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天还没亮透,叶青云就带着王五、铁牛和耶律娟来到了晒盐场。张叔已经领着几个村民在盐田边等候,手里还拿着几张粗糙的麻布 —— 这是叶青云昨晚让人准备的过滤材料。
“青云,你说的过滤法子,咱们咋弄?” 张叔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目光落在堆在一旁的粗盐上,满是期待。
叶青云弯腰从盐堆里捧起一把粗盐,指着里面的沙土说道:“张叔,您看这粗盐里混着不少杂质,咱们先把粗盐倒进温水里化开,再用麻布过滤一遍,把沙土和碎石留在布上,剩下的盐水就干净多了。” 他一边说,一边让村民搬来几口大陶缸,往里面倒上从盐田引来的盐水,“过滤后的盐水,再倒进陶罐里晒,结晶出来的盐就细了,卖相也能好不少。”
耶律娟立刻拿起麻布,小心翼翼地铺在陶缸口,用绳子固定好:“叶大哥,这样铺可以吗?我来帮着过滤吧!” 她的动作轻柔却麻利,很快就铺好了三口陶缸的过滤布。铁牛则搬起粗盐,一捧捧往铺好麻布的陶缸里倒,粗盐遇水很快化开,浑浊的盐水透过麻布,慢慢变成清亮的液体,留在麻布上的沙土和碎石越来越多。
“这法子真管用!” 张叔看着清亮的盐水,忍不住感叹,“之前咱们也想过除杂质,可没找对法子,现在这么一过滤,盐水干净多了!”
解决了过滤的问题,叶青云又看向蒸盐的设备。他让人在盐田边搭起一个简易的土灶,灶上放着一口大铁锅,锅里铺着一层细沙 —— 这是为了防止盐水直接接触铁锅烧糊。“咱们把过滤后的盐水倒进铁锅里,用柴火加热,让水分蒸发得更快,这样冬天也能快速出盐。” 叶青云说着,让村民往铁锅里倒上盐水,王五则拿起柴火,试着点燃灶火。
可柴火刚烧起来,就被海风一吹,火苗瞬间小了下去。“这海风太大,柴火根本烧不旺啊!” 王五皱着眉头,伸手挡住风,可火苗还是忽明忽暗。叶青云看着摇曳的火苗,心里忽然想起之前寻找燃料的事 —— 他本想找火石或者煤炭来助燃,可问遍了村里的老人,都说从没见过黑色的石头能烧火,火石也只在山里偶尔能找到几块,根本不够用。
“看来只能先改善灶台的挡风了。” 叶青云叹了口气,让铁牛和村民用泥土把灶台的四周砌高,只留下一个小口添柴火,“这样能挡住海风,让火苗集中些。虽然柴火消耗大,但总比晒盐慢强。”
灶台改进后,火苗果然旺了不少,铁锅里的盐水渐渐冒起热气,水汽顺着锅盖边缘往外冒。张叔凑到灶台边,看着锅里的盐水,脸上露出了笑容:“照这个速度,半天就能蒸出盐了!比晒盐快多了!”
就在众人忙着过滤、蒸盐时,叶青云想起了竹筒传导盐水的计划。他之前想过用竹筒把盐田的盐水引到过滤缸里,这样不用村民一桶桶搬运,能省不少力气。可盐水需要大型的承载桶来储存,村里现有的陶缸太小,根本不够用。
“张叔,村里有没有会做箍桶的老师傅?” 叶青云问道,“咱们需要做几个超级大的木桶,用来装盐水和储存过滤后的盐水。”
张叔想了想,眼睛一亮:“有!村西的李木匠,做了一辈子箍桶,村里的水桶、米桶都是他做的,手艺好得很!就是他年纪大了,好几年没做过大桶了。”
叶青云立刻带着王五和耶律娟去村西找李木匠。李木匠的家在村西头的一个小院里,院里堆着不少木材和工具,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坐在屋檐下刨木头,手里的刨子在木头上划过,卷起细细的木花。
“李伯,打扰您了。” 叶青云走上前,恭敬地说道,“我们想请您做几个大木桶,用来装盐水,您看能行吗?”
李木匠放下刨子,抬头看了看叶青云,又看了看王五和耶律娟,问道:“要多大的桶?装盐水的话,桶得结实,还得防漏。”
“越大越好,最好能装两百斤水。” 叶青云说道,“我们改进晒盐场,需要大桶来储存盐水,这样能省不少力气。”
李木匠皱了皱眉,站起身,走到院里的木材堆前,打量着几根粗壮的橡木:“两百斤的桶,得用橡木做桶板,橡木结实,还耐水。不过这么大的桶,做起来不容易,需要先把木材锯成合适的桶板,再用刨子刨光滑,最后用竹篾或者铁箍把桶板箍紧,还得用桐油密封,防止漏水。”
他一边说,一边拿出工具,给叶青云几人演示:“你看,这是刨子,用来把桶板刨得平整光滑,这样拼起来才严实;这是凿子,用来在桶板上凿出榫卯,让桶板之间咬合得更紧;还有这竹篾,得用三年以上的老竹,劈成细条,煮过之后才不容易断,用来箍桶比铁箍轻便,还不容易生锈。”
耶律娟好奇地拿起一根竹篾,摸了摸,问道:“李伯,这竹篾煮过之后,真的不容易断吗?”
