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诩的生存艺术
初平元年 三月十五 晴,但心情阴
今天我又成功活下来了。
在牛辅将军的营帐里,我看着他那张横肉丛生的脸,第无数次感叹:活着真难,尤其是在这个乱世。
事情是这样的:牛辅将军——我现任老板,董卓老爷子的女婿——今天突然问我:“文和啊,你觉得我若直接出兵打吕布那厮,胜算几何?”
我嘴里那口黍米差点喷出来。打吕布?就您?那个连上马都需要三个亲兵托屁股的牛将军?
但我当然不能这么说。毕竟我还年轻,还没娶妻生子,我家那只老狗还等着我回去喂食。于是我放下碗筷,露出深思熟虑的表情:“将军勇武,天下皆知。不过...”
“不过什么?”牛辅的眼睛瞪得像铜铃,我仿佛能看到他脑浆在头盔里沸腾的样子。
“不过杀鸡焉用牛刀?”我凑近些,压低声音,“吕布勇则勇矣,却无谋略。将军若此时出击,即便胜了,也是胜之不武。不如等时机成熟,一举歼灭,方显将军神威。”
牛辅摸着双层下巴,若有所思:“嗯...有道理。那就再让他嚣张几日!”
我长舒一口气,又活过一天。
走出营帐时,夕阳西下,我望着天边那抹残红,不禁想起十年前的自己。那时我还是个单纯的少年,以为靠智慧就能改变这个世界。
呵,年轻。
初平元年 三月十六 阴,心情更阴
今天营中来了个相士,说我有“王佐之才”。我差点让人把他舌头割了——在这年头,有“王佐之才”跟有“速死之证”有什么区别?
幸好牛辅将军喝多了,没听见这话。我偷偷塞给相士几个五铢钱,让他赶紧消失。
这件事让我回忆起我的少年时代。那时我还在武威姑臧,还是个天真的书生...
【回忆开始】
中平元年 春 我十六岁
“贾诩!你又装病不去学堂!”母亲掀开我的被子,手里拿着鸡毛掸子。
我一个鲤鱼打挺——没挺起来,毕竟昨晚熬夜读《孙子兵法》到半夜。最后只能蠕动着爬起,赔笑道:“娘,我是真头疼。您看,额头发烫呢。”
我娘伸手一摸,冷笑:“发烫?我看你是刚才用被子捂出来的!”
果然骗不过精明的娘亲。我们贾家虽是寒门,但娘亲的智慧足以统领三军。我有时怀疑,若她是男儿身,这天下说不定就没董卓什么事了。
“我这就去学堂。”我迅速穿好衣服,抓起两块饼就往外跑。
街上熙熙攘攘,凉州的日子还算太平——相对而言。至少比黄巾闹得最凶的中原地区好多了。
快到学堂时,我拐了个弯,溜到城西的老槐树下。这里是我的秘密基地,藏着我收集的各种竹简和帛书。
今天我要研究的是战国策士的生存策略。特别是苏秦、张仪这些人——他们周旋于各国之间,居然能寿终正寝,简直是奇迹。
“贾文和!你又逃学!”
我吓得竹简差点掉地上。回头一看,是我的好友郭通,他气喘吁吁地跑过来。
“我娘没让你来抓我吧?”我紧张地张望。
“不是,是学堂今天放假,先生病了。”郭通一屁股坐我旁边,“你看这些有什么用?咱们凉州这地方,能读书就不错了,你还真想当谋士啊?”
我正色道:“通兄,乱世将至,不学点保命的本事怎么行?”
郭通不以为然:“有你这么夸张吗?咱们现在不是好好的?”
我摇摇头,指着竹简上的记载:“你看,春秋战国时期,谋士的平均寿命不到四十。不是被主子杀了,就是被敌国害了。能活到五十以上的,都是人精中的人精。”
郭通笑了:“所以你研究这个就为了活命?”
