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在黑土地上周而复始的劳作中悄然流逝。转眼间,赵庆兰来到北大荒已经一年有余。又一个金秋时节,以它最丰饶、最壮阔的姿态,降临在这片曾经荒凉的土地上。
此时的赵庆兰,站在田埂上,几乎让人认不出来了。江南水乡赋予她的那份白皙和柔美,早已被北大荒的风霜雨雪重新雕琢。她的皮肤变成了健康的麦色,粗糙却透着红光;曾经纤细的手指变得粗壮有力,指关节突出,手掌心里结着一层厚厚的老茧,摸上去像粗糙的树皮;她的身板比以前厚实了不少,肩膀能轻松扛起几十斤的麻袋,步伐沉稳而有力。
最大的变化,在于她的眼神。那双曾经清澈略带迷茫的眼睛,如今变得像黑土地上的天空一样,沉静、开阔而坚定。少了些许少女的梦幻,多了许多成年人的沉稳与担当。当她穿上那身洗得发白的兵团战士服,戴上草帽,你真的会以为她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能干的黑土地姑娘。那个需要人照顾、会因为想家而偷偷哭泣的“学生妹”,已经真正蜕变成了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兵团战士”。
秋天的北大荒,是一年中最美、也是最令人心潮澎湃的季节。
极目远眺,是无边无际的金色麦海!沉甸甸的麦穗低垂着头,在秋阳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随着微风泛起层层波浪,一直涌向天地交接之处。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令人沉醉的麦香,混合着黑土被阳光曝晒后特有的芬芳。这是一种丰收的气息,一种汗水凝结成硕果的甜美味道。
与开荒初期纯粹依靠人拉肩扛不同,经过多年建设,北大荒的机械化已初具雏形。此刻,田野里传来阵阵轰鸣声!几台巨大的、漆成绿色的联合收割机,像威武的钢铁巨兽,正并排在麦海中缓缓推进。它们张开贪婪的巨口,将成排的麦子吞入腹中,身后喷吐出金黄色的、粉碎的麦秸,同时将饱满的麦粒通过粗大的输送管,哗啦啦地倾泻进紧随其后的卡车车斗里。
场面恢弘,气势磅礴!
赵庆兰和许多知青、职工们一起,跟在收割机后面,进行着辅助性的工作:捆扎散落的麦秸,捡拾机器遗漏的麦穗,或者将卡车运来的麦粒摊晒在场院上。虽然依旧是体力劳动,但相比于最初纯粹的手工作业,效率已不知提高了多少倍。
望着这机械化作业的壮观场景,感受着脚下大地的馈赠,赵庆兰的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激动和自豪。这一年多来的所有艰辛——手上的血泡、肩上的肿痛、冻僵的夜晚、思乡的泪水——在这一刻,仿佛都找到了意义,化作了眼前这片沉甸甸的金黄。
这是一种纯粹的、属于劳动者的伟大与喜悦。它超越了口号,超越了政治动员,是人与土地、与汗水、与收获之间最直接、最深刻的情感连接。她第一次如此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汗滴禾下土”,什么是“粒粒皆辛苦”,什么是劳动创造世界的磅礴力量。
孙卫红在一旁干得满头大汗,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红光,她直起腰,对着广阔的田野大声喊道:“太棒了!这就是我们劳动的成果!我们把青春献给北大荒,北大荒就用丰收回报我们!”她的口号依旧响亮,但此刻,却与这真实的丰收景象无比契合,不再显得空洞。
赵庆兰没有喊口号,她只是深深地吸了一口充满麦香的空气,弯腰,仔细地将一束机器漏掉的麦穗拾起,轻轻掸去上面的尘土,放入筐中。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珍惜和敬畏。
这种深刻的体验,激发了她内心更深层次的思考。她不再仅仅满足于完成分配的任务,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再教育者”。她开始思考,如何能做得更好?
她利用卫生员工作的间隙,找连里的技术员借来了一些农业技术书籍。这些书大多陈旧不堪,散发着霉味,但她读得津津有味。她开始研究土壤的墒情、种子的优选、化肥的合理施用、病虫害的防治……她发现,这片看似粗犷的黑土地,蕴含着极其深奥的科学道理。仅仅依靠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巧干,需要科学知识的指引。
她甚至尝试着在王大爷的草药园里,开辟了一小块试验田,按照书上说的方法进行对比种植。虽然笨拙,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夜晚,煤油灯下,她再次铺开信纸,给林卫东写信。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她的心情却不同于以往。
“卫东,”她写道,字迹沉稳有力,“又是一个秋天了。我们正在抢收麦子,今年的收成特别好。看着联合收割机在金灿灿的麦海里航行,看着粮食像瀑布一样流进粮仓,我心里有一种特别踏实、特别骄傲的感觉。”
“这一年多,我经历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我渐渐明白了,无论我们身处何方,是在西北的山沟里为国家铸造利剑,还是在东北的黑土地上为国家生产粮食,只要脚踏实地,真心实意地去干,都是在为这个国家出力,都是在实现我们当初的理想。”
她停顿了一下,目光望向窗外无垠的、星空下的黑土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念头在她心中升起,变得无比坚定。
她继续写道:“这片黑土地,虽然艰苦,但它辽阔、肥沃,充满了希望。它需要有人来建设,来守护。我忽然觉得,我或许……不仅仅是在这里‘锻炼’,而是可以真正地在这里‘扎根’,把这里当成另一个家乡,用我学到的知识,让它变得更好。”
写下“扎根”这两个字时,她的心没有一丝犹豫和抗拒,反而涌起一股暖流和力量。这不是响应某个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选择,是经历了汗水、泪水、甚至危险之后,与这片土地产生的深刻羁绊和认同。她的理想,从一个朦胧的、响应号召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坚实——就在脚下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黑土地上的星火,最初只是她个人在困境中不肯熄灭的微光,后来是她在帮助他人时散发的温暖,如今,这星星之火,正与她周围无数知青、职工们的奋斗之光汇聚在一起,照亮了一片真正充满希望的田野。
她并不知道,就在她写下这封充满希望与决心的信时,山外的世界,正在酝酿着一场巨大的、改变无数人命运的春雷。而这声惊雷,很快也将穿透重重关山,抵达这片黑土地,考验着她这份刚刚萌生的“扎根”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