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代差!\"叶修提高声调,\"从20分钟到2分钟,不是因为我们装备更先进,而是因为我们打破了信息流动的壁垒!
我们的侦察兵发现目标后,不需要层层上报,不需要口头复述坐标,数据链直接将信息传输给最适合执行打击的单位。这才是信息化战争的真正精髓!\"
“虽然只是因为使用单位的单一导致的响应速度超前,但不可否认的是信息化信息传递的速度和传播范围”
叶修深吸一口气,切换到最后一组幻灯片。
左侧是北宋《武经总要》中记载的\"急递铺\"驿传系统示意图,右侧是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轨道模型。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叶修指着左侧的示意图,\"宋代急递铺每十里设一站,昼夜可行五百里,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快的军事信息系统。
而今天——\"他点击遥控器,屏幕上弹出演习中那个经典的九段报文记录,\"南斗系统让信息以光速传递,误差不超过0.5米。
从五百里到三十万公里,我们走过了怎样的征程?\"
他调出演习的详细统计数据:
- 火力响应速度提升20倍
- 指挥决策效率提升15倍
- 战损交换比1:8.7
- 弹药消耗减少65%
- 误伤率下降92%(内涵一下鹰酱痛击 友军……)
\"但这些数字背后,真正的突破在这里。\"画面切换到一组精心剪辑的官兵操作系统特写:
高飞参谋长布满老茧的手指在屏幕上熟练地规划进攻路线;
坦克连长张大勇——一个只有高中文化的山东汉子——正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对着信息参谋说\"发现敌坦克三辆,坐标已标记\";
几个满身泥泞的战士在暴雨中快速架设数据链终端,雨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流下,却没人去擦。
\"信息化不是把士兵变成程序员,而是让军人回归战争本质——\"
叶修的声音因激动而略微发颤,\"更快地发现,更准地决策,更狠地打击!这套系统的每一个操作界面都经过上百次迭代,确保即使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战士,经过两周培训也能熟练使用。
因为真正的信息化,必须是全军的信息化,而不是少数精英的游戏!\"
叶修关闭幻灯片,礼堂的灯光重新亮起。他举起那沓作战记录,纸张在灯光下泛着微微的黄色:
\"这些纸张上记录的,不仅是一次演习的数据,更是一支古老军队向信息时代进发的宣言。从结绳记事到量子通信,华夏军人从未停止对'更快、更准、更强'的追求。\"
他指向窗外遥远的星空,声音低沉而有力:\"当我们的南斗卫星在天际运行时,它传递的不只是导航信号,更是延续五千年的战争智慧——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今天,我们终于让孙子的理想成为现实。但这仅仅是开始,未来的战争形态还在加速演变,我们必须保持这种创新的脉搏,让华夏军事智慧在信息时代继续引领潮流!\"
掌声如雷暴般响起,经久不息。俞维杰少将第一个站起来敬礼,他眼中有掩饰不住的骄傲。紧接着是王庆瑞、陈墨,最后整个礼堂的军官全部肃立致敬。
叶修看到,那位白发苍苍的周副院长摘下眼镜,悄悄抹了抹眼角。
研讨会结束后,与会者久久不愿离去,三三两两地讨论着演讲中的观点。
总参信息化部的郑部长大步走上讲台,紧紧握住叶修的手:
\"小叶啊,你今天的演讲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的设备更新,而是一次军事文化的重塑!你们702团的实践,为全军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转型之路。\"
王庆瑞走过来,罕见地当众拥抱了自己的爱将,在他耳边低声道:
\"好小子!把咱们的土办法上升到理论高度了!没给702团丢脸!\"叶修能感觉到团长的手在微微发抖。
夜色渐深,叶修独自走在军区大院的小路上,皮鞋踩在落叶上发出细碎的声响。
初秋的晚风带着些许凉意,却吹不散他心头的火热。通讯器震动起来,是俞青姝发来的信息:
\"爷爷说你的演讲震动了整个总参!有个秘密消息——南斗二期工程即将启动,需要一线部队的实战反馈,你有兴趣带队参与吗?\"
叶修停下脚步,仰头望向星空。
银河横贯天际,繁星如织。他仿佛看到那颗他们共同见证升空的南斗-1A卫星正在天幕中闪烁,与其他星辰交相辉映。
他深吸一口气,回复道:
\"当然。不过请告诉老师,最好的实战反馈,应该来自即将列装这套系统的每一个普通战士。从坦克车长到炊事班长,从侦察兵到汽车兵,他们的使用体验才是检验系统的金标准。这才是信息化的真谛——不是少数精英的游戏,而是整支军队的进化。\"
远处,值班室的灯光依然明亮。透过窗户,叶修看到几个战士正围在新配发的战术终端前,一边对照手册一边练习操作。
其中有个稚气未脱的列兵,看样子不过十八九岁,正笨拙地点击屏幕,旁边的老兵耐心地指导着他。
这一幕让叶修想起三个月前,这些战士中的大多数还对计算机心怀畏惧,现在却能熟练地操作各种数字化设备。
\"报告!\"一个清脆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叶修回头,看到林雪和姜明快步走来,两人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红晕。\"统计结果出来了,\"姜明推了推眼镜,\"全团95%的官兵通过了新系统操作考核,其中优秀率达到了68%!\"
林雪补充道:\"更令人惊喜的是,各营连自发提出了127条改进建议,大部分都非常实用。比如三营七连的战士们设计了一种防水防尘的隔离介质,成本不到一块钱,但极大提高了野外操作的可靠性。\"
叶修微笑着点点头。他知道,在这片古老的国土上,一场比任何技术革新都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
这不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改造,而是自下而上的主动适应。当五千年的军事智慧遇上信息时代的技术浪潮,当钢铁洪流注入数据基因,必将迸发出改变战争形态的力量。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