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晓”这个名字,因为那份石破天惊的国际局势分析报告,在梅机关内部乃至更高层的小圈子里,引起了真正的关注。虽然绝大多数人对其“德苏妥协”的预测仍嗤之以鼻,认为这纯属底层人员为了哗众取宠而进行的疯狂臆想,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年轻的中国人思路刁钻,胆子极大,是个值得留意甚至可以利用的“怪才”。
就在这种关注度悄然提升的微妙时刻,一个“意外”的立功机会,仿佛命运特意安排一般,被陈晓“捕捉”到了。
他模糊记得历史上这个时期,上海作为远东间谍中心,活跃着各国情报人员。英美方面也有多个小组活动,其中一些后来陆续暴露。他有一个隐约的印象,似乎就在1939年秋冬之际,有一个代号与“蜡烛”或“光源”有关的英国情报小组,因为密码安全漏洞被日军破获。
记忆碎片很模糊,但提供了一个方向。
他开始格外留意电讯班那边截获的、那些无法破译的、信号源相对稳定的可疑密电。他以“研究西方密码结构特点,尝试寻找新的破译思路”为名,向小林弘树申请调阅一些积压的疑难电文档案。小林正在兴头上,爽快地批准了。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陈晓泡在了一堆枯燥乏味的电文纸里。他一份份地筛选、比对、分析。终于,他发现了一组信号源固定(发射位置大概在公共租界西区)、发报手法专业流畅、但密码体系完全陌生、不同于日军已掌握的任何模式的密电。电文长度不一,发射时间多在深夜至凌晨。
“蜡烛”?“光源”?感觉接近了。
他没有声张,而是利用晚上加班人少的时候,独自对这些天书般的电文进行“研究”。他当然不具备独立破译复杂密码的能力,但他记得这个小组的暴露似乎与密码本或密钥的泄露有关。他不需要真的破译,他只需要“引导”日方的专业人员去“发现”破绽。
他尝试了各种基础的密码分析法,频率分析、重合指数分析等等,当然一无所获。但他故意在草稿纸上写满各种复杂的符号、数字和看似毫无规律的推算过程,营造出一种正在进行艰苦卓绝攻关的假象。
然后,在一个深夜,他进行了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他“偶然”地将一份刚刚截获的该信号源的最新短密电,与一份几个月前截获的、早已被破译的无关商业密电(内容是关于一批进口纺织机械的付款通知)并排放在灯下对比。他对着灯光反复调整角度,眉头紧锁,嘴里念念有词,仿佛陷入了魔怔。
突然,他猛地一拍桌子(力度控制得恰到好处,既显得兴奋又不至于引来外面警卫),发出一声压抑的低呼:“等等!这个编码序列……好像……好像有点眼熟!”
他立刻扑到草稿纸上,飞快地写画起来,将最新密电中的一组编码,与那份商业密电中代表“付款条件”一词的代码进行对比,并“兴奋”地标注出其中几个看似相似的字符模式(这完全是他生拉硬拽,但看起来很像那么回事)。
“难道……它们使用了某种基于商业密码变体的加密方式?或者密钥定期变换但存在某种规律?”他自言自语,声音不大,但在寂静的夜里足以被可能存在的监听设备捕捉到。
他熬了一个通宵,基于这个“偶然的发现”,强行“推导”出一套看似合理的“破译思路”和“可能的关键词”,整理成一份厚厚的、充满了各种假设和推算过程的《关于可疑信号源xxx的初步破译分析报告》。
第二天一早,他顶着两个浓重的黑眼圈,带着这份“心血”和那堆电文,找到了电讯班的负责人山本少尉。山本是个技术军官,性格有些固执,但对密码破译有着狂热的兴趣。
“山本班长,非常抱歉打扰您。我昨晚对比旧档,有一个非常非常偶然的、可能完全是我想多了的发现……”陈晓摆出一副新手撞大运的忐忑模样,将自己的“发现”和“推导”小心翼翼地解释了一遍,最后强调,“这很可能只是我的胡乱联想,完全走错了方向,但还是觉得应该向您这样的专家汇报一下,以免错过万一的可能性……”
山本起初很不耐烦,觉得这个中国人在瞎捣乱。但听着陈晓那“认真”甚至有些执拗的解释,看着草稿纸上那些密密麻麻的、看似复杂的对比和推算(虽然在他看来漏洞百出),技术狂的好奇心被稍稍勾起了。反正这个信号源困扰他们很久了,任何思路,哪怕再荒诞,试试也无妨?
他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勉强组织人手,按照陈晓提供的那个牵强无比的“方向”和“关键词”进行了集中攻关。
也许是瞎猫真的碰上了死耗子,也许这个英国小组的密码本身确实存在某个未被察觉的漏洞,也许是被陈晓的“狗屎运”指引碰巧蒙对了某个密钥变换规律——几天后,电讯班竟然传来惊天消息:他们成功破译了部分电文!内容清晰表明,这是一个隶属于英国秘密情报局(SIS)的活动小组,正在重点收集日本海军在长江口及沿海的舰艇调动、驻防以及码头设施的情报!
“成功了!高桥君!你立了大功了!真正的大功!”山本少尉兴奋得满脸通红,几乎是小跑着冲进陈晓的隔间大喊大叫,完全忘记了之前的轻视。
整个梅机关顿时轰动!成功破获盟国(虽然尚未正式开战,但已视为敌性国家)间谍网,缴获密码本,这简直是巨大的情报胜利!远比抓几个重庆分子影响重大!
根据破译出的密电内容,日本特务机关联合宪兵队迅速行动,在公共租界采取了一次精心策划的逮捕行动,成功抓获了包括小组负责人(代号确为“candle”,蜡烛)在内的四名英国间谍,缴获了电台、密码本和大量情报原件。
捷报传来,梅机关内一片欢腾。甚至连之前对陈晓那份国际局势报告嗤之以鼻的一些高层,也不得不对这个中国人另眼相看。
在一次小型的内部表彰会上,陈晓被推到了台前。他被描述为“凭借其惊人的敏锐度、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以及天才般的灵感,为破获英国间谍小组提供了最关键的突破口”。
“高桥君,你又一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你的价值和对帝国的忠诚!”小林弘树亲自将一枚象征着荣誉的“勋七等青色桐叶章”别在陈晓胸前,并当场发放了一个装有大额日元现钞的厚重信封作为奖金。“帝国会牢记你的功绩!”
陈晓脸上洋溢着“激动”、“自豪”甚至有些“不知所措”的红光,不断鞠躬,接受着同僚们各异的目光——有羡慕,有嫉妒,有难以置信,也有深深的疑虑。
心里却在冷静地计算着:很好。又成功给日本招惹了一个强大的敌人。英国秘密情报局在上海遭受重创,必然不会善罢甘休,日英之间的敌对情绪和相互猜忌将进一步加剧。这等于是在本来就很滑的南下坡道上,又悄悄泼了一桶油。
距离那个将彻底改变战争格局的疯狂决策,似乎又近了一步。
他看着胸前冰凉的勋章和手里沉甸甸的奖金,思考着下一步该如何巧妙地再加一把火,让这架失控的战车,更快地冲向毁灭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