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延安,黄土高原披上了一层新绿。林闻溪站在新落成的中央医疗站前,望着墙上那张越来越密集的医疗网点分布图,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图上,代表医疗站点的红旗已经插遍了边区各个角落。
“三个月,九十七个医疗站点。”傅连暲不知何时来到他身后,语气中满是感慨,“闻溪,你做到了几乎不可能的事。”
林闻溪摇摇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全体医护人员和老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
故事要从三个月前说起。那是个春寒料峭的早晨,林闻溪被紧急召见到周副主席的办公室。
“闻溪同志,前线情况严峻啊。”周副主席指着地图上的标记,“日军加紧扫荡,许多村庄缺医少药,老百姓生病受伤只能硬扛。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覆盖整个边区的医疗网络。”
林闻溪看着地图上广袤的区域,感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主席,我们需要大量医护人员和药品设备,这些都很短缺。”
“困难是有的,但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周副主席目光坚定,“你们医疗播种队的经验很好,要推广开来。有什么具体要求,尽管提出来。”
回到研究所,林闻溪立即召集团队研究方案。最大的难题是人员短缺: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远远不够分配。
“能不能缩短培训周期?”有人提议。 “不行,医疗质量不能打折。”林闻溪否定道,“我倒有个想法:分级培训,建立三级医疗网。”
他的设想是:中央医疗站负责培训骨干和疑难重症救治;分区医疗站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村医疗点负责初级救护和预防保健。
“村医疗点可以由略懂医术的民兵或识字班学员担任。”顾静昭补充道,“我们编写简易手册,教他们识别常见病和处理急症。”
方案确定后,大规模培训开始了。最大的培训点设在延河边的一片开阔地上,上百名学员同时接受培训。林闻溪发明了“见学式”教学:学员围成圆圈,看教员示范,然后分组练习。
教材也做了创新。除了《战地医疗手册》,还增加了《常见百病防治图说》,用连环画形式讲解疾病防治知识,即使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懂。
“这个好!”一位老村长拿着图说赞不绝口,“俺村王老汉就是不识字,看了这图都知道咋防痢疾了。”
然而建立医疗站点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困难是药品器械短缺,许多站点只有几包草药和少量绷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一位分区医疗站负责人诉苦道。
林闻溪团队再次发挥创造力:用竹片代替夹板,用蒸煮过的旧布代替纱布,用土法提炼的食盐配制生理盐水...
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中药种植。每个医疗站点都开辟了药圃,种植常用药材。还发起了“一村一品”运动,每个村庄根据土壤气候特点,重点种植一两味药材,然后相互交换。
“李家沟适合种黄芪,王家庄适合种黄芩,赵家堡适合种甘草...”顾静昭指着分布图介绍,“这样既保证了药材多样性,又形成了规模效应。”
最让人感动的是老百姓的参与热情。听说要建医疗站,许多村庄自发组织起来,有的腾出窑洞,有的捐献木材,有的义务出工。
杨家沟有位杨大娘,把儿子结婚用的新房让出来做医疗点:“娃儿的婚事可以推迟,救人治病耽误不得!”
在这样的群众支持下,医疗站点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到第二个月末,已经建立了六十多个站点。
但新的问题出现了:许多站点缺乏持续运营能力。有的村医疗点因为负责人被调往前线而陷入瘫痪,有的分区站因为缺乏指导而诊疗水平参差不齐。
林闻溪立即调整策略,建立了“巡回指导制”。由中央医疗站派出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定期到各站点巡回指导,解决疑难问题,带教当地人员。
他还发明了“病例传阅法”:各站点将疑难病例记录下来,由巡回人员收集带回中央站,组织专家讨论后,再将诊疗方案反馈回去。
这个方法效果显着。有一次,一个偏远村庄发生不明原因发热疫情,当地卫生员束手无策。病例传回中央站后,林闻溪判断可能是斑疹伤寒,立即派出专人送去特效草药,并指导隔离防控,及时控制了疫情。
三个月期限将至时,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日军对某个区域发动突然扫荡,该区域的七个医疗站点遭到破坏。
消息传来,林闻溪彻夜未眠。第二天,他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我们要建立流动医疗站,能够随时转移,适应游击战争环境。”
流动医疗站的设计极具创意:所有设备都能装在三辆马车上,半小时内完成转移展开;药品采用标准化包装,便于运输和管理;甚至设计了折叠式手术台和便携式消毒锅。
“这叫‘马背上的医院’!”傅连暲参观演示后赞叹道,“最适合我们的作战环境了。”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建立医疗站点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
有个叫小李的卫生员,为了给深山独居的老人治病,每天徒步二十里山路,连续七天,直到老人康复;
有位女医生在接生途中遭遇狼群,她点燃火把驱狼,最终及时赶到,保住了产妇和婴儿的生命;
还有个小医疗站只有一名十六岁的小卫生员,却在日军扫荡时机智地将药品埋藏起来,保住了珍贵物资...
“这就是人民医疗的力量。”林闻溪在总结会上动情地说,“它不是建立在昂贵的设备和药物上,而是建立在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奉献和智慧上。”
到三个月期限届满时,边区已经建立了九十七个医疗站点,覆盖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最偏远的村庄也能在一天内得到医疗救助。
周副主席特地前来视察,看着分布图上密密麻麻的红旗,欣慰地说:“这是一个奇迹!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我们建立了自己的医疗体系,这是真正的人民医疗!”
然而林闻溪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他注意到两个新问题:一是妇幼保健薄弱,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仍然很高;二是预防工作不足,往往重治疗轻预防。
“下一步,我们要重点加强妇幼保健和疾病预防。”他在计划会上提出,“每个站点都要配备接生员,开展疫苗接种和卫生宣传。”
更宏大的设想也在他心中酝酿:建立边区医药学校,培养更多专业人才;编写《边区药物志》,系统整理当地药材资源;甚至筹建制药厂,生产标准化中药制剂...
夕阳西下,林闻溪登上山顶,俯瞰着延河两岸的村庄。在这些看似普通的窑洞里,正发生着医疗史上的革命:千百年来缺医少药的农民,第一次享受到了基本的医疗保障。
“看,杨家沟医疗点的灯亮了。”顾静昭指着远方一点灯火,“听说今天他们接生了双胞胎,母子平安。”
星星点点的灯火在黄昏中依次亮起,每一盏灯下,都有一个医疗点在守护着人民的健康。这些光点虽然微弱,却连成一片,照亮了整个边区。
林闻溪想起离开重庆时,何敬之的嘲讽:“没有西医西药,你们那套中医土法能成什么气候?”
现在,他可以用事实回答:依靠中医药的智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我们不仅能成气候,还能创造奇迹!
夜幕完全降临,延河在月光下静静流淌。在这片黄土地上,一个覆盖全体人民的医疗网络已经形成,它或许简陋,却充满生机。
明天,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更多的困难要克服。但此刻,林闻溪望着这片星星点灯的灯火,心中充满了希望。
医疗站点已经遍地开花,而更大的梦想,正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