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的寒风吹得灵隐寺的经幡猎猎作响,大雄宝殿的铜钟刚敲过午时,就见一个穿孝服的少年跌跌撞撞地冲进山门,跪在银杏树下,对着禅房方向连连磕头,哭声嘶哑:“济公师父!求您救救我家老爷!他快不行了!”
济公正坐在蒲团上翻着医书,手里还捏着块晒干的甘草,闻言抬头看向窗外,见少年额头磕得红肿,孝服上沾着尘土,眉头微微一皱:“起来说话。你家老爷是谁?怎么个不行法?”他把甘草塞进嘴里,慢悠悠起身,抄起破蒲扇。
少年叫阿福,是城东张府的小厮。他抹着眼泪,哽咽道:“我家老爷是张怀安,三天前突然卧床不起,不吃不喝,嘴里总念叨‘对不起翠儿’,郎中来看了,说老爷是心病难医,怕是熬不过今晚了!”
“翠儿?”济公挑了挑眉,蒲扇在掌心敲了敲,“这里面有故事。走,去瞧瞧!”他率先往外走,广亮连忙提着药箱跟上,必清则扶着阿福,四人匆匆往张府赶去。
张府虽不及高官豪宅气派,却也庭院整洁,只是此刻处处挂着白绸,透着肃穆与慌张。进了内堂,就闻见一股浓重的药味,张怀安躺在雕花大床上,面色蜡黄,气若游丝,床边围着个穿素衣的妇人,是张怀安的妻子柳氏,正低声垂泪。
“济公师父,您可来了!”柳氏见济公进门,连忙起身行礼,眼泪止不住地流,“老爷这三天水米未进,就抱着个木盒不放,嘴里总喊‘翠儿’,我们问了半天,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济公走到床前,见张怀安怀里紧紧抱着个梨花木盒,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嘴唇翕动着,反复念叨“翠儿”“对不起”。他伸手搭在张怀安的脉搏上,脉象微弱却未断绝,眉头舒展几分:“不是绝症,是心结堵了气机。把他怀里的木盒拿来我看看。”
柳氏犹豫片刻,还是小心翼翼地掰开张怀安的手,取出木盒。盒子没有锁,轻轻一掀就开了——里面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缕干枯的青丝,用红绳系着,旁边放着块碎裂的玉佩,还有半张泛黄的信纸,上面只写着“翠儿亲启,待我功成名就”,落款处的字迹被泪水晕开,看不清名字。
“这翠儿是谁?”济公问道。柳氏摇头:“我嫁进张家二十年,从没听过这个名字,老爷也从没提过。”
张怀安似乎听见了谈话,突然睁开眼,浑浊的眼睛盯着木盒,挣扎着要去够:“我的翠儿……我的玉佩……”济公连忙把木盒递到他面前,他颤抖着抚摸着青丝,眼泪从眼角滚落:“那年杏花雨……我不该走的……”
“老爷,您说清楚,翠儿是谁?”济公轻声追问。张怀安喘了口气,断断续续地说起往事——二十五年前,他还是个穷书生,在江南小镇教书,与镇上的绣娘翠儿相爱,两人约定等他考取功名就回来娶她,临走前翠儿送他这块玉佩,他则剪下翠儿一缕青丝,说要“随身带着,如见伊人”。
“后来我中了举,被派去外地做官,路上遇了劫匪,玉佩摔碎了,书信也丢了……”张怀安的声音越来越低,“等我派人回去找翠儿,却说她已经嫁给别人,搬去了别处……我以为她负了我,就断了念想,娶了柳氏……可我总觉得不对劲,这心结堵了我一辈子,如今要走了,才知道最对不起的就是她……”
话音刚落,张怀安猛地咳嗽起来,一口血吐在锦被上,气息更弱了。“师父,这可怎么办啊?”柳氏急得直哭。
济公摸了摸下巴,心里有了数:“要救他,就得找到翠儿,解了这心结。阿福,你家老爷当年在江南哪个小镇教书?”阿福想了想:“老爷说过,是苏州的杏花镇。”
“广亮,你留下照看张老爷,用参汤吊着他的气;必清,跟我去苏州!”济公说罢,拉起必清就往外走,柳氏连忙塞给他们一包银子,叮嘱道:“师父,拜托您一定要找到翠儿!”
两人日夜兼程,终于赶到杏花镇。镇子依河而建,两岸种满了杏树,虽不是花季,却依旧能想见春日烂漫的模样。他们找到当年的老镇长,提起二十五年前的绣娘翠儿,老镇长叹了口气:“你们说的是林翠儿吧?她命苦啊,当年等张书生回来,等了三年,后来得了肺痨,没等到人就走了,就埋在镇东的乱葬岗。”
“走了?”必清愣住了,“那怎么跟张老爷说啊?他要是知道翠儿死了,怕是更撑不住了!”
