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色,观音神韵!
普陀之美,尽收眼底。
就在这时,王东注意到一个老太太突然踉跄了一下,似乎有些站立不稳。连忙伸手扶住她,以免她摔倒。老太太感激地看了王东一眼,微笑着说道:“谢谢你啊,年轻人。”然后,她从布袋里摸出一个苹果,硬塞到他的手中,说道:“这是给你的,菩萨会保佑你的。”
王东有些惊讶地接过苹果,看着老太太那慈祥的面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捏着苹果,转身回头望向大海,只见渡轮已经鸣笛,准备启航。下一批香客们正像蜂群一样,簇拥着登上渡轮,准备返回。
普陀山的蜈蚣峙码头热闹非凡,人潮如汹涌的潮水般源源不断地涌来,摩肩接踵,水泄不通。身着灰色长袍的僧侣们,步伐稳健而庄重,仿佛是一群虔诚的信徒,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他们心中的圣地。他们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给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份庄严肃穆的氛围。
首先他们看到的是普陀山第一块打卡福石“越来越好”!祝福伟大的祖国和全国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戴草帽的挑夫们则像辛勤的蜜蜂一样忙碌着,他们挑着沉甸甸的担子,艰难地穿梭在人群中。尽管担子很重,但他们的步伐却显得轻快而有力,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劳作。
举着小旗的导游们则宛如引领方向的明灯,他们手持鲜艳的旗帜,高声呼喊着,引导着游客们前行。他们的声音在嘈杂的人潮中显得格外响亮,仿佛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为船只指引方向的灯塔。
王东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人潮,沿着梅岑路缓缓上行。这条路蜿蜒曲折,宛如一条盘踞在山间的巨龙。路旁的古樟树高大而茂密,宛如一把把巨大的绿伞,遮天蔽日,为行人带来一片清凉。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空气中弥漫着线香那甜腻的气味,这股香气如同一首悠扬婉转的古曲,萦绕在耳畔,让人感到心醉神迷。它似乎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够让人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和放松。
山路盘旋向上,石阶被无数双脚磨得光滑如镜。这些石阶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和人们的足迹,它们默默地承载着每一个人的重量,见证着普陀山的历史和变迁。
沿途的小摊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物品,有木鱼、佛珠,还有印着“佛”字的汗衫。摊主们并不像其他地方的小贩那样高声叫卖,他们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目光凝视着过往的行人,似乎在等待着有缘人前来挑选他们的商品。
没过多久,他们便乘坐车辆抵达了普济寺。这座寺庙位于山顶之上,是整个山上最为重要的寺庙,其香火之旺盛,令人惊叹不已。
穿过万历皇帝修建的长寿桥,走进普济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宏伟壮观的大殿。殿前,众多香客们排着长队,依次跪拜。他们手中的铜钱和纸币,如雪花般纷纷扬扬地飞入功德箱中,发出清脆的声响。
在人群中,有一位老妇人格外引人注目。她五体投地,额头紧贴着青石板,口中念念有词,不断地念着\"南无观世音菩萨\"。当她缓缓起身时,眼眶已经微微泛红,似乎刚刚经历了一场情感的洗礼。
王东静静地站在廊下,凝视着这一幕,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慨。这些香客们的虔诚,仿佛蕴含着一种近乎固执的力量,他们似乎想要将自己一生的祈愿,都压缩在这短暂的俯仰之间。
普济寺,全称\"普济禅寺\",它不仅仅是一座寺庙,更是普陀山的心脏所在。这里的千年香火从未断绝,一直延续至今。作为普陀山三大寺之首,以及观音菩萨的主刹,普济寺承载着无数人的信仰与希望。
据史料记载,普济寺始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最初的名字叫做\"宝陀观音寺\"。然而,这座寺庙历经风雨,多次兴衰。直到清康熙年间,它才得以重建,并被赐予了\"普济群灵\"的名号,从此便被称为\"普济寺\"。
普济寺,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刹,其正门却常年紧闭,宛如沉睡一般。关于这扇门紧闭的原因,有一个颇为有趣的传说。
导游讲,相传在康乾盛世时,当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时,曾慕名前来普济寺。然而,当他抵达时,却发现正门紧闭,无论怎样叩门,都无人应答。乾隆皇帝顿时龙颜大怒,认为这是对他的不敬,于是一怒之下,敕令这扇正门“永不开”。
尽管如此,这座寺庙并未因此而失去它的魅力。如今,游客们虽然无法从正门进入,但可以选择从东侧的“东山门”或西侧的“西山门”进入寺庙,这反倒成为了一个有趣的谈资。
山门前,有一座御碑亭,引人注目。亭内立着一块康熙帝手书的“普济群灵”碑,那苍劲有力的字迹,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寺庙的历史和庄严。
而在亭前,还有一方海印池,也被称为“放生池”。夏日里,池中荷花盛开,亭亭玉立,与寺庙的倒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冬日时,残荷听雨,别有一番禅意,让人感受到岁月的宁静和深远。
王东与朱忠民两家人漫步在寺院里,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他们沿着中轴线悠然自得地前行,每一步都像是在探索着古老的故事和文化。
两家人都怀着虔诚的心情,购买了 99 元的全家福香蚀。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像是一把通向平安、健康、幸福和快乐的金钥匙。他们相信,这小小的香烛能够承载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让神灵庇佑他们的家庭。
当他们来到天王殿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惊叹不已。弥勒佛端坐在正中央,他那慈祥的笑容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洒向每一个人的心田。他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者,欢迎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众生。
而在弥勒佛的背后,韦陀菩萨则庄严肃穆地站立着,手持杵杖,宛如忠诚的卫士,镇守着这片神圣的地方。他的威严让人不禁心生敬畏,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安心和宁静。
天王殿的两侧,四大天王更是引人注目。他们怒目圆睁,威风凛凛,仿佛能够震慑一切邪恶。每一尊天王都有着独特的神态和姿态,展现出无尽的力量和威严。
