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台为国寺上香遇蓝光异象的消息传遍京城后,康熙召集朝臣议事时,突然提出新的构想:“为国寺供像、忠功塔铭名,皆为纪念英雄;今上天显异象,映百姓安乐,朕决意再设‘纪念碑谷’,将这些年平定台湾、西北、藏地的关键战役、民生举措,刻于山谷石壁之上,让后世子孙入谷便能知晓先辈护国安民的历程。”
此提议一出,朝臣纷纷赞同。康熙当即命人选址——最终定在京城西郊,与忠功塔遥遥相望,形成“一塔记忠魂、一谷传史事”的格局。他还特意叮嘱胤禛与英台共同主持此事:“胤禛你懂实务,负责协调工匠与物资;英台你心思细腻,熟知这些年的大小事,负责拟定石刻内容,务必详实且贴合民心。”
英台领命后,立刻着手整理史料,从收复台湾时的“鹿港登陆”,到西北平叛的“察罕托洛亥伏击”,再到藏地的“奇兵劝降”,每一场关键事件都标注了时间、人物与百姓受惠之处;民生举措则从台湾的“新稻种推广”,到西北的“军需补给优化”,再到藏地的“永不加赋”,一一列明具体成效,确保石刻内容既有历史厚重感,又能让百姓看懂。
开工当日,康熙亲自前往纪念碑谷奠基,弘历也跟着铲了一抔土,仰头问:“皇爷爷,以后我带着弟弟妹妹来这里,是不是就能给他们讲十四叔打坏人、九叔帮台湾百姓的故事了?”康熙笑着点头:“不仅如此,爷爷还要让后世所有人都知道,咱们大清的安稳,是靠无数人舍小家为大家换来的;咱们的江山,是靠‘护民’二字撑起来的。”
历时半年,纪念碑谷终于建成。山谷入口处立着一块巨大石碑,刻着康熙亲题的“以史为鉴,以民为本”八个大字;谷内沿石壁凿刻着二十余幅浮雕,每一幅都配有简短文字注解——有胤禵率军冲锋的英姿,有十福晋劝说藏地首领的场景,也有李卫在福建码头与台湾商人通商的画面;最深处的石壁则刻着“四海升平图”,将台湾、西北、藏地的民生安乐景象融为一体。
开放当日,百姓们扶老携幼涌入山谷,孩童们围着浮雕听长辈讲历史,老人们则对着“四海升平图”感叹:“没想到这辈子能看到这么安稳的日子,这些石刻得好好传下去,让后人别忘了现在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英台站在浮雕前,看着眼前的景象,对身旁的胤禛说:“忠功塔慰忠魂,为国寺供英雄,纪念碑谷传历史,三者相辅相成,才算真正完成了对这段岁月的纪念。”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夕阳下,康熙、胤禛、英台与弘历并肩走在纪念碑谷中,弘历指着浮雕上的鳌无情,兴奋地说:“皇爷爷你看,这是鳌将军在藏东打仗的样子!”康熙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四人的身影与石壁上的浮雕相映,构成一幅“祖孙传志、世代护民”的温情画面。玉佩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像是在为这份“以史铭志”的传承送上祝福。
虫洞的光芒渐渐与山谷的光影交融,恢弘而悠远——康熙设立纪念碑谷,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记录,更将“护国安民”的理念化作了可触摸、可感知的实体。从忠功塔到为国寺,再到纪念碑谷,三代人用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起大清的“精神坐标”,让“以民为本”的初心,在岁月流转中永远传承。
回到现代后,小星禾将这段“立谷铭史”的记忆补充进展区,还原了纪念碑谷的浮雕与百姓参观的场景,并陈列了“以史为鉴,以民为本”石碑的复刻本。游客们看到浮雕上鲜活的历史场景,纷纷感叹:“最好的历史教育,是让后人能亲手触摸先辈的足迹。康熙设立纪念碑谷,既记录了功绩,更传递了精神,这份远见,让‘护民’的初心跨越了时空,至今仍有意义。”
如今,每当有人在展柜前驻足,玉佩的光芒会映出纪念碑谷的浮雕画面,与石碑复刻本交相辉映,像是在诉说:江山的传承,不仅是土地的延续,更是历史与精神的接力;每一段为百姓奋斗的岁月,都该被永远铭记,每一份“以民为本”的初心,都该在代代相传中愈发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