济公却摇了摇头:“不对,老镇长,翠儿当年真的嫁给别人了?”老镇长摆手:“哪有的事!她一直等着张书生,后来病重,是邻居们凑钱葬了她。对了,她临死前还托我给张书生带句话,说‘玉佩碎了情不碎,等不到你我不怨’。”
济公眼睛一亮:“那翠儿有没有留下什么东西?”老镇长想了想:“她住的破屋还在,里面的东西没人动过,你们可以去看看。”
两人来到翠儿的旧屋,屋里积满了灰尘,一张旧绣架摆在窗前,上面还放着块没绣完的手帕,绣的是并蒂莲,针脚细密,显然是绣到一半突然停下的。绣架抽屉里放着个铁盒,打开一看,里面竟放着半块碎裂的玉佩,与张怀安木盒里的正好拼成一块!旁边还有一沓书信,都是翠儿写给张怀安的,却都没寄出去,信封上写着“致怀安吾爱”,字迹娟秀。
“原来翠儿根本没嫁,一直在等他!”必清感慨道,“当年张老爷派人来问,肯定是问错了人,或者被人骗了!”
济公拿起手帕,突然发现帕子角落绣着个小小的“柳”字,眉头一挑:“柳?张怀安的妻子也姓柳……”他立刻带着必清赶回杭州,刚进张府,就见柳氏正对着一个丫鬟发脾气,丫鬟手里捧着个锦盒,里面放着块玉佩,与翠儿的玉佩样式相似。
“柳夫人,这玉佩是谁的?”济公突然开口。柳氏吓了一跳,连忙把锦盒藏在身后:“是……是我娘家的物件。”
济公冷笑一声,拿出翠儿的手帕和玉佩:“你娘家的物件?那这帕子上的‘柳’字怎么说?还有这半块玉佩,你认识吧?当年张怀安派人回杏花镇,是不是你买通了送信的人,说翠儿嫁了人?”
柳氏脸色瞬间惨白,瘫坐在地上:“是……是我做的。”她哭着说出真相——当年她是张怀安的远房表妹,一直喜欢他,得知他在江南有了心上人,就趁他做官在外,买通了去杏花镇送信的人,谎称翠儿已嫁,还把翠儿寄来的书信全都扣下,后来又设计嫁给了张怀安。
“我以为时间长了,他就会忘了翠儿,可他心里一直装着她……”柳氏泪如雨下,“我对不起老爷,也对不起翠儿……”
济公走到张怀安床前,见他已经陷入昏迷,连忙把翠儿的手帕和拼好的玉佩放在他手里,在他耳边轻声道:“张老爷,翠儿没负你,她等了你三年,临死前还念着你的名字,她说‘情不碎,不怨你’。”
奇迹发生了——张怀安的手指动了动,缓缓睁开眼,看着手里的手帕和玉佩,眼泪滚落,气息渐渐平稳:“翠儿……我知道了……你不怨我……”他转头看向柳氏,眼神里没有怨恨,只有释然,“我不怪你,是我当年太轻信,也是我心结太重……”
柳氏跪在床前,连连磕头:“老爷,我错了,我这就去杏花镇,给翠儿立块碑,年年祭拜她!”
济公松了口气,让必清熬了解郁的汤药,给张怀安喂下。几天后,张怀安渐渐能下床走动了,柳氏则带着厚礼去了杏花镇,给翠儿修了座新坟,立了块墓碑,刻着“爱妻林翠儿之墓,张怀安立”。
张怀安病愈后,特意带着柳氏来到灵隐寺,给济公送了块“再生父母”的牌匾,还捐了不少香火钱,要在寺里建一座“解心结”的禅房,帮更多人解开心中的执念。
广亮捧着牌匾,笑得合不拢嘴:“师父,您真是太厉害了!不仅救了张老爷的命,还化解了二十多年的误会,真是功德无量啊!”
必清也点头附和:“是啊师父,您连柳夫人的心思都能看透,太神了!那拼好的玉佩,真是解开谜团的关键!”
济公啃着刚出锅的馒头,扇着蒲扇,笑道:“出家人以慈悲为怀,解人病痛易,解人心结难。这世间的遗憾,多是因误会而起;这心中的执念,唯有真相能化解。只要心怀坦诚,再深的疙瘩也能解开。”
阳光透过灵隐寺的银杏叶,洒在“解心结”禅房的匾额上,泛着温暖的光。济公看着张怀安和柳氏相携离去的背影,蒲扇轻轻晃动,眼神里满是欣慰。他知道,这世间的误会与执念还有很多,但只要有人愿意追寻真相,愿意放下怨怼,就总有圆满的可能,他的破蒲扇,也会一直为化解心结而扇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