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潮水漫过珊瑚礁平台,陈沐阳赤足踩在温润的礁石上,潮水退去后留下的浅洼里,透明的小虾正追逐着细碎的海藻。他手持用露兜树纤维编织的抄网,轻轻掠过水面,网中立刻泛起银鳞闪烁——那是原住民称为\"晨光鱼\"的小型鲻鱼,鱼鳞在朝阳下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晕。远处,陈景行正弯腰观察附着在礁石上的藤壶,枣木拐杖尖挑起一只橙红色的海葵,触手在空气中微微颤动。
\"这些藤壶的石灰质外壳能烧制石灰。\"老人用青铜小刀刮下藤壶,将其放入用火山玻璃制成的容器,\"混合火山灰和棕榈纤维,或许能造出比罗马混凝土更耐海水腐蚀的材料。\"他的目光落在不远处漂浮的巨型海藻上,叶片间缠绕着珍珠贝,\"塔卡娜说月圆之夜,这些贝类会吐出珍珠,我们得准备特制的采集网。\"
村落的高脚屋下,阿帕奇正带领妇女们制作新的潜水装备。她们将晒干的树皮浸泡在龙血树树脂中,制成防水的面罩,又用海豚骨雕刻成呼吸管的接头。黑人战士马库图则在打磨珊瑚箭头,将非洲的三棱箭头造型与珊瑚的天然弧度结合,箭尾绑着从热带鸟类身上收集的羽毛。突然,一名印第安少年指着海面惊呼,成群的飞鱼正跃出水面,银蓝色的鱼鳍在阳光下划出流星般的轨迹。
正午的阳光将海水晒得发烫,陈沐阳跟随塔卡娜潜入礁盘深处。透过改良后的潜水面罩,他看见绚丽的珊瑚世界:粉红色的鹿角珊瑚如枝桠般伸展,紫色的脑珊瑚表面布满年轮状的纹路,黄色的软珊瑚在海流中舒展着触须。塔卡娜示意他观察珊瑚礁的缝隙,那里藏着原住民采集的重要食材——色彩斑斓的海胆,尖刺间包裹着金黄色的海胆黄。
他们用贝壳刀小心地撬开海胆壳,将海胆黄放入随身携带的椰壳容器。突然,一条银灰色的石斑鱼从珊瑚洞穴中游出,陈沐阳迅速举起珊瑚箭,利用水中折射原理调整角度,箭矢精准地射中鱼鳍。石斑鱼挣扎着掀起泥沙,塔卡娜眼疾手快,用海藻编织的套索将其捕获,海水顿时泛起一片血色。
当夕阳将火山口染成琥珀色时,众人回到村落。陈景行指挥工匠烧制石灰,火山岩搭建的简易窑炉中,藤壶壳在高温下逐渐变白。他将石灰、火山灰和棕榈纤维按比例混合,制成粘稠的膏状物,涂抹在新修建的防波堤上。这种混合材料在海水中迅速硬化,表面形成一层光滑的釉质,成功抵挡住了海浪的冲击。
夜幕降临时,村落里燃起篝火。原住民们将捕获的石斑鱼用椰叶包裹,埋入烧热的火山灰中炙烤。陈沐阳则尝试用罗马的腌制手法处理多余的鱼肉,将海盐、柠檬汁和当地的香料混合,涂抹在鱼身上。阿帕奇教大家用露兜树果制作发酵饮品,果肉与椰奶混合后,经过三天发酵,产生了独特的酸甜风味。
深夜,天空之泪再次发出嗡鸣。陈沐阳取出青铜匣,发现菱形器物表面的纹路正随着潮水的涨落而明暗交替。他望向远处的火山,月光下,火山口竟涌出蓝色的荧光岩浆,与海面的磷光遥相呼应。塔卡娜带领众人在海边举行仪式,他们将贝壳串成的风铃挂在椰树上,海风吹过时,铃声与潮水声交织成神秘的韵律。
陈景行在篝火旁记录新发现:\"潮汐与天空之泪存在某种关联,荧光岩浆或可用于照明与防御。珊瑚礁不仅是食物来源,其生态结构蕴含着抵御风暴的智慧。\"他抬头望向星空,南半球特有的南十字星在夜空中闪烁,与火山口的蓝光形成奇妙的呼应。
黎明前的黑暗中,陈沐阳被急促的脚步声惊醒。塔卡娜神色紧张地比划着,远处的海平面上,巨大的黑色阴影正随着潮水逼近——那是罕见的巨型章鱼,触手上的发光斑点在夜色中如同移动的鬼火。陈景行迅速指挥众人准备防御,用新制的石灰膏混合辣椒粉末,装入陶罐,而陈沐阳则带领猎手们将珊瑚箭浸泡在毒藤汁液中。这场与海洋巨兽的对峙,即将拉开帷幕,而天空之泪的光芒,在乌云中若隐若现,仿佛在为这场未知的战斗默默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