丈,分列殿内正中与两侧:
元始天尊:位于殿内正中,神像手持 “混元珠”,象征 “天地未开时的混沌元气”。天尊身披青金色道袍,道袍上绣着 “太极八卦图”,面容慈祥,眼神平和,代表 “道之始源”。神像底座为圆形水泥台,刻着 “开天辟地” 的浮雕,讲述元始天尊创世的传说。
灵宝天尊:位于元始天尊左侧,手持 “如意”,象征 “道之变化无穷”。天尊身披紫金色道袍,道袍上绣着 “三十六洞天” 图案,面容庄重,眼神锐利,代表 “道之运化”。底座为方形水泥台,刻着 “万物生长” 的浮雕,展现灵宝天尊化育万物的功德。
道德天尊(即老子):位于元始天尊右侧,手持 “道德经”,象征 “道之教化众生”。天尊身披银白色道袍,道袍上绣着 “八十一章道德经全文”,面容苍老却精神矍铄,眼神透着智慧,代表 “道之传承”。底座为长方形水泥台,刻着 “老子出关” 的浮雕,再现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留下《道德经》的典故。
三清神像两侧,还立着十二尊 “金仙” 雕像,高丈余,分别为 “广成子、赤精子、玉鼎真人” 等道教着名仙人,每尊雕像都手持对应的法器,姿态各异,与三清神像共同构成 “道教神仙体系” 的核心。
主殿两侧的墙壁上,绘制着 “道家七十二福地” 的壁画,用矿物颜料混合水泥绘制,色彩鲜艳且不易褪色。壁画从 “青城山”“武当山” 到 “龙虎山”,逐一展现道教圣地的风貌,旁边配有文字说明,介绍各福地的传说与道统传承。
四、配殿:分司众职护众生
主殿两侧设有四座配殿,分别供奉不同职能的道教神明,满足信徒不同的祈福需求,每座配殿都有独特的形制与对联:
1. 玉皇殿(东侧第一殿)
供奉 “玉皇大帝”,掌管天界众神与人间祸福。殿为单檐歇山顶,屋顶覆盖蓝色琉璃瓦,象征 “天空”。正门对联:
上联:玉皇在上,察人间善恶分祸福
下联:天道无私,定世间吉凶有轮回
殿内玉皇大帝神像高两丈五,手持 “玉笏”,身披黄色龙袍,龙袍上绣着 “九五之尊” 的龙纹,面容威严,眼神庄重。神像两侧立着 “太白金星”“托塔李天王” 雕像,底座刻着 “天界众仙朝贺玉皇” 的浮雕,展现玉皇大帝的至高地位。
2. 文昌殿(东侧第二殿)
供奉 “文昌帝君”,掌管文运科举,是学子与文人的祈福圣地。殿为单檐硬山顶,屋顶覆盖绿色琉璃瓦,象征 “文采”。正门对联:
上联:笔点魁星,助学子登科及第
下联:文垂千古,启文人着书立说
殿内文昌帝君神像高两丈,手持 “毛笔” 与 “书卷”,身披青色道袍,道袍上绣着 “四书五经” 图案,面容儒雅,眼神温和。神像两侧立着 “天聋”“地哑” 雕像(寓意 “只听不说,保守文运秘密”),底座刻着 “孔子周游列国”“苏轼赶考” 等文人典故的浮雕,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3. 真武殿(西侧第一殿)
供奉 “真武大帝”,掌管军事与武运,是武士与军人的祈福圣地。殿为单檐歇山顶,屋顶覆盖黑色琉璃瓦,象征 “威严”。正门对联:
上联:剑镇北方,驱邪护道安天下
下联:威临四海,保家卫国定乾坤
殿内真武大帝神像高两丈五,手持 “七星剑”,身披黑色铠甲,铠甲上绣着 “八卦图”,面容刚毅,眼神锐利,脚踏 “龟蛇二将”(象征 “水火相济”)。神像两侧立着 “青龙”“白虎” 雕像,底座刻着 “真武大帝降妖” 的浮雕,展现其护道降魔的功德。
4. 慈母殿(西侧第二殿)
供奉 “斗姆元君”,掌管生育与育儿,是妇女与母亲的祈福圣地。殿为单檐硬山顶,屋顶覆盖粉色琉璃瓦,象征 “慈爱”。正门对联:
上联:慈怀广被,护婴孩平安成长
下联:母德无疆,助妇女顺遂生育
殿内斗姆元君神像高两丈,手持 “莲蓬”(象征 “多子多福”),身披紫色道袍,道袍上绣着 “百子图”,面容慈祥,眼神温柔。神像两侧立着 “送子娘娘”“催生娘娘” 雕像,底座刻着 “慈母育儿” 的浮雕,传递 “母爱” 与 “生命” 的美好。
五、后院:修行悟道隐仙踪
主殿后方是祖庭的后院,分为 “修行区”“药圃区”“藏经区” 三部分,是道士们日常修行、制药、研习经典的地方,充满 “清静无为” 的道家气息。
1. 修行区
