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于阗城的东门外,薄雾笼罩着一片开阔的空地。空地中央,一口新修缮的井台静静矗立,井口铺着平整的青石板,石板边缘刻着一圈浅浅的纹路,像一圈涟漪。井台旁,几株高大的白杨在风中轻轻摇曳,树叶的影子在石板上斑驳晃动。
沈砚秋、罗衣、阿罗憾、秦十三与于阗城主尉迟盛站在井台边。尉迟盛的脸上带着一丝欣慰——这口井曾因年久失修而干涸,如今重新涌出清泉;但他的眉宇间也藏着一丝忧虑——城市的供水与卫生,一直是个难题。
“水,”尉迟盛道,“是城的血脉。”
“血脉,”沈砚秋道,“需要清洁和秩序来守护。”
一、供水三策
沈砚秋从行囊中取出一卷细绳和几枚小木牌,绳上打有不同结法的小结,木牌上刻着“井、渠、净”等符号。
“这是‘供水三策’。”他道,“我们从三个方面改善城市供水与卫生:
1. 井:修缮旧井,挖掘新井,统一井台标准,设立井长负责日常维护。
2. 渠:疏通水渠,分段设闸,定期清理淤泥,确保水流顺畅。
3. 净:制定饮水卫生规范,推广‘沉淀—过滤—煮沸’的简易净水法。”
他将木牌一一插在地上,用不同颜色的石子标出执行细节:
- 井:红牌,井台高三十公分,井口直径八十公分,配备井盖和井绳。
- 渠:黄牌,水渠宽一米,深六十公分,每五十米设一处清理口。
- 净:蓝牌,取水前沉淀半刻,用细砂过滤,饮用前煮沸。
几位居民和井户围上来,认真查看。有人点头,有人提问。
“如果遇到风沙天气,井水会变浑吗?”一位老井户问。
“会。”沈砚秋道,“所以我们要加盖井盖,井口边缘设挡沙沿,同时推广沉淀和过滤方法。”
二、金手指:量水尺与净水器
沈砚秋进一步展示他的“金手指”——一把“量水尺”和一套“净水器”。
“量水尺是我们的水位监测工具。”他道,“尺上刻有刻度,定期测量水位,记录变化,及时发现井水异常。”
他当场演示:将量水尺放入井中,取出后记录水位高度,并与前一日的数据对比。
“净水器是我们的简易过滤装置。”他继续道,“用三层容器,分别装入细砂、木炭、细布,水依次通过,可去除部分杂质和异味。配合煮沸,能有效改善饮水卫生。”
他取来一桶浑水,倒入净水器,片刻后,清澈的水从底部流出。围观的居民发出一阵赞叹。
“这就是‘看得见的清洁’。”他道,“清洁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可操作、可坚持的习惯。”
三、风里的水
井台很快热闹起来。居民们排队取水,井长在一旁维持秩序,指导大家使用净水器。罗衣和几名学徒沿着水渠巡查,清理渠边的垃圾和杂草。杜衡则在井台旁设立了一个临时的卫生宣教点,向居民讲解饮水卫生和垃圾分类。
“水,”罗衣道,“能载舟,亦能覆舟。”
“所以,”沈砚秋道,“我们要学会与水和谐相处。”
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来取水,她认真地按照宣教点的指示,将水沉淀、过滤、煮沸后才给孩子喝。孩子喝了一口,笑着说:“娘,这水甜。”
老井户看着这一幕,感慨道:“我打了一辈子水,今天才知道,水也能这么干净。”
尉迟盛站在井台边,望着井然有序的场景,神色舒展。他知道,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改变,但至少,今天的水,更清了。
“你觉得,”他问沈砚秋,“这水会一直清吗?”
“会,”沈砚秋道,“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愿意守护它。”
四、暗线与光
午后,风渐渐大了。罗衣在水渠边巡查时,注意到一个黑斗篷男子混在清理水渠的工人中,正仔细观察量水尺和净水器。他的腰间挂着一枚奇特的玉佩,纹路似蛇盘沙。
罗衣悄悄靠近,听到他低声对身边的人说:“水,是城的命脉,也是弱点。”
罗衣心中一紧,转身去找沈砚秋。
“弱点?”沈砚秋皱眉,“我们会把它变成强点。”
“我们怎么办?”罗衣问。
“加固。”沈砚秋道,“井台加装防盗井盖,水渠增设监控点,净水器发放到每家每户,卫生规范定期宣讲。”
“我们要不要……”秦十三话未说完,便被沈砚秋抬手制止。
“今天,”沈砚秋道,“我们只记住一件事:让每一滴水,都干净地流进每一个家。”
五、尾声与路
傍晚,夕阳从雪山的另一侧照过来,给井台镀上了一层金色。居民们陆续散去,井台上还残留着水的痕迹,像一面光滑的镜子。沈砚秋站在井台边,望着渐渐安静下来的场景。他知道,这只是城市供水与卫生的开始,但他也知道,只要水还在流,城就会一直有生机。
“下一次,”尉迟盛道,“我们会让更多的井台清泉流淌。”
“下一次,”沈砚秋道,“我们会让更多的人,因一杯清水而健康。”
然而,在井台外的阴影里,一个黑影正望着量水尺和净水器,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笑。他的腰间,挂着一枚纹路似蛇盘沙的玉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