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时,雍亲王府的菊花开得正盛,黄的如蜜、紫的似霞,簇拥着庭院中央的石桌。英台正陪着康熙晒暖阳,手中捧着一本刚修订完的《大清通商志》,一页页念给康熙听——从台湾的海产贸易到西洋的机械引进,从漠北的皮毛互市到南洋的香料流通,每一段文字都浸着烟火气。
康熙闭着眼,手指轻轻敲击石桌,跟着文字的节奏点头,偶尔开口补充:“当年朕派荣宪去漠北,只盼她能安稳度日,没想到她竟带着部落打通了商路;端敏在巴林部,也把药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这都是你们的功劳啊。”
“是父皇的远见,给了我们机会。”英台放下册子,为康熙添了杯温热的菊花茶,“昨日胤禟从台湾来信,说西洋的织布机已教会了当地工匠,往后百姓们能穿上更精细的棉布;胤禵在东瀛也传来消息,新修的灯塔让渔船晚归时再也不会迷路了。”
正说着,胤禛带着弘历、阿尔泰与噶勒丹走进庭院,几人手中都捧着东西——弘历举着一架小巧的西洋望远镜,阿尔泰抱着一捆刚织好的漠北羊毛毯,噶勒丹则提着一篮巴林部的新采药材。“皇爷爷,您用这个望远镜看看,能望见城西的钟楼呢!”弘历兴奋地将望远镜递到康熙面前。
康熙接过望远镜,对着远处调焦,看到钟楼上清晰的指针时,忍不住笑了:“好东西!往后看朝会时辰,都不用听打更人了。”阿尔泰也将羊毛毯铺在石凳上:“皇外公,这是今年新织的,比往年更软和,您冬天用正好。”噶勒丹则把药材递给英台:“四伯母,这是婆母特意让我带来的,说能滋补身体,您跟四伯都要多保重。”
看着孩子们懂事的模样,康熙眼中满是暖意,他拉过胤禛的手,又拍了拍英台的手背:“朕这辈子,最安心的就是看到你们兄弟和睦、子孙孝顺,看到大清的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如今看来,朕的心愿都实现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深冬。京城下了第一场大雪,整个紫禁城银装素裹。英台与胤禛在暖阁内围炉而坐,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手中握着彼此的手。英台摸了摸腰间的玉佩,它安静地贴在衣料上,只有在指尖触碰时,才会泛起一丝极淡的温光,像是与她的心跳同频。
“还记得你刚到这个时空时,也是这样的大雪天吗?”胤禛轻声问,眼中满是回忆,“那时你穿着陌生的衣裳,站在宫门口,眼神里满是茫然,我还以为你是哪个部落送来的使臣。”
英台笑着点头,想起初遇时的场景,恍如昨日:“那时我总怕自己会突然消失,怕再也见不到你,见不到弘历。可如今……”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暖阁内的一切——案上的《大清通商志》、墙上的西洋地图、角落里弘历玩过的望远镜,“这里的一切都成了我的牵挂,成了我永远不想离开的家。”
胤禛将她拥入怀中,下巴抵在她的发顶,声音温柔而坚定:“这里就是你的家,永远都是。往后,我们还要一起看无数场雪,一起等西洋商队带回更多新奇玩意儿,一起看着弘历他们把大清的盛世传下去。”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却挡不住室内的暖意。英台靠在胤禛肩头,听着他沉稳的心跳,感受着腰间玉佩的温光,心中满是安稳。她知道,所谓永恒,从来不是跨越时空的奇迹,而是与心爱之人相守,与百姓安乐相伴,在岁月流转中,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成盛世里最温暖的模样。
小星禾手中的玉佩,此刻映出的画面里——暖阁内一家人围炉闲谈,庭院中孩子们在雪中嬉戏,京城的街道上商贩们冒着雪叫卖,西洋商队的船帆正顶着风雪向港口驶来。玉佩的光与炉火的光交织,像是在为这段跨越七世时空的相守,为这份细水长流的太平,送上最绵长的祝福。
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长河中彻底消散,留下的只有“国泰民安”的永恒底色,与一段关于爱、坚守与传承的传奇。从初遇的茫然到相守的笃定,从时空的考验到盛世的锚定,英台与胤禛用一生的时光,证明了最动人的力量,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奇迹,而是在岁月沉香中,守住彼此,守住百姓,守住每一寸安稳的山河。这份温暖,终将在历史的书页里,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