“活着才是赢家。”我拍拍他的肩,“死了的谋士,再厉害也是死人。”
正当我高谈阔论时,远处传来马蹄声和喧哗。我们躲到树后窥视,只见一队官兵押着几个囚犯经过。
“那是...隔壁村的李秀才?”郭通惊道。
我也认出来了。李秀才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才子,前些日子被太守召去当幕僚,怎么现在成了阶下囚?
后来我们才打听清楚:李秀才给太守提了个“安民之策”,结果触怒了当地豪强,太守就把他卖了。
看着李秀才颓唐的背影,我和郭通相顾无言。
那晚回家后,我在墙上刻下一行字:谋士的第一要务——保命要紧。
中平元年 夏 我依然十六岁
郡守征辟本地才子为吏,我竟然在名单上。娘亲高兴得直抹眼泪,我却后背发凉。
“我不去。”我坚决地说。
娘亲的鸡毛掸子又出场了:“贾诩!你知不知道这是多好的机会?咱们家多少代才出你一个读书人!”
我抱着头躲闪:“娘!您想想李秀才的下场!”
“那是他不会做人!我儿这么聪明,肯定能应付得来!”
最后我还是屈服了。不是怕鸡毛掸子,是怕娘亲真的伤心。但我去之前立下三个原则:
一、不做出头鸟
二、不站队
三、不留把柄
郡守府比我想象的还要复杂。我才上任三天,就目睹了三波明争暗斗。
我的职务是书佐,就是整理文书的小吏。我尽量低调,每天最早到最晚走,把工作做得滴水不漏。
但麻烦还是找上门了。
这天,郡守的两位幕僚——王先生和郑先生同时找我。王先生让我帮忙整理税收账目,郑先生让我誊写军务报告。都是急活,都要一天完成。
我立刻嗅到了危险。这两位先生素来不和,现在明显是在试探我的立场。
怎么办?答应任何一个都会得罪另一个。两个都拒绝?那等于把两个都得罪了。
我思考片刻,有了主意。
我先去找王先生,捂着肚子一脸痛苦:“先生交代的工作,属下万死不辞。只是...我今早吃坏了东西,恐怕要频繁如厕,耽误您的大事...”
王先生皱眉:“这么巧?郑先生也找你了吧?”
我一脸“惊讶”:“您怎么知道?郑先生确实找我了,但我已经拒绝了,说我手头有您交代的紧急工作。”
然后我又以同样的方法去找郑先生,只是说辞反过来。
结果两位先生都以为我优先处理他们的工作,又都“体谅”我的“病情”,允许我延期交付。
我成功争取到时间,晚上熬夜把两份工作都完成了,而且做得挑不出毛病。
第二天交差时,王先生和郑先生都颇为满意。王先生甚至拍拍我的肩:“小伙子不错,很会做人。”
我表面谦恭,内心冷笑:我是很会保命。
中平二年 冬 我十七岁
凉州乱了。
羌人叛乱,官兵镇压,土匪趁火打劫。我们郡虽然还没波及,但人心惶惶。
郡守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对策。我作为书记员列席,负责记录。
会上分成两派:以王先生为首的主战派,主张主动出击;以郑先生为首的主和派,主张安抚。
双方吵得不可开交,最后郡守头疼地让我发表意见。
我?一个小书佐?这不是把我往火坑里推吗?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我清清嗓子,放下笔,缓缓道:“属下以为,战与和,皆有其理。不过...”
我故意停顿,观察每个人的表情。
“不过什么?”郡守追问。
“不过我们郡兵力有限,若主动出击,胜算不大;但若一味求和,又显得软弱,可能助长叛军气焰。”
王先生不耐烦:“废话!说重点!”
我微笑:“属下以为,最佳策略是:加强城防,按兵不动,同时派小股部队骚扰敌军后方。这样既能保全实力,又能等待时机。”
其实就是和稀泥。但郡守眼睛亮了:“好个‘保全实力,等待时机’!就按贾书佐说的办!”
