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女嘉宾们居住在铂悦府小区由节目组租用的大平层内,空间远不如星月湾宽敞,因此涉及男女嘉宾汇合的镜头,大多安排在物业临时租借的演播厅或是星月湾的一楼公共区域。
曾几何时,星月湾的一楼是佴梓筠精心维护的领域,每一个细节都浸润着她的操劳。自她停职后,这里便只有叶雷诩后来聘请的保洁每日匆匆打扫,再无专人协调管理,仿佛一座短暂熄火的精密舞台,虽整洁,却失了魂。
叶氏集团竟迟迟未派遣新的管理员来接替?难道她曾倾注心血的位置,本就如此无足轻重?
佴梓筠的心碎成了二维码。她明明在岗位上泡在数据海洋里,每天忙得像个陀螺。可现实却冰冷地告诉她:大佬们的世界,没有她,似乎也照常运转。
她收回飘远的思绪,深吸一口气,瞬间切换成“数据侠”模式:编辑那份必须令叶雷诩满意的报告。
女嘉宾们前来星月湾需穿过铂悦府的花园,因此并非所有人都会来用早餐。
例如王艳辉,有这时间,她晨跑结束时顺手就能带回一份早餐,更何况据佴梓筠观察,她目前对哪位男嘉宾都尚未表现出特殊兴趣,早餐的拍摄时光于她而言,自然可有可无——除非节目组强硬要求。
孙柚恩通常会来,佴梓筠推测她是想借早餐时机接触一下缪式开。只可惜,这位缪教授平日更倾向于在研究院解决早餐,几乎是定点消失的存在……
等等!
佴梓筠几乎要怀疑自己的眼睛——那个身着剪裁精良的浅灰色西装,身姿挺拔如松,正一丝不苟地调整着袖口,步履清晰而精准地穿过镜头前绿植装饰的男子是谁?她没看错吧?
缪式开?!他不仅破天荒地来了餐厅,甚至……明显经过了一番严谨的打扮?那身西装每一道线条都透着他特有的理性秩序,连领带的夹角都精确得如同经过计算,与他平时在实验室穿的白大褂或舒适但乏味的休闲服截然不同。这绝非随手抓衣的敷衍之举,倒像是经过穿搭界的“六西格玛”精密计算,推导出的“时尚核弹级着装方案”——每个褶皱都暗藏玄机,堪比航天服的压力测试,堪称行走的职场穿搭教科书。
缪式开原来是闷骚型吗?
佴梓筠立刻缩回监控屏前,指尖飞快调出孙柚恩的实时数据流——自缪式开身影闯入她视野的那一秒起,代表心率、皮电的曲线开始呈现一种极其有趣的不规则攀升趋势,尽管她表面依旧维持着律师的冷静自持,甚至端起咖啡杯的动作都稳如磐石,但数据不会撒谎。她那高度自律的生理指标,正罕见地经历着一场无声的、却激烈异常的内部博弈。
看得出,她对抗自己本能反应的过程相当辛苦。但真相赤裸地摊开在数据图上:缪式开这朵高岭之花此刻精心呈现的样子,精准地落入了孙律师的审美视界,她喜欢极了。
佴梓筠下意识拍了下自己的手背,一阵懊悔——真要让他们俩成了,她关于缪式开的那份“信息”,还卖给谁去?
谁能料到,韩苏木初次约会那天那般没有回送礼物的操作,竟然没在孙柚恩心里留下半点需要“征服”或“扳回一城”的芥蒂?她就这么轻轻松松翻篇了?这位律师的理性思维难道过滤掉了所有情绪化的胜负欲吗?
佴梓筠仿佛看见一位潜在的大客户正振翅飞走。眼下,她手里似乎只剩下南溪这一条线……
咦?佴梓筠的目光在餐厅扫描了一圈——南溪今天竟然也没来吃早餐?
不,南溪现在不是最重要的。佴梓筠的目光从监控屏上移开,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叶雷诩的命令像一道悬在头顶的倒计时,地下车库b区07柱,晚上八点半。那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报告提交或任务指派,那更像是一个狩猎的邀约,而她,就是那个被圈定的猎物。
目前的十二个小时,是她撕开这道口子的唯一机会。
一个初步的计划开始在她脑中迅速成型,冰冷而清晰,如同她此刻分析的生物数据流。这个计划的核心,在于那份她正在编辑的报告,以及她手腕上这个既是枷锁也可能是武器的生物监测手环。
第一步:报告——埋下怀疑的种子。
叶雷诩要详尽的报告,她就给他“详尽”。她会巨细无遗地记录早餐间苏晴的崩溃与强撑,李竟思的排斥与防御,甚至包括缪式开罕见现身引发的、孙柚恩那有趣的数据波动。她会写得像一个绝对客观的观察者。
但关键在于,她会在描述苏晴的行为时,巧妙地强调其“策略性”和“信息来源的可疑”。
例如:“苏小姐在接近李老师时,所选择的话题呈现出高度的精准性和针对性,与其平日公开表现出的兴趣领域存在显着偏差,并成功引发了李老师初期的积极生理反馈。”
她不直接指控苏晴买了信息,只是客观呈现“异常”。叶雷诩多疑,他自己会去推导这个结论。这份报告,就是抛向他疑心的第一把沙子。
这样做是为了将他的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并试探他的反应模式和关注点。
第二步:手环——反向利用与数据造假。
叶雷诩能实时看到她的数据?很好。佴梓筠看着腕上的黑环,眼神冰冷。赴约之前,她需要让自己的数据保持在一个“恰到好处”的状态——既不能过于平静,也不能过于激烈。
她可以通过回忆一些足够引发特定情绪又不会真正失控的片段,来精细调控自己的心率、皮电反应,营造出一种“强自镇定下的紧张与忐忑”,甚至是一丝“被逼到绝境的愤怒与抗拒”。
她要让他透过数据“读取”的,正是她精心构想的理想镜像——一场以数据为幕布的反向操控表演。或许,她可以刻意在某个关键节点制造一个短暂的数据异常峰值,伪装成某种“思绪波动”的蛛丝马迹。
譬如,当她报告中的“苏晴信息可疑”段落被提及的精确时刻?这个刻意埋下的谜题,足以引发他的猜测与怀疑,却又不露痕迹。
至于布局时机,必须避开所有男性的在场时刻。这招棋,苏晴早已用过,结局却是自掘坟墓。此刻的局面已如绷紧的弦,再添任何变量都可能引发崩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