核心建筑是 “无为堂”,为单檐歇山顶,墙体用浅色水泥砖砌筑,屋顶覆盖灰色瓦片,显得朴素淡雅。堂内没有神像,只设蒲团与案几,供道士们打坐、诵经。堂门对联:
上联:静坐观心,悟透世间千般理
下联:无为修道,参破人生万种迷
无为堂两侧设有十二间 “修行寮房”,每间寮房用水泥砖砌筑,内设床铺、案几、书架,供道士居住。寮房外的庭院里,用水泥铺设小径,两侧种植松、竹、梅 “岁寒三友”,象征道家 “坚韧不拔” 的修行精神。
2. 药圃区
由玄机子道长亲自打理,占地十亩,用水泥砖划分成三十六个小块,分别种植 “灵芝、人参、当归” 等中药材,既供祖庭制药,也向村民免费提供草药。药圃中央建有一座 “百草亭”,亭为六角形,用水泥柱支撑,屋顶覆盖茅草,亭内设有石桌石凳,供人休息。亭柱对联:
上联:百草皆药,救世人于病痛
下联:一亭悟道,观万物之生机
3. 藏经区
核心建筑是 “藏经阁”,为两层楼阁式建筑,底层用水泥砖砌筑,上层用木质结构(少量优质木材从西域采购),屋顶覆盖绿色琉璃瓦。阁内收藏《道德经》《南华经》《黄庭经》等道教经典,还有玄机子道长整理的《道家养生方》《草药图谱》等手抄本。藏经阁门对联:
上联:阁藏千卷,传道家千年智慧
下联:书载万言,启世人一生修行
藏经阁两侧设有 “抄经房”,房内摆放案几、毛笔、宣纸,供信徒与道士抄写经典。抄经房的窗户用 “水泥 + 玻璃” 制成(玻璃由沙晶石车间生产),既透光又保暖,让抄经者能在舒适的环境中感悟道理。
六、山顶:老君阁上览众生
老君山山顶是祖庭的最高处,建有一座 “老君阁”,是整个祖庭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俯瞰吴家村全景的最佳地点。老君阁为七层楼阁式结构,高十丈,全部用 “水泥 + 钢筋”(钢筋由冶铁炉生产)建造,外层贴一层薄木片,模仿传统木塔的外观,既坚固又美观。
老君阁每层都有独特的功能与道教元素:
一层:供奉 “老君骑牛” 雕像,用青铜铸造,高丈余,老子身披道袍,骑在青牛上,目光望向远方,象征 “道法流传”。
二层至六层:每层都设有观景台,台边用水泥栏杆围护,栏杆上雕刻道教符咒,游客可在此俯瞰吴家村与周边山水。
七层:供奉 “太上老君神位”,神位用玉石(从黑狼部落交换所得)雕刻,两侧对联:
上联:登阁望天地,悟大道无形
下联:凭栏观众生,知万物有道
老君阁的匾额为 “老君阁”,由叶青云亲自题写,字体飘逸,透着道家的洒脱。阁内楼梯用水泥浇筑,台阶两侧刻着《道德经》名句,让登阁者在攀爬过程中也能感悟道理。
七、尾声:道韵满庭佑苍生
随着水泥砖的持续供应,“道之祖庭” 的建设进度越来越快。初冬的雪落在琉璃瓦上,洁白的雪花与金黄、孔雀蓝的瓦面交相辉映,让祖庭多了几分仙韵。玄机子道长每天都会在工地转一圈,看着三清圣殿的神像渐渐成型,看着老君阁的飞檐慢慢升起,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叶施主,这座祖庭,不仅是道家的圣地,更是吴家村的福祉之地。” 玄机子道长对叶青云说,“它承载着‘道法自然’的智慧,也凝聚着村民们的心血,以后定会庇佑这片土地上的众生。”
叶青云点点头,望着远处忙碌的工匠与信徒,心里满是感慨。从最初为报救命之恩决定建观,到克服烧结砖困境改用水泥砖,再到如今祖庭初具规模,这一路的艰辛与收获,都源于 “顺势而为” 的道家智慧,也源于吴家村全体村民的齐心协力。
他知道,“道之祖庭” 的建成,不仅是对玄机子道长的回报,更是吴家村精神文化的象征 —— 它会像一座灯塔,指引村民们在动荡的年代里坚守本心,也会像一座桥梁,连接起道家文化与普通百姓的生活,让 “清静、无为、向善” 的道韵,永远滋养着这片土地。
当最后一块琉璃瓦铺在老君阁的屋顶时,夕阳正好落在祖庭的匾额上,鎏金的 “道之祖庭” 四个大字在余晖中闪闪发光。叶青云与玄机子道长并肩站在山门前,听着钟鼓楼传来的钟鼓之声,看着村民们虔诚的笑脸,知道这座占地五百亩的道家祖庭,终将成为吴家村最珍贵的财富,也终将在岁月中,绽放出永恒的道韵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