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还凝在碧水潭的石台上,阿图就蹲在潭边,指尖捏着精准注能针的针尖——昨晚收工具时没注意,针尖边缘多了几道细微的咬痕,像是被什么东西啃过。她用黑曜石小刀刮了刮咬痕,碎屑落在潭水里,立刻引来几条细如发丝的“石缝虫”——这种虫子藏在石台的石缝里,通体透明,只有针尖大,会啃咬金属和木头,昨晚清理水藻时没发现,竟偷偷咬坏了注能针。
“得给所有金属工具做‘防咬护套’,不然校准到一半工具就废了。”陈沐阳凑过来,手里拿着被咬出小坑的清理钩头,“用铁皮树的树皮做护套,再涂层防蚀涂层,双保险。”
族人们立刻分工:砍树的族人剥下完整的铁皮树皮,裁成比工具金属部分宽半寸的长条;雅兰则将长条树皮内侧,缝上一层驱虫草编织的细布——驱虫草的气味能赶跑石缝虫,避免它们靠近;奇伯负责将树皮条裹在工具的金属部分,用浸过树胶的韧藤缠紧,再在外侧涂一层防蚀涂层(之前调配的树胶、火山灰、生命晶石碎屑混合物),涂层干后会和树皮粘在一起,形成坚硬的护套,既防咬又防腐蚀。
阿图将做好的护套套在注能针的针尖上,用指甲划了划——护套硬得像金属,对着石台的石缝蹭了蹭,也没留下痕迹,石缝里的石缝虫闻到驱虫草的气味,纷纷缩回缝深处,果然不敢靠近。
解决了石缝虫,节点校准的“能量角度”更关键。昨晚观察时发现,石柱的注入点藏在一道倾斜的石缝里,普通注能针只能垂直插入,能量会顺着石缝流失大半,必须做“角度调节器”,让注能针能倾斜三十度,精准对准石缝深处的节点核心。
陈沐阳立刻动手改造注能针:他找了块一寸见方的硬木,中间钻一个小孔,孔的内壁刻着螺旋纹路,刚好能让注能针的针身拧进去;硬木的一侧钻了个横向的小孔,插入一根细铜丝,铜丝一端顶住针身,另一端延伸到硬木外侧,弯成一个小扳手——这就是角度调节器,转动小扳手,能带动针身在硬木孔里旋转,调整到需要的角度后,拧紧扳手就能固定,不会松动;硬木的底部还粘了块薄金属片,金属片能贴在石柱表面,增加稳定性,避免注能时硬木滑动。
奇伯则在硬木外侧,也涂了层防蚀涂层,还在金属片上刻了一道细小的刻度线——对准石柱上的能量纹路,就能快速确定倾斜角度,不用反复调整,节省时间。
角度调节器刚装好,阿图就拿着注能针,在石柱旁试了试——转动小扳手,针身顺利倾斜到三十度,金属片贴在石柱上,刻度线刚好对准能量纹路,针尖精准对准注入点的石缝,一点都没偏差。“成了!”她兴奋地攥紧注能针,晨光照在针身上,护套的树皮泛着淡棕色的光,与石柱的淡蓝光交织在一起。
接下来是注能的“能量剂量”控制。之前绿泉眼的节点只需要少量能量,碧水潭的节点能量紊乱更明显,校准仪显示需要“中度剂量”,多了会过载,少了没效果。雅兰改造了注能针的小皮囊:她将皮囊分成三个小格,每个格子能装对应“轻-中-重”剂量的生命晶石汁液,格子间用薄兽皮隔开,每个格子的出口都绑了根细管,细管末端有可活动的木塞——需要哪种剂量,就打开对应格子的木塞,挤压皮囊就能精准控制,不会多挤或少挤。
所有准备妥当,日头刚爬过树梢,队伍就朝着潭中央的石台出发。阿图踩着之前铺好的水下踏脚石,慢慢走到石台上,陈沐阳和奇伯则站在岸边,举着校准仪和驱散灯,随时观察能量变化和石缝虫的动静。
阿图将注能针的针尖对准注入点的石缝,转动角度调节器,让针身倾斜三十度,轻轻插进石缝——刚好到刻度“中度剂量”的位置。她打开小皮囊中间格子的木塞,缓慢挤压皮囊,淡绿色的生命晶石汁液顺着针管流进石缝,石柱的蓝光渐渐变得明亮,校准仪的淡绿荧光苔也稳定亮起,显示“能量正常注入”。
可刚注入到一半,注能针突然轻微晃动起来——是石缝深处的石缝虫!它们被能量吸引,顺着石缝爬出来,试图啃咬注能针的针身。“用驱虫烟!”陈沐阳立刻点燃之前的驱虫烟棒,将烟雾吹向石柱的石缝,烟雾顺着石缝钻进去,石缝虫的动静很快消失,注能针也不再晃动。
午后时分,注能终于完成。阿图拔出注能针,石柱的蓝光变得格外稳定,在潭水上方形成一道淡淡的能量光晕,与她手里的铜钥共鸣,铜钥的淡绿光在光晕中,渐渐勾勒出一个新的符号——是“黑石崖”的标记,与地脉地图上第三个节点的符号一模一样,显然是下一个需要校准的节点。
她刚想跳下石台,却发现石柱另一侧的石缝里,还藏着一小块没清理干净的蚀骨水藻——水藻已经开始缓慢腐蚀石柱的表面,虽然没伤到核心,却也得及时清理。阿图掏出苔藓清理铲(已经涂了防蚀涂层),小心地伸进石缝,将水藻刮掉,石缝里的石缝虫闻到驱虫草的气味,也没敢出来干扰。
夕阳落下前,众人收拾好工具,返回临时营地。潭水的能量光晕还在,泛着淡蓝色的光,映得水面格外清澈。阿图摊开地脉地图,在黑石崖的标记旁画了个小圈,铜钥放在标记上,符号的光纹与铜钥呼应,说明下一个节点也需要铜钥解锁。
“明天一早去黑石崖!”她对着众人说,将地图折好放进背包。营地的篝火渐渐升起,驱虫草的淡香在周围弥漫,石缝虫和蚀骨水藻的隐患已经解决,只剩下最后几个地脉节点需要校准。只是没人知道,黑石崖的节点旁,藏着比石缝虫更棘手的“崖壁暗能蛛”,正等着他们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