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把锯子往水泥台上一搁,铝管切口还带着毛刺。他甩了甩发酸的手腕,抬头看娜娜。
“你这图,是给人看的吗?”他指着空中那团旋转的三维结构,“我刚数到第七个连接点就晕了,再往下看,感觉像在读天书。”
娜娜没动,投影却瞬间拆解——原本密密麻麻的部件逐层剥开,颜色分类,标注简化。
“已切换至基础教学模式。”她说,“当前显示为叶片组与主轴的对接逻辑,红标部分需预涂防锈胶,蓝标为紧固顺序。”
陈浩盯着那根被高亮的主轴,皱眉:“等等,这玩意儿得垂直立着转,万一歪一点,是不是整个就蹦起来乱跑?”
“理论上不会跳跃。”娜娜顿了半秒,“但若底座配重不足,可能发生自旋位移,最大偏移距离三点七米。”
“三点七米?”他猛地坐直,“那不就是风一吹,发电机自己蹽了?”
“概率存在。”她点头,“建议使用混凝土基桩或等效替代物固定。”
陈浩环顾小院,目光落在墙角那堆废弃的地热井护板上。“那玩意儿够沉,拆两块焊上去,说不定还能当装饰——‘逃跑未遂的风车’。”
“命名暂不录入系统。”娜娜说,“是否开始材料匹配?”
“来吧。”他搓了搓手,“先看看咱们手里这些破烂,能不能对上你这张高科技菜单。”
她调出简版图纸,尺寸缩小至原设计的三分之一,整体呈纺锤状,三片弯曲铝板环绕中心轴排列。
“模型高度一点二米,叶片展开直径零点八米。”她解释,“输出功率不足以驱动任何设备,仅用于验证结构稳定性与启动风速。”
“明白。”陈浩蹲到材料堆前,“就是个会转的大玩具。”
他翻出之前找来的六段碳钢杆,比划了一下。“这个能当支架?”
“长度符合,但需确认焊接点强度。”娜娜伸手接过一根,指尖微光一闪,“表面氧化层较厚,建议打磨处理。”
“行,反正也没别的事干。”他拎起砂轮机,“不然你以为我为啥穿这件油乎乎的工装?专为翻垃圾准备的职业装。”
机器轰鸣声中,火星四溅。陈浩一边磨一边哼歌,调子跑得离谱,歌词也听不清。娜娜站在旁边,机械眼不断扫描金属表面状态。
“氧化层去除百分之六十二。”她报数,“剩余区域不影响结构承载。”
“哟,你还真在计数?”他关掉砂轮机,甩了甩手腕,“我以为你是随口一说。”
“所有数据均实时记录。”她说,“包括你刚才哼唱的旋律,已归类为‘无明确语义的即兴发声行为’。”
“谢谢啊,给我定义得这么学术。”他咧嘴一笑,又拿起铝管,“接下来裁叶子?”
“建议先行标记。”她投射出叶片模板,贴合在铝管表面,“每段需截取四十五厘米,弯折角度二十度。”
陈浩掏出记号笔,在管身上画线。“你说这角度要是多了五度,会不会转得更猛?”
“可能增加启动效率,但也提升共振风险。”她平静道,“一旦频率接近材料固有振动模态,结构将在十七秒内解体。”
“十七秒?”他手一抖,线画歪了,“那还不如直接放烟花,至少好看点。”
“烟花燃放不在本次任务范围内。”娜娜纠正,“请修正标记线。”
他叹了口气,拿锉刀修整边缘。“你说咱俩现在像不像在拼一个巨型乐高?还是那种说明书丢了,只能靠猜的版本。”
“相似度较高。”她承认,“区别在于,乐高通常不会电死人。”
“这话听着怎么有点吓人呢?”他缩了缩脖子,“咱这电机可是从报废无人机上扒的,万一线路老化……”
“已检测电路绝缘性。”她打断,“当前风险等级低于日常饮用过期豆浆。”
“你还真拿豆浆比啊?”他笑出声,“那我以后喝豆浆都得提心吊胆了。”
“建议加热后饮用。”她面无表情,“可降低微生物活性。”
陈浩摇摇头,继续干活。铝管一段段锯好,钢杆打磨完毕,轴承清洗上油。他把永磁电机放在水泥台上,对着图纸反复比对安装位置。
“这里要打孔?”他指着底座,“可我没钻头。”
“可用高温熔孔。”娜娜说,“工程机器人标配激光切割模块。”
“哦对,你还能烧铁。”他往后退了半步,“那你来,我站远点,免得不小心成了烤肉串。”
她抬起手臂,一道细窄光束射出,金属板上立刻浮现一个小洞,边缘微微发红。
“第一孔完成。”她说,“预计共需六个定位孔,耗时三分十四秒。”
“你这效率比我快多了。”陈浩看着冒烟的小孔,“但我总觉得,让机器人给自己造发电机,有点像猫追尾巴——忙了半天,其实原地打转。”
“逻辑差异明显。”娜娜继续作业,“猫无法咬住尾巴实现移动,而我们可通过能量转换支持后续生产。”
“好吧,你赢了。”他坐下喘口气,“不过话说回来,这东西真能转起来吗?我是说,不是靠你拿激光推它一把。”
“依赖自然风力。”她说,“若当日平均风速超过五米每秒,理论可启动。”
“荒星的风,从来不缺。”他抬头看了看天,“就怕它太热情,上来就把咱们这点家当全掀了。”
“已计算抗倾覆系数。”她调出数据,“当前设计可在阵风三十米每秒环境下保持稳定。”
“三十米?”他吹了声口哨,“那可是能把人吹飞的速度。”
“你体重优势在此刻体现。”她看了他一眼,“预计需风速三十五米以上才能实现空中位移。”
“喂,这算夸我还是损我?”他假装不满,“我这叫稳健型体型,懂不懂?”
