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盯着屏幕角落的提示,眉头拧成一团。
备用电源负载异常,右舱管道电压波动。
“看吧。”他手指点了点那行字,“老系统至少出问题能一眼看出来,换一堆新玩意儿,到时候故障藏在代码里,等发现早就炸了。”
娜娜站在信息屏前,光模块闪了一下。“这正是旧设备老化导致的误报频发,说明需要升级监测逻辑,而不是继续依赖人工经验排查。”
“人工怎么了?”卡尔转过身,“我修过十七艘船,没一次靠什么自动分析活着回来。手摸电路、耳听电流,哪次不是准的?”
“可效率太低。”娜娜调出一组数据,“传统检测平均耗时四十三分钟,新型传感阵列可在七秒内定位异常节点,并给出修复建议。”
“建议?”卡尔冷笑,“等它建议完,我们早被电成焦炭了。”
苏珊坐在资料柜旁,笔停在本子上。她抬头看了看两人,又低头看了眼自己刚写的材料清单。
陈浩靠在控制台边,手里还捏着那支记号笔。他没说话,先走到打印机旁边,把刚才那份物资清单撕下来折好塞进兜里。然后转身面对他们。
“你们俩说的都有道理。”他说。
苏珊翻了个白眼。
“别急着翻脸。”陈浩咧嘴一笑,“我知道这句话听着像和稀泥。但我认真想过了——咱们干嘛非得二选一?”
三个人都看向他。
“我的意思是。”陈浩敲了敲控制台,“咱能不能两种方法都试?一个做传统装备,一个搞新工艺,最后谁的好用用谁的。”
卡尔皱眉。“浪费时间。”
“总比路上出事强。”陈浩摊手,“你怕新技术不可靠,她怕老办法拖后腿。那就让东西自己说话。做出来一比,结实、轻便、省料的那个赢。”
娜娜微微点头。“可行。我可以生成对比测试标准,包括抗压性、耐温区间、能耗表现等九项基础指标。”
“我不反对测试。”卡尔抱起胳膊,“但资源不能全给她拿去折腾虚头巴脑的东西。”
“我也没打算独占。”娜娜调出库存分布图,“高韧性合金板剩余三块,能源驱动焊机可用时长为每日六小时。若按两组并行,建议分配比例为五五。”
“我不同意。”卡尔立刻说,“创新组用的都是没验证过的流程,万一失败就是白烧电。我这头可是实打实出成品。”
“那你打算一个人干?”陈浩问。
“至少比瞎试靠谱。”
“行。”陈浩拍板,“既然争不出结果,那就轮班用设备。白天你先用两小时,下午她用两小时,晚上再调换。谁超时谁扣电额度。”
没人接话。
苏珊站起来,走到两人中间。“我来记工时和耗材。”她说,“每组每天登记使用情况,公开贴在墙上。谁多用一克材料都能看见。”
卡尔看了看她,又看看陈浩,最后哼了一声。“可以。但我有个条件——做的东西必须能现场修。不管多先进,坏了补不了的就是废物。”
娜娜回应:“新型复合材料具备自修复特性,只需特定波长光源激活。”
“那就是还得带额外设备。”卡尔摇头,“累赘。”
“目前确实需要辅助光源。”娜娜承认,“但体积仅相当于半块电池,重量一百二十克。”
“还是多了。”
“可它能延长结构寿命百分之四十。”
“可它一旦坏掉,整块材料就废了。”
“所以列入待测项目。”陈浩打断,“你们现在列个表,把所有争议点写上去。比如‘能否野外维修’‘极端环境稳定性’‘突发损坏应急方案’,到时候一项项试。”
娜娜立刻调出新建文档。
卡尔从工具架上拿下一支笔,在纸上写下几条。写完递过去。“还有这个——焊接点强度。你那粘合剂我看不懂,不如实打实焊死来得稳。”
“纳米粘合剂拉伸强度为焊接点的一点八倍。”娜娜接过纸,补充一条,“但需测试长期震动下的疲劳表现。”
“那就测。”
气氛松了些。
陈浩看着墙上的钟,已经快九点。他伸手把排程表打印出来,贴在公告栏上。东侧工坊标为“传统组”,主控台旁实验区标为“创新组”。
