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过后,四爷府的庭院终于褪去了连日的沉寂。英台彻底痊愈的这日,天朗气清,金黄的银杏叶被暖阳镀上一层柔光,随风落在青石板路上,铺成一片细碎的锦绣。胤禛亲自扶着英台的手臂,慢慢走在庭院中,他掌心的温度透过衣袖传来,带着几分小心翼翼的珍视——这几日悬着的心,总算随着英台渐好的气色彻底落了地。
“慢点走,别累着。”胤禛见英台脚步稍快,连忙轻声叮嘱,又顺手为她拢了拢肩上的素色披风。英台笑着点头,目光扫过院角新开的几株雏菊,语气里满是轻松:“总躺着才累呢,出来走走,倒觉得浑身都舒坦了。”待二人在石凳上坐下,喝了盏温热的花茶,见英台气色已然平稳,胤禛便提议:“咱们今日入宫向父皇请安吧,他这几日也常问起你的情况。”英台欣然应允,当即让人备了些刚晒好的京西夜市新茶,作为伴手礼。
乾清宫暖阁内,松烟香袅袅升起,与窗外的桂花香交织在一起。康熙正低头批阅奏折,听闻胤禛与英台前来,当即放下朱笔,抬眼望去时,见英台面色红润、眼神清亮,不由得笑道:“看来这几日静养颇有成效,气色比之前好了太多!朕总算不用每日听胤禛在朕面前念叨‘英台还没好透’‘太医的方子得再调调’了。”
胤禛闻言,耳尖微微泛红,难得露出几分赧然;英台则上前福身,声音温婉却有力:“谢父皇挂心。臣妾能痊愈,多亏了太医用心得当,府中众人照料周到,更有胤禛日夜陪伴,臣妾心中感激不尽。”
寒暄过后,暖阁内的气氛渐渐沉静下来。英台知道此时提及正事最为妥当,便话锋一转,语气多了几分郑重:“父皇,臣妾病中与胤禟闲聊时,曾谈及东南海防与琉球之事。臣妾以为,若想稳妥收服琉球,不可贸然行事,需先派人摸清当地情形——一来要知晓琉球王室的真实态度,毕竟归附之事需双方心甘情愿;二来要查清倭寇在琉球的据点与补给线路,他们常年借琉球海域骚扰商船,若不连根拔起,即便琉球归附,东南仍难安稳。”
康熙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上的奏折,若有所思地开口:“你说得有道理,只是派谁去探路合适?朝臣虽熟悉礼制,却不懂沿海水路;水师将士虽懂海战,却容易引起琉球与倭寇的警觉……”
“臣妾倒有个人选。”英台接过话头,语气坚定,“江湖中有个‘红花会’,首领陈家洛为人正直、心怀家国,手下弟兄多是东南沿海出身,熟悉海路、擅长侦查,且常年与倭寇周旋,对他们的行踪习性了如指掌。此前京西夜市筹备时,红花会也曾暗中帮忙维持秩序,劝退过不少寻衅滋事的地痞,可见其并非不愿与朝廷合作。若能请他们先去琉球探路,定能事半功倍。”
“红花会……”康熙沉吟片刻,缓缓点头,“朕倒听过这名号,据说他们在江南一带声望颇高,专管民间不平事,前年福建水师围剿倭寇时,也曾有红花会的人暗中相助,提供了不少倭寇的藏身之处。只是江湖势力素来崇尚‘自由’,不受朝廷约束,他们肯应下这桩关乎藩属的大事吗?”