“理解。”她点头,“重心低,利于平衡。”
“你这是变着法说我胖吧?”
“陈述事实,无评价意图。”
陈浩翻了个白眼,正要回嘴,忽然瞥见电机外壳上有道细裂纹。
“哎,等等。”他抓起电机凑近看,“这缝……是不是早就有了?”
娜娜靠近扫描。“轻微结构性损伤,位于外壳非承力区。”她分析后说,“不影响内部磁场运行,但长期暴露于高湿环境可能加剧腐蚀。”
“也就是说,它现在还能用,但不知道啥时候突然罢工?”
“可能性存在。”她承认,“建议缩短测试周期,尽快获取基础数据。”
“行。”他把电机轻轻放回台面,“那就抓紧时间,别等它哪天早上醒来决定退休。”
两人继续分工:娜娜用激光精准打出所有安装孔,陈浩则负责组装支架。钢杆立起,横梁固定,底座用两块废弃护板压住,再用螺栓拧紧。
“看起来像个笼子。”陈浩退后几步打量,“就差挂个牌子写‘危险,禁止投喂胖子’。”
“无需挂牌。”娜娜说,“视觉识别系统已可区分生物类型。”
“你还真接这话茬啊?”他无奈,“我说反话呢。”
“理解反语机制。”她转向材料堆,“下一步:叶片安装。”
陈浩拿起三段铝管,按标记弯折成弧形,两端钻孔,准备固定在轮毂上。
“这轮毂哪儿来的?”他四处张望,“我记得咱没这零件。”
“由旧灌溉泵轴承改造。”娜娜从工具箱取出一个银灰色圆盘,“外径匹配,内轴经修复可兼容主轴尺寸。”
“你还把它翻出来了?”他接过来仔细看,“这玩意儿不是三年前就报废了吗?”
“闲置不等于失效。”她说,“只要核心结构完整,皆可再利用。”
“佩服。”他竖起大拇指,“你这脑子,简直就是废品回收界的百科全书。”
“知识库涵盖全球工业史。”她淡淡回应,“其中包括二十世纪地球的‘穷办法工程学’。”
“这名字听着就接地气。”他笑着把叶片逐一装上,“那咱这风车,也算是继承了光荣传统——没钱,没料,但不能没招。”
三片叶片安装完毕,整体呈现出螺旋状轮廓。陈浩扶着支架,试着转动叶片,发出轻微的金属摩擦声。
“声音不太顺。”他说,“是不是哪里卡住了?”
“轴承润滑不足。”娜娜递过一管润滑脂,“涂抹接触面即可改善。”
他挤了一圈,再试,转动顺畅了许多。
“行,有点模样了。”他拍了拍手,“虽然看起来像是谁半夜梦游搭的,但至少是个能转的东西。”
“功能优先于美学。”她提醒,“是否进行首次立装测试?”
“当然。”他深吸一口气,“让咱们看看,这堆破烂到底能不能迎风起舞。”
娜娜双手托住支架底部,陈浩扶着上半部分,两人合力将整个结构抬离地面,缓缓竖起。
底座落稳,护板压住,螺栓加固。风车静静立在小院中央,叶片微微晃动,像是在试探空气。
陈浩退后几步,仰头看着它。
“说实话,我没想到真能弄成这样。”他低声说,“一开始还以为就是随便玩玩。”
“所有重大项目始于简单尝试。”娜娜站在一旁,“你现在的情绪波动,符合‘预期突破’的心理反应曲线。”
“你就不能说句‘干得不错’?”他苦笑,“非得讲术语。”
“评价已生成。”她说,“内容:操作流程符合安全规范,组装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初步结构完整性达标。”
“这也能叫表扬?”他摇头,“我要是老板,早给你发个‘最不会说话奖’。”
娜娜没回应,只是抬起手,调整投影比例,将简版图纸重新覆盖在实物上,进行最后校准。
陈浩盯着那重叠的影像,忽然发现一处偏差。
“等等。”他指着叶片根部,“这儿的角度好像对不上,图纸是二十度,咱们做的看着像二十五度。”
娜娜立即放大局部。
“测量结果显示实际弯折角度为二十三点一度。”她确认,“偏差源于手工成型过程中的弹性回弹。”
“那会影响转吗?”
“可能改变气流响应特性。”她停顿一秒,“但仍在可运行区间。”
“也就是说,它还能转,只是转得不太标准?”
“准确。”
“行吧。”他笑了笑,“反正没人规定风车必须长得标准,只要它愿意转,我就谢天谢地了。”
他掏出手机,打开摄像模式。
“来,合影一张。”他说,“纪念人类在荒星上第一次用垃圾造出能动的风车。”
娜娜站到他身边,镜头里,一人一机器人并肩而立,身后是歪歪扭扭却已然成型的风车骨架。
闪光灯亮起的瞬间,一阵强风扫过小院。
叶片猛然一颤,发出清脆的金属嗡鸣。
陈浩眯起眼,望着那即将开始转动的第一片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