会后,王先生和郑先生都对我表示“赞赏”。但我知道,他们其实都看不上我这套中庸之道。
果然,几天后,隔壁郡传来消息:主战的太守兵败被杀,主和的太守被叛军戏耍后斩首。
而我们郡,因为采取了“贾诩策略”,虽然没什么战绩,但至少保住了基本盘。
郡守一高兴,要提拔我当功曹。我婉拒了,理由是“年轻识浅,还需历练”。
真实原因是:功曹要管人事,最容易得罪人。我还是当我的书佐安全。
中平三年 秋 我十八岁
我的人生导师——姑臧城的老隐士徐先生病重了。我去探望他,带着他最爱喝的酒。
徐先生曾是京城官员,见识过朝堂风波,晚年隐居故乡。我常向他请教,受益匪浅。
他躺在床上,瘦得脱形,但眼睛依然有神。
“文和啊,”他声音嘶哑,“听说你又在郡守府躲过一劫?”
我苦笑:“先生消息真灵通。”
事情是这样的:郡守的侄子仗势欺人,闹出了人命。郡守想包庇,让我修改卷宗。我假装失手打翻墨汁,污了关键部分,然后“痛心疾首”地表示要重新誊写。利用这个时间差,我暗中把风声透露给刺史衙门,最后事情闹大,郡守的侄子被法办,而我没被牵连。
徐先生听完,笑了:“你小子...滑头得很。”
我给他斟酒:“都是先生教得好。”
徐先生摇头:“我教你的只是皮毛。你天生就有种生存本能,像荒野里的狐狸,总能嗅到危险。”
他咳嗽一阵,继续道:“但这世道,越来越乱了。你的那点小聪明,未必够用。”
我点头:“学生明白。”
“不,你不明白。”徐先生目光深邃,“我观察你三年了。你总是避免站队,避免承诺,避免责任。这在太平年月或许可行,但在乱世...”
他喘了口气:“在乱世,没有立场本身就是一种立场。当所有人都拉帮结派时,独善其身的人反而最显眼。”
我心中一震。这我倒没想过。
徐先生又道:“你知道为什么动物要成群结队吗?因为落单的更容易被猎食。你现在的小聪明,能保你一时,保不了一世。”
“请先生指点。”我诚恳地说。
徐先生沉默良久,才缓缓道:“找个值得依附的主公,真心辅佐。这才是乱世中谋士的真正生存之道。”
我若有所思。
离开徐先生家时,夕阳如血。几个月后,他去世了。而他的话,一直在我心中回响。
【回忆结束】
初平元年 三月十七 晴,心情复杂
昨晚梦到徐先生了。他还是那么瘦,但眼神犀利如昔。
醒来后,我一直在想他的话。我现在跟随牛辅,纯粹是为了生存。这家伙残暴无谋,跟着他肯定没有好下场。
但放眼当今天下,谁是明主呢?董卓?那老贼倒行逆施,迟早完蛋。袁绍?表面光鲜,实则刚愎自用。曹操?听说有点本事,但现在还势单力薄...
难啊!找个好老板比找个好媳妇还难!
不过今天有件高兴事:我养的老狗大黄生了一窝小狗。看着那些毛茸茸的小生命,我突然很羡慕它们——狗的世界多简单,吃饱睡足就是幸福。
而不像我们人类,整天勾心斗角,你死我活。
下午,牛辅将军又召见我,问我对时局的看法。我照例一番含糊其辞,既不说好也不说坏,让他觉得有道理又抓不住把柄。
走出营帐时,我遇到几个同僚,他们邀请我去喝酒。我推脱了,说要回去喂狗。
真实原因是:他们分属不同派系,我跟谁走得太近都不安全。
回到住处,大黄摇着尾巴迎接我,小狗们嗷嗷待哺。我一边喂它们,一边想:也许我该养条狗送给牛辅将军?说不定能让他分心,少问我些棘手问题。
嗯,这个主意不错。明天就去找条温顺的大狗。
就写到这里吧,蜡烛快烧完了,得省着点用。在这乱世,连蜡烛都涨价了,真是...
贾诩啊贾诩,你一定要长命百岁,活到天下太平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