李木匠笑了笑:“当然,老竹煮过之后,纤维更坚韧,用来箍桶,能用好几年呢。不过做这么大的桶,光有竹篾不够,还得在桶口和桶底用铁箍加固,不然装满水后,桶会被撑裂。”
叶青云看着李木匠熟练的动作和院子里的工具,心里踏实了不少:“李伯,材料我们来准备,您只管动手做,需要什么帮忙的,您尽管说。”
李木匠点了点头,开始挑选木材:“橡木得先泡在水里,泡上三天,让木材吸足水分,这样不容易开裂。你们明天把橡木运到河边泡着,再去山上砍些老竹,劈成竹篾,煮好备用。我今天先把工具整理好,明天就开始做桶板。”
接下来的几天,村民们都忙着准备做桶的材料。王五和铁牛带着几个年轻村民去山上砍老竹,耶律娟则和村里的妇女一起,把砍回来的竹子劈成细条,放进大锅里煮。叶青云则和张叔一起,在晒盐场改进过滤和蒸盐的工艺 —— 他们把过滤用的麻布换成了更细密的棉布,过滤后的盐水更干净;蒸盐的灶台又加高了一些,还在灶口加了一个挡风板,火苗更旺了,蒸盐的速度也快了不少。
三天后,李木匠开始制作桶板。他把泡好的橡木捞出来,用锯子锯成一块块长方形的木板,再用刨子仔细地刨着木板的边缘,每一块木板都刨得平整光滑,边缘还凿出了细密的榫卯。“这榫卯得凿得刚好,太松了桶会漏,太紧了木板会裂。” 李木匠一边刨,一边给旁边帮忙的耶律娟讲解,“做桶讲究‘一板扣一板,无缝又无隙’,每一块桶板都得严丝合缝,这样装水才不会漏。”
耶律娟认真地看着,时不时帮李木匠递工具,偶尔还会问一些关于箍桶的问题,李木匠都耐心地解答。王五和铁牛则忙着把做好的桶板搬到院子中央,按照李木匠的要求,一块块拼起来。
又过了五天,几个超级大的木桶终于做好了。木桶高约五尺,直径三尺,桶壁由十几块橡木拼合而成,外面箍着三层竹篾和两层铁箍,桶底和桶口都用厚厚的橡木加固,桶内壁还涂了一层桐油,油光发亮。李木匠让人往桶里装满水,放在院子里晾了一天,桶身没有一点漏水的痕迹。
“成了!这桶结实得很,装两百斤水没问题!” 李木匠拍了拍桶壁,发出 “咚咚” 的声响,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叶青云看着做好的大木桶,心里满是欢喜。他让人把木桶搬到晒盐场,用竹筒把盐田的盐水引到木桶里 —— 竹筒被劈成两半,去掉里面的竹节,一头架在盐田边,一头架在大木桶上,盐水顺着竹筒缓缓流进桶里,再也不用村民一桶桶搬运了。过滤后的盐水储存在大木桶里,需要蒸盐时,直接从桶里舀出来倒进铁锅里,方便又省力。
改进后的晒盐场,效率比之前提高了不少。过滤后的盐水结晶更细,蒸盐的速度也快了很多,每天能产出三百多斤细盐,比之前的粗盐多了一半还多。张叔拿着新晒出的细盐,笑得合不拢嘴:“这下好了,盐的品相好了,产量也高了,就算盐商压价,咱们也能多换些粮食了!”
叶青云看着晒盐场里忙碌的村民,又看了看旁边帮忙装盐的耶律娟,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虽然寻找火石和煤炭的线索依旧渺茫,但改进后的晒盐工艺已经让吴家村看到了希望。他知道,只要大家继续齐心协力,总能克服困难,守住这片土地,等到更好的日子。
当晚,村里的粮仓里多了好几袋新换回来的谷子。李村长看着满仓的粮食,激动地拉着叶青云的手:“青云啊,真是多亏了你!要是没有你改进晒盐场,咱们村这个冬天可就难了!”
叶青云笑了笑:“李叔,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接下来,咱们还要组织商队,把盐运到更远的地方去卖,换更多的粮食和物资,为明年做准备。”
月光洒在吴家村的上空,晒盐场里的大木桶静静地立在那里,竹筒里的盐水还在缓缓流淌。叶青云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困难等着他们,但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鲁班经中虽然有记载,但是没有亲自做过,只能找木匠来做,也不麻烦自己亲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