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入川,新锐试锋
庞统离去的背影,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姜小伍心湖,激起层层涟漪。他手握那两个锦囊,仿佛握着蜀汉未来的脉搏。他深知,随着卧龙的到来,益州的天,要变了。
不出半月,诸葛亮的大军抵达成都。他带来了张飞的妻儿,以及大批荆州吏员,阵仗极大,俨然是来接管整个益州。刘备亲率文武出城百里相迎,君臣相见,执手泪下,场面感人至深。
然而,盛大的欢迎仪式背后,是暗流涌动的权力交接。
诸葛亮抵达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展示他无与伦比的治政才能。他立法度,理财政,劝农桑,抚百姓,不过旬月,成都便呈现出一片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景象。刘备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愈发觉得将内政交给孔明是无比正确的决定。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诸葛亮事必躬亲,对益州旧臣和荆州将领的安排,皆以自己的标准进行,这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尤其是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当诸葛亮提出要整编军队,将益州兵与荆州兵混编,以便统一指挥时,以李严为首的益州将领终于爆发了。
李严,字正方,本是刘璋手下重臣,归降刘备后,因其才干而备受器重。他站出来,躬身一礼,话却说得毫不客气:“军师(指诸葛亮)远来辛苦,治理内政,我等无不佩服。但军中之事,还请三思。我等益州将士,水土相服,将帅相知,贸然混编,恐生乱象。”
他话音刚落,帐下数名益州将领纷纷附和。
“是啊,我等只知有姜先生,不知有其他军师!”
“当初若非姜先生奇谋,我等如今还是刘璋的阶下囚!”
“对!北伐大事,还当与姜先生商议!”
一时间,诸葛亮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他没想到,自己威震天下,到了这益州,竟被一个毛头小子抢了风头,连军心都收服不了。
刘备见状,急忙打圆场:“众将静言!孔明是我三顾茅庐请来的军师,其才胜我百倍,尔等不可无礼!”
他又转向诸葛亮,温言道:“孔明,众将之心,可以理解。小伍虽年轻,却有大功于蜀。不如这样,军中行军布阵之事,暂由小伍负责。待孔明熟悉军务,再立新功之后,众将自然心服口服。如何?”
这番话,看似公允,实则是一次巧妙的权力分割。诸葛亮心中不快,但他也明白,强压只会适得其反。他深吸一口气,微笑道:“主公所言极是,正方所言亦有道理。既然如此,我便先专注于内政,北伐之事,就先与姜军师祭酒商议。”
“军师祭酒?”姜小伍心中一动。
刘备当场宣布:“为表彰众将功绩,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上将!姜小伍足智多谋,定川有功,特拜为军师祭酒,参赞军务,总领兵权!”
此令一出,众将哗然。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竟与五虎上将平起平坐,地位甚至在众将之上!但这是刘备的命令,且姜小伍确实有奇功在身,众人虽有不甘,却也不敢公然反对。
当晚,姜小伍回到府中,独自一人,点亮了烛火。他看着桌上那个由庞统留下的第一个锦囊,心中默念:“军师已至成都,内政顺风顺水……”
时机已到。
他缓缓打开锦囊,里面只有一张纸条,上面是庞统龙飞凤舞的字迹:
**“卧龙之才,在‘正’。其谋必以堂堂之师,行王道之事。今其必主北伐,以彰其能。然北伐耗时日久,东吴必伺机而动。君可献‘声东击西’之策,以攻吴为名,行牵制之实。此非与卧龙争功,而是为其补漏。若成,则卧龙亦需仰仗于你;若不成,则罪不在你。此乃以‘奇’补‘正’,以‘诡’助‘王’之道。”**
姜小伍看完,豁然开朗,对庞统的敬佩又深了一层。他明白了,庞统不是让他去争斗,而是教他如何与诸葛亮这样的“王道”谋士共存共荣。
次日,大殿议事。
诸葛亮果然提出了北伐的建议,他计划兵出汉中,直取长安,一战而定关中。计划宏大,条理清晰,听得众将热血沸腾。
就在此时,姜小伍出列,躬身道:“军师北伐之策,乃安邦定国之良策,小伍佩服。然曹操非庸主,关中非易取。我军主力北上,东吴孙权,必会趁虚而入,袭我荆州。届时,我军将首尾不能相顾,危矣!”
诸葛亮眯起眼睛,看着姜小伍:“依军师祭酒之见,该当如何?”
“小伍不才,愿与魏延将军率一支偏师,扬言东进攻吴,直逼襄阳、江陵!”姜小伍语出惊人,“孙权生性多疑,见我军精锐在东,必不敢轻动荆州。他若回防,则我军目的达到,可为军师北伐争取时日。他若不防,我军便可趁机夺取数城,扩大战果。此乃围魏救赵之计!”
此计一出,满座皆惊。诸葛亮北伐尚未开始,他就要去打孙权?这不是两面树敌吗?
诸葛亮沉思良久,眼中精光一闪。他看出了这计策的精髓——不是真的要攻吴,而是要“吓”住孙权。这确实是一个大胆而有效的补充。他不得不承认,这个年轻人的思路,与自己截然不同,却又能完美地配合自己的大战略。
“好!”诸葛亮一拍大腿,“就依姜军师祭酒之计!我主攻中原,你主慑东吴!你我二人,互为犄角,共兴汉室!”
至此,诸葛亮与姜小伍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以一种合作的方式落幕。诸葛亮得到了一个能为他“补漏”的奇才,而姜小伍,也用庞统的锦囊,在卧龙面前,稳稳地立住了自己的脚跟。
与此同时,远在荆州的庞统,也在为关羽扫清障碍。他深知关羽高傲,便时常以“主公之命”提醒关羽要与麾下将士同甘共苦,尤其要处理好与糜芳、士仁等元老将领的关系。在庞统的反复劝说下,关羽虽心有不甘,却也摆出了姿态,甚至将一方钱粮的重任交给了糜芳,以示信任。
而老将黄忠,则被庞统说服,认为樊城是曹魏咽喉,若能拿下,可威震中原。他主动请缨,关羽大喜,遂命黄忠为先锋,自己率主力在后,浩浩荡荡,兵发樊城。
一时间,天下风云再起。刘备坐镇成都,总览全局。诸葛亮在汉中厉兵秣马,准备北伐。姜小伍与魏延在东线虎视眈眈,牵制孙权。关羽与黄忠则在荆州,对曹魏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一击。
三国这盘大棋,因为几个人的到来,进入了全新的、更加波澜壮阔的篇章。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