历史上曾有五朝十三位皇帝和十八位皇后,恩赐过普陀山,所以有人赞誉普陀山为“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
他们又来到了普陀山的第二块打卡福石“来了就好”跟前礼拜!此处留影人员多的数不胜数。
再往前走,便到了大圆通殿。这座大殿气势恢宏,犹如一座艺术的殿堂,是全寺的核心所在。走进殿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供奉着的毗卢观音,高达约 8.8 米,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令人心生敬畏。
观音的男性面容庄严肃穆,却又透露出一种慈悲为怀的神韵。他的身姿挺拔,衣袂飘飘,主“平安!健康”!仿佛随时都能从莲花座上起身,拯救世间的苦难。在他的四周,环列着观音三十二应身像,这些应身像或坐或立,或慈悲或威严,犹如众星捧月般,将毗卢观音环绕其中,展现出“千处祈求千处应”的慈悲与智慧。
抬头仰望,殿内高悬着康熙御赐的“普济群灵”匾,这块匾额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悬挂在大殿的正中央,熠熠生辉。匾额的四周,梁柱间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讲述着“观音救难”的故事,如“怒涛渡客”“火坑变莲池”等,每一幅都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那一段段动人心弦的传奇。
离开大圆通殿,沿着回廊漫步,不一会儿便来到了藏经楼。这座藏经楼虽然不如大圆通殿那般宏伟壮观,但却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走进楼内,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藏经楼内珍藏着许多明清时期的佛经,这些佛经都是用精美的纸张印刷而成,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辨,字体工整秀丽。此外,这里还有一本血书《法华经》,据说这是一位高僧用自己的鲜血写成的,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平日里,这些珍贵的文物都是秘不示人,只有在特殊的日子里,才会对外开放,供人们瞻仰。
大雄宝殿供奉着三世佛!他们主“平安!消灾”!参拜之人如过江之鲫!
此外,这里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灵异传说,让人不禁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好奇和敬畏之情
多宝塔院,位于寺庙东侧,是一座元代的石塔。这座由太湖石砌成,共五层的宝塔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屹立不倒。传说塔下镇压着一条兴风作浪的恶龙,它被永远地禁锢在塔下,无法再肆虐人间。这座石塔就像是一位忠实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净土,使其免受恶龙的侵害。
菩萨顶,位于大圆通殿的屋顶之上。据说,每当雨后初晴,阳光洒在屋顶时,会有一道神秘的佛光显现。这道佛光宛如一道金色的光芒,穿过云层,照亮整个寺庙,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旧时,香客们听闻这个传说后,都争先恐后地想要一睹这祥瑞之景,感受菩萨的庇佑和恩赐。
而活大殿更是神奇无比。在清代的一场大火中,整个寺庙都被熊熊烈火吞噬,唯有大圆通殿安然无恙。僧众们惊叹不已,纷纷传颂这是“菩萨显灵护殿”的奇迹。这场大火仿佛是一场考验,而大圆通殿却在菩萨的庇护下,毫发无损地保存了下来。这一事件犹如神来之笔,为这座大殿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使其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圣地。
据导游介绍,每天清晨 4 点 30 分,寺庙里的僧众们就会在大殿内开始早课。他们诵经的声音,就像汹涌澎湃的潮水一样,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回荡在整个寺庙里,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
而当傍晚的鼓声响起时,常常会有一群鸽子如雪花般纷纷聚集在殿脊上。这些鸽子与飞檐上的仙人走兽一起,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之中,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宁静的画面。
对于香客们来说,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蹲在殿角那口犹如沉睡巨龙般的罗汉井边。这口井的井口很大,井壁上刻着精美的罗汉像,井水清澈凛冽,仿佛是大地母亲永不干涸的乳汁。香客们会用长柄竹筒从井里舀水,然后用这水来净手,据说这样可以洗去所有的晦气。
这井水虽然清澈,但却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铁锈味。不过,这丝铁锈味并没有影响到井水的清甜,反而让人觉得这井水更有韵味。而且,这口井的井水终年不涸,即使在干旱的季节里,也依然保持着充足的水量,仿佛它是大地母亲对人们的恩赐。
在藏经楼前,矗立着一株令人惊叹的银杏树。这株银杏树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雌雄同株,这种奇特的现象使得它在众多树木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秋日里,金黄的树叶如鹅毛般飘落,轻盈地覆盖在地面上,形成了一片金色的地毯。这些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微弱的光芒,仿佛是大自然洒下的金色雨滴。
据传说,这株银杏树是明代所植,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屹立不倒。它宛如一位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和人事的变迁。
当人们从普济寺出来时,站在海印池畔回首遥望,普济寺的黄墙黛瓦在袅袅的香火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神秘的画卷。寺庙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与其他寺庙的喧闹嘈杂相比,普济寺宛如一座被时间遗忘的孤岛,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沉静气息。这座寺庙坐落在海岛上,四周环绕着碧海蓝天,远离尘嚣,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这里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嘈杂的叫卖声,只有那悠扬的钟声,在清晨和傍晚时分,穿过寺庙的庭院,飘荡在空气中,如同一曲古老的乐章,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宁静。
清脆的鸟鸣声则是这座寺庙的另一种背景音乐,它们在树林间穿梭,欢快地歌唱着,似乎在诉说着大自然的美好。在这片宁静的氛围中,人们的心灵也渐渐沉静下来,仿佛能够感受到那尊毗卢观音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