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烫的沙粒在脚下翻涌,陈沐阳撕下衣襟一角,将收集到的龙舌兰纤维紧紧缠绕在脚掌。这种临时草鞋在接触灼热地面时微微发烫,但总算隔绝了足以烫伤皮肤的高温。陈景行已用青铜匕首削出三根梭梭木短棍,顶端磨得尖锐如矛:\"沙漠狩猎得靠这个,弓箭在风沙里准头会大打折扣。\"他将兽皮水壶重新检查一遍,壶口的蜂蜡密封层在烈日下渗出细小的油珠。
正午的太阳将空气烤成流动的火焰,父子俩蜷缩在砂岩形成的天然凹槽里。陈沐阳取出用仙人掌刺缝制的滤网,将昨夜收集的地气水反复过滤。水中残留的泥沙被滤网截留,最后得到的半壶清水泛着淡淡的土黄色。\"加这个。\"陈景行递来碾碎的沙漠盐晶,\"少量盐分能降低水的冰点,也能补充出汗流失的电解质。\"他们分食着前日风干的兔肉片,肉条坚硬如木,需在口中反复咀嚼许久才能咽下。
寻找新水源成了首要任务。陈沐阳观察起天空中盘旋的渡鸦,这种鸟类通常会在水源附近活动。他折下一根柽柳枝条,顶端绑上兔毛作为简易风向标,试图通过风向判断绿洲可能存在的方位。陈景行则在研究岩壁上的矿物结晶:\"石膏结晶呈羽状,说明地下曾有水流经过。\"他用匕首凿开表层砂岩,湿润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这是寻找地下水的关键线索。
挖掘水源时,父子俩展现出原始智慧。陈景行用骆驼腿骨制作成简易铲子,陈沐阳则用兽皮缝制的兜袋运输沙土。当挖到两米深时,湿润的黏土开始渗水,他们立即用梭梭木搭建井壁防止坍塌。为防止水源蒸发,陈沐阳用整块的胡杨木雕刻成井盖,边缘涂抹着收集到的沙漠树脂。\"每天清晨取水最佳,\"陈景行擦拭着额头的汗珠,\"那时温度低,蒸发量小。\"
狩猎环节充满危险与技巧。陈沐阳发现了沙狐的洞穴,他没有直接挖掘,而是在洞口布置了用骆驼筋制作的套索陷阱。陷阱上方覆盖轻薄的沙网,再撒上干燥的骆驼刺作为伪装。当沙狐触动机关时,套索瞬间收紧。陈景行则在夜间观察蝎子的踪迹,这些节肢动物在月光下会发出荧光。他用兽皮手套快速捕捉,将蝎子串在梭梭木枝上——蝎尾毒囊可制作驱虫剂,而蝎肉经烤制后能提供珍贵的蛋白质。
食物保存是沙漠生存的必修课。父子俩将多余的兽肉切成极薄的肉片,用研磨的沙漠盐粒反复揉搓。陈沐阳在岩壁上凿出凹槽,铺上干燥的骆驼粪,将肉片悬挂在上方烟熏。这种混合着特殊香气的烟熏肉,在高温下可保存数日。他们还发现一种野生的沙枣,果实酸涩但富含糖分,将其晒干后与肉干混合,制成便于携带的能量棒。
宿营时,父子俩展现出对沙漠环境的深刻理解。陈沐阳在沙地上挖出半人深的坑洞,坑底铺上多层干燥的柽柳枝条隔热。他用骆驼皮制作成简易帐篷,帐篷四周用石块压实,仅留一个极小的通风口。陈景行则在营地周围布置了原始的防御系统:用骆驼骨制成的尖刺围成一圈,中间撒上干燥的骆驼刺;在高处悬挂用兽皮包裹的石块,一旦有动物触碰绳索,石块坠落的声响足以起到警示作用。
在医疗方面,父子俩就地取材。陈沐阳被仙人掌刺伤后,陈景行立即用镊子状的骆驼骨工具取出刺针,再用捣碎的芦荟敷在伤口上。他们发现一种开着紫色小花的沙参,其根茎熬煮后饮用,可缓解中暑症状。为防止夜盲症,他们将收集到的沙枣果核研磨成粉,混合在食物中食用。
制作工具成了每日的必修课。陈沐阳用燧石与砂岩反复敲击,制作出锋利的石片。他将石片绑在梭梭木上,制成简易的石斧。陈景行则用骆驼筋和胡杨木制作成弹弓,这种武器在近距离狩猎时极为有效。他们还用沙漠中常见的玛瑙石制作成刮刀,用于处理兽皮和切割食物。
当暮色笼罩沙漠,父子俩围坐在用骆驼粪燃起的篝火旁。火焰跳动间,陈沐阳取出用兽骨雕刻的简易地图,标记出水源、狩猎点和宿营位置。陈景行则在打磨新的石箭头,箭头表面涂抹着用蝎子毒囊和沙漠树脂混合制成的毒液。在这片赤焰般的沙海中,他们正用最原始的技艺,书写着与自然博弈的生存史诗。而那枚安静躺在行囊深处的\"天空之泪\",仿佛在默默见证着人类最本真的求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