“明天早上八点开工。”他说,“谁迟到,当天设备使用权归对方。”
苏珊拿着材料清单走向仓库。“我去清点可用原料,顺便看看有没有共用的部分。”
卡尔跟着起身。“耐热陶瓷我之前留了一批,还没动。”
“正好。”苏珊回头,“娜娜的设计里有一处隔热层可以用那种材料。”
卡尔脚步顿了一下。“……行。只要不浪费,可以用。”
三人一起往仓库走。
陈浩落在后面,顺手拎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凉茶。他抬头看了眼天花板的灯,稳定地亮着。
几分钟后,苏珊抱着一叠金属板走出来。
“合金板确认三块,其中一块有轻微划痕,建议优先用于测试件。”她报数,“陶瓷块十二片,完好无损。绝缘树脂还剩半桶,够两边用。”
卡尔检查锻造炉状态,打开加热开关。红光慢慢亮起来。
娜娜调试实验区供电线路,接入小型合成平台。屏幕上跳出“系统启动完成”的提示。
陈浩站在中间,看着两边忙碌。
“对了。”他忽然想起什么,从兜里掏出一张小纸条,“之前拆逃生船时收的几个传感器,一直没用。你们要不要拿去装在测试件上?实时传数据方便对比。”
娜娜接过看了一眼。“有用。可增加动态反馈精度。”
卡尔瞥了眼。“老式机械压力计我也装一个。双保险。”
“随便你。”
苏珊把材料分成两堆,分别标注编号。她在本子上画了个表格,写下第一行记录:
【日期:今日;
传统组领取:合金板一块,陶瓷四片,焊条十根;
创新组领取:合金板一块,陶瓷三片,树脂两升。】
“明天同一时间核对消耗。”她说。
没人反对。
夜里十一点,工坊灯还亮着。
陈浩打了哈欠,坐回控制台前。他打开物资清单V1.0,翻到最底下,新增一行备注:
【装备制作方式:双轨并行测试中。结果未定。】
他关掉页面,靠在椅背上。
娜娜站在实验区,正把一块合金板放进合成槽。蓝光闪过,边缘开始缓慢重组分子结构。
卡尔在东侧工坊拿起锤子,对着另一块板开始手工塑形。金属撞击声有节奏地响起。
苏珊坐在桌边,对照图纸检查零件尺寸。她手中的尺子量完一段,又移到下一段。
墙上的排程表静静挂着,第一天的格子里,两个名字并列写着:卡尔、娜娜。
陈浩盯着那张表看了一会儿,忽然笑了一声。
他掏出手机,给两人发了条消息:
【明早别忘了打卡,迟到的请全组喝能量膏。】
没人回复。
但他知道明天他们都会准时出现。
毕竟,谁也不想输。
苏珊合上本子,起身去关仓库门。路过实验台时,她注意到娜娜正在调整光源参数。
“你说那个自修复功能。”她问,“真的能在零下四十度工作?”
“理论上可以。”娜娜说,“但需要验证。”
“那就加上这一项。”苏珊拿出笔,在测试清单上添了一条。
卡尔听见了,从另一边喊过来:“别光测低温,还得测被砸了能不能修!”
“已列入冲击测试项目。”
“最好真能修。”
他拎起刚成型的框架,用力掰了一下。没变形。
满意地点点头。
陈浩看着这一切,心想这仗打得还挺热闹。
但至少,大家终于动起来了。
他站起身,准备去睡。
刚走到门口,突然停下。
“哎。”他回头问,“咱们做的这些测试件……叫啥名儿?”
没人回答。
“总不能一直叫‘一号样品’‘二号样品’吧?”
苏珊想了想。“要不编号就行。”
“没劲。”
娜娜说:“可命名为‘探索者原型甲’。”
卡尔嗤笑。“太浮夸。”
“那你起一个?”
“就叫铁壳子。”
“太土。”
“实用就行。”
陈浩摆摆手。“算了,等做出来再说。反正现在都只是半成品。”
他推开门走出去。
身后,灯光下,两个人影各自忙碌。
一个在敲打金属,一个在调试程序。
机器运转的声音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