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工研究院如同一台开始缓慢启动的精密机器,虽然偶有磕绊,但在林奇的重赏和“唯才是举”的策略下,工匠与书生们的积极性被前所未有地调动起来。关于“骨粉铸炮法”的详细工艺参数被迅速确定下来,记录成册,存入研究院核心档案室。第一门勉强合格的仿制佛郎机炮的子铳,正在最后的打磨阶段。
然而,林奇心中的那丝不安并未消散。他太清楚一项新技术所能带来的巨大诱惑。研究院看似铜墙铁壁,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漏洞。他秘密召见了血液锦衣卫派驻研究院的暗桩负责人,代号“墨匠”的百户。
“盯着点,尤其是那些能接触到核心工艺的人。有任何异常,立刻报我。”林奇低声吩咐。
“卑职明白。”墨匠沉稳应道。
果然,仅仅过了两天,墨匠就在深夜悄然来报:匠人刘三,负责子铳内壁打磨,下工后与一名张家庄的货郎秘密接头,疑似传递消息,并收受银钱。
“不要打草惊蛇。”林奇眼中寒光一闪,“继续盯着,摸清他们的传递链条。”
血液锦衣卫效率极高,数日后,情报显示:货郎 -> 城西永昌绸缎庄 -> 绸缎庄背后竟与北平来的“大客商”有牵连!
**北平!燕王府!**
林奇瞬间警觉。但他并未立刻联想到“造反”,朱标健在,天下稳如泰山,朱棣此刻绝无此心。那他的目的是什么?
一个将计就计的计划,迅速在林奇脑中形成。他密召墨匠,如此这般地吩咐下去。
第二天,研究院召开“技术研讨密会”。林奇“兴奋地”宣布了一项“重大技术突破”:“在铁水中加入少量硼砂,可大幅提升炮管韧性,造出射程远三成、威力大五成的超级神机炮!”
(事实上,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过量加入硼砂会导致铸铁变脆,极易炸膛。)
林奇郑重地将这份“绝密工艺”锁进档案室。鱼儿已经放下。
果然,刘三再次行动,消息沿着链条飞速传递。
……
北平,燕王府。
书房内,烛火通明。朱棣眉头紧锁,看着手中由特殊渠道日夜兼程送来的密信,上面详细记录了所谓的“硼砂增韧工艺”。
一旁,黑衣僧袍的姚广孝(道衍和尚)垂目而立,声音平静却一针见血:“王爷,此工艺来得太过轻易,恐防有诈。”
朱棣将密信拍在桌上,语气沉重且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渴望:“广孝,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远三成的射程!大五成的威力!若我北平边军能装备此等火器,北元骑兵何足道哉?届时,本王定能完成父皇毕生所愿,彻底肃清沙漠,永绝边患!”
他的眼中燃烧着的是军人对最强武器的渴望,是建功立业的强烈抱负,是对彻底解决北方威胁的急切。
姚广孝缓缓道:“王爷壮志,贫僧深知。然朝廷既有此技,为何不速速量产装备大军,反而秘藏于研究院?此其一。其二,林奇此人,心思缜密,防范极严,如此核心工艺,怎会如此快速被底层工匠窃出?此事,蹊跷甚大。贫僧恐是……请君入瓮之计。”
朱棣闻言,踱步至窗前,望着南方金陵的方向,沉默片刻道:“大哥仁厚,重用林奇。林奇之才,确实鬼神莫测。但他所行新政,重商贾,兴巧技,是否动摇国本,犹未可知。朝廷如今重心在内政经济,北伐之力几何?若等朝廷将新炮装备全军,猴年马月!北元会给我们这个时间吗?”
他猛地转身,眼神锐利:“即便有风险,也值得一试!若工艺为真,我北平军便可率先强大,更好地为国守边!若是陷阱……也好叫我们看清那林奇的手段,日后更加谨慎。让西山工坊,依此工艺,小规模试铸一门!切记,试射时所有人远离,以绳索牵引击发!”
朱棣的决定,混合了功业心、对边境安全的担忧、以及对朝廷政策效率的不信任,唯独没有针对太子朱标的反意。他甚至觉得,自己这是在用非常手段,为大明巩固边防。
“是。”姚广孝不再劝阻,眼中却闪过一丝更深沉的忧虑。
……
十日后,深夜。
西山工坊内,一门根据“硼砂工艺”铸造的新炮管被小心翼翼安装到位。所有工匠退到百步之外,以长绳牵引击发装置。
朱棣并未亲临,却在王府中心神不宁地等待消息。
“轰!!!”
一声巨响从西山方向传来,甚至隐隐震动王府窗棂!
但紧随其后的,不是炮弹划破天际的尖啸,而是一声更加沉闷、可怕的爆裂声——轰隆!
片刻死寂后,一名亲卫脸色惨白,狂奔入府禀报:“王爷!西山工坊……新炮……炸膛了!工坊半毁,所幸按王爷吩咐,无人伤亡,但……”
朱棣手中的茶杯“啪”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他脸色铁青,胸膛剧烈起伏,半晌,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好……好一个林奇!好一个请君入瓮!”
他不是愤怒于失败,而是愤怒于自己的急切和侥幸心理被对手精准利用,更感到一种深深的挫败感和后怕。若是没有姚广孝的提醒和自己的谨慎,此刻死的就不仅仅是工匠了!
“王爷,此刻需断臂求生。”姚广孝冷静的声音响起,“立刻封锁消息,将主持此次铸炮的工匠头目……处置掉。对外宣称是工坊意外失火。绝不能让朝廷抓住任何把柄。”
朱棣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时,已恢复冷峻:“就按你说的办。另外,传令下去,暂停一切对研究院的渗透。林奇……此人比我们想的还要难对付。”
他走到地图前,看着辽阔的北疆,沉声道:“看来,想走捷径是行不通了。唯有沉下心,靠自己。广孝,加大对民间工匠的招募,我们……从头开始!”
……
金陵,研究院。
林奇看着手中来自北平的密报——“燕王府西山工坊意外失火,一工匠头目葬身火海,工坊受损严重”,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轻轻将纸条在烛火上点燃。
借刀杀人,清理了内鬼,重创了竞争对手的研发能力,还让朱棣吃了个哑巴亏。这一计,成了。
次日,林奇以“玩忽职守”为名,将匠人刘三逐出了研究院。内部进行了一次低调的肃清。
经过此事,林奇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技术保密的重要性,也见识到了朱棣的果决、谨慎以及对技术的渴望。
“燕王……果然是一代人杰。他此刻无意反叛,但他对力量的追求和不安感,本身就是一种变数。”林奇站在初具雏形的炮管前,目光仿佛穿透了高墙。
内部的蛀虫暂时清理了,但外部的威胁依旧存在。他与朱棣之间的这场围绕技术优势的暗斗,并未结束,只是转入了更深的暗流之中。
而大明未来的命运,也在这一次次的交锋中,悄然增加着新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