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盯着屏幕上的星图,那颗偏移的恒星还在原位。他眨了眨眼,又揉了揉太阳穴,肩膀酸得像是被压了一整天的铁板。
“这玩意儿不会再动了吧?”他咕哝了一句,没指望谁回答。
娜娜站在旁边,手指在虚空中划了几下,调出一组新的数据流。“坐标稳定,无变化。”
“那就好。”他松了口气,顺势往后一靠,椅子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呀声。脚踝还隐隐作痛,刚才修管道时撞的那一记可不轻。但他没提,提了也没用,娜娜只会说“建议休息”。
他低头看了眼控制台角落堆着的几页纸,边缘卷曲,字迹模糊。那是从科研站带回来的残档,标题写着“封闭生态栽培技术”,后面跟着一堆看不懂的编号。之前翻过一次,觉得太麻烦就扔那儿了。
现在他又拿了起来。
“咱们有热,有水,电也够用了。”他说,“为啥不吃点新鲜东西?”
娜娜转过头。“你指的是农业种植。”
“对。”他点点头,“土豆、萝卜这种,耐寒,好活。咱仓库里还有些种子,是上次清理物资时翻出来的,一直没用。”
“可行性存在。”她说,“需改造空间,建立温控与光照系统。”
“那就干。”他把纸拍在桌上,“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娜娜立刻开始检索基地结构图。几秒后,两个区域亮起红框:地下仓库和东侧维修车间。
“地下仓库保温性更优。”她说,“但湿度较高,需加装通风设备。”
“通风还不简单。”他站起来,活动了下腿,“拆个旧风扇装上去就行。再铺层塑料布,防潮。”
“可用材料清单已生成。”她调出列表,“金属支架短缺两根,需从废弃雪橇上拆解。”
“行。”他抓起外套,“趁现在还有劲,赶紧动手。”
两人先去了工具间。陈浩翻出一把锯齿刀,又拎了个帆布包。娜娜取下墙上一块破损的塑料板,测量尺寸后开始裁剪。
“这玩意儿当墙?”他看着她把塑料片卡进金属框里,“能撑住吗?”
“双层结构可减少热量流失。”她说,“模拟结果显示,内部温差可维持在适宜范围。”
“听着像三明治。”他咧嘴,“菜夹馍那种。”
“比喻逻辑不通。”她说。
“你能听懂就行。”
他们拖着材料去了地下仓库。门锈住了,陈浩踹了两脚才打开。里面堆着几箱冻干食品和空罐头,角落里还有台报废的空气净化器。
“就这儿了。”他环顾一圈,“清出一块地,先搞个小棚。”
娜娜启动扫描,标记出最佳布局区域。陈浩开始搬箱子,一趟两趟,额头上冒出汗珠。刚修完管道的身体实在不给力,第三趟时差点滑倒。
“你体力下降百分之十八。”她说。
“闭嘴。”他喘着气,“我还行。”
他们把金属架搭成矩形框架,再把塑料板固定上去。接缝处用胶带缠了三层,看起来歪歪扭扭,但总算像个棚子了。
接下来是照明。陈浩从主控室拆了两盏备用LEd灯,接上线试了试,灯光惨白,照在塑料壁上显得格外冷清。
“不够亮。”他说。
“可调节电流增强输出。”她说,“但会增加能耗。”
“没事。”他摆手,“现在电多得烧不完,省着干嘛。”
灯重新调亮,暖黄色光铺满棚内。陈浩满意地点点头。
“下一步,土。”
仓库角落有一袋营养土,是旧世界留下的,包装上印着“通用型栽培基质”,字都快磨没了。他撕开袋子,一股淡淡的霉味飘出来。
“还能用吧?”他捏了捏土块。
“检测显示微生物活性未完全丧失。”她说,“可配合人工养分补充。”
“那就凑合。”他把土倒进几个育苗盘里,用手扒拉平。
然后是滴灌系统。他们用废旧输液管改造成细水管,一头连到水箱,一头插进土里。娜娜调整了流量,水珠缓慢渗入土壤,一滴一滴。
“差不多了。”他擦了擦手,“种吧。”
他从密封盒里取出土豆块茎,每块都带着芽眼。小心翼翼放进挖好的坑里,盖上土。接着是萝卜幼苗,细小的根须蜷缩着,他怕弄断,动作放得很慢。
最后一株放进去,他拍了拍手。
“成了。”
娜娜按下开关,温控启动,风扇转动,灯光持续亮着。屏幕上跳出几行字:温度18c,湿度65%,光照周期12小时。
“系统运行正常。”她说。
陈浩一屁股坐在旁边的折叠椅上,整个人陷进去半截。他抬头看着棚里的绿意,虽然只有几株嫩芽,但在灯光下确实泛着生机。
“真像小时候阳台上那盆葱。”他说。
“物种不同。”她说,“但都是植物。”
“一回事。”他打了个哈欠,“反正……看着舒服。”
他眯起眼,眼皮越来越沉。折腾了一天,身体早就到了极限。但他没走,就这么坐着,看着那些刚埋下的种子。
娜娜站在控制面板前,持续监测各项参数。每隔三十秒,她就会记录一次数据。
时间一点点过去。
外面风声渐弱,基地的供暖系统平稳运转。种植棚内的温度没有波动,水珠依旧规律地滴落。
陈浩的脑袋一点一点,终于歪在椅背上睡着了。
娜娜看了他一眼,没叫醒。
她转身检查了电源接口,确认无松动。又调高了风扇转速0.5级,防止湿气聚集。
然后她停下动作。
目光落在最靠近灯的一株萝卜苗上。
那片最小的叶子,刚才还是垂着的。
现在,它微微抬起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