“臣妾愿亲自去劝说陈家洛。”英台语气笃定,说着便从随身的锦囊中取出两支精致的手枪——枪身缠着一层柔软的鹿皮,既防滑又能隐蔽金属光泽,枪管细长却透着冷冽的锋芒,枪柄处还贴心地刻了防滑纹路。她将手枪轻轻放在御案上,解释道:“这是此前军械坊改良的便携手枪,射程可达五十步,装填弹药方便,近距离突袭时比刀剑更具优势。若能将此物送给陈家洛与红花会,既能助他们应对倭寇时多一层保障,也能让他们看到朝廷的诚意与合作的益处——毕竟,江湖人虽重情义,却也需实际的助力。”
胤禛在一旁补充道:“儿臣已让人备好十支手枪,连同配套的弹药、保养工具与隐蔽枪套一同存放在府中暗库。待英台与陈家洛谈妥,便让府中精锐暗卫护送武器前往红花会总舵,确保途中万无一失,不被倭寇或其他势力察觉。”
康熙拿起一支手枪,指尖轻轻摩挲着枪身的鹿皮,又试了试扳机的手感,眼中的疑虑渐渐消散。他抬头看向英台与胤禛,见二人眼神坚定、默契十足,不由得朗声笑道:“好!就按你们说的办!英台心思缜密,能想到借江湖之力、以武器示诚;胤禛行事稳妥,提前备好物资、安排暗卫——有你们二人筹划,此事定能成!朕这就下旨,让兵部与福建水师暗中配合红花会行动,若他们在琉球遇到紧急情况,水师可随时出兵支援,绝不让他们独自面对危险。”
离开皇宫时,已近黄昏。夕阳将紫禁城的琉璃瓦染成温暖的橘红色,余晖洒在街道上,给往来的行人与车马都镀上一层柔光。胤禛陪着英台登上马车,亲自为她撩开车帘,轻声问道:“现在就去红花会的联络点吗?”英台点头:“事不宜迟,早一日谈妥,红花会便能早一日出发,胤禟那边也能早日筹备使团事宜。”
红花会在京城的联络点设在一处僻静的茶馆后院,名为“听雨轩”。茶馆门面不大,却收拾得干净雅致,平日里多是江湖人在此歇脚、传递消息。二人抵达时,陈家洛早已接到暗卫传来的消息,身着一袭青色长衫,静候在院中的石榴树下。见英台与胤禛下车,他连忙快步上前,拱手行礼:“不知四爷与四福晋驾临,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陈总舵主不必多礼。”英台笑着回礼,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今日前来,是想请红花会帮朝廷一个忙——东南倭寇扰边,琉球局势不明,朝廷有意收服琉球以固海防,却需先派人摸清当地情形。听闻红花会弟兄熟悉沿海水路、擅长应对倭寇,故想请你们先去琉球探路,朝廷定不会亏待。”
说着,她将随身携带的两支手枪递到陈家洛面前:“这是朝廷改良的便携手枪,射程远、杀伤力强,可助你们应对倭寇。若此事能成,朝廷不仅会为红花会正名,消除过往‘江湖势力’的隔阂,还会支持你们在东南沿海开设镖局,护佑商船安全——届时,红花会既能行侠仗义,也能有稳定营生,岂不是两全其美?”
陈家洛接过手枪,手指轻轻扣动扳机,感受着金属的质感与扳机的灵敏度,眼中瞬间闪过一抹惊喜。他常年与倭寇交手,深知刀剑在面对倭寇的弯刀时并无优势,这手枪若能装备弟兄,定能大大减少伤亡。他抬头看向英台与胤禛,语气郑重:“四福晋放心!倭寇侵扰东南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红花会早已深恶痛绝!能为收服琉球、安定海疆出一份力,是红花会的荣幸,也是我们身为江湖人的本分!三日之内,我必挑选二十名精锐弟兄,皆是熟悉琉球海路、擅长侦查与格斗的好手,即刻启程前往琉球,摸清琉球王室态度与倭寇据点后,第一时间派人回报!”
英台与胤禛相视一笑,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收服琉球的第一步,总算稳妥了。离开听雨轩时,夕阳正缓缓沉入西山,将天边的云彩染成一片绚烂的霞光。胤禛握紧英台的手,轻声道:“接下来,就等胤禟筹备使团,等红花会的探路消息了。”英台点头,目光望向东南方向,夕阳的余晖洒在她脸上,眼中满是对海疆太平的期许——那里的风浪与倭寇,终将被同心协力的力量驱散,迎来长久的安宁。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听雨轩后院,英台将手枪递给陈家洛,胤禛正与陈家洛低声商议探路的细节,石榴树的枝叶在风中轻轻摇曳;院外,夕阳的余晖将街道染成温暖的橘红色,往来的行人步履从容,透着国泰民安的祥和。玉佩在光影中泛着明亮而柔和的光,像是在为这份“朝野同心、共护海疆”的默契与担当,送上无声的祝福。
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的流转中消散,只留下对家国安稳、海疆太平的深切期许。英台与胤禛的谋划,是朝堂智慧与务实行动的完美结合——借江湖之力破局,以武器示诚搭桥,既避开了朝臣与水师的局限,又赢得了红花会的信任;红花会的应允,是江湖义士对家国大义的坚守,他们放下“江湖与朝廷”的隔阂,以实际行动守护百姓与海疆。从皇宫的决策到江湖的响应,从武器的支援到探路的筹备,大清的东南海防,正在各方力量的同心协力中稳步推进,为盛世的疆域完整与百姓安宁,筑牢最坚实、最温暖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