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铁需逐匹测量战马规格,耗时费力。上月询问墨离,他们忙于铸造青铜巨碑、人像及诸葛连弩,实在分身乏术。”
“糊涂!军械司日夜赶工,孤岂会不知?其他装备进度如何?”
“马镫马鞍已备两万套,末将已命人装配。只是尚未操练,恐生变故。”
“这些皆是百战老卒,得此利器如虎添翼。好比剑客得宝剑,必能斩敌更利!”
“王上明鉴!”燕锦书拱手道。
扶稣看向王贲,见他面露欣慰。的确,能重返沙场已是王贲所愿。
“贲兄,昔年初次随军便是与你并肩,今日再战胡虏,可谓缘分。”
“公子言重。数月间大秦气象一新,匈奴偏在此时犯境,正可一雪前耻!”
“燕将军,都尉军与军械司各有五千骑兵,陛下既令调集全军,为何不去征召?倒要劳烦王将军再跑一遭。”扶稣打趣道。
“王上慎言!都尉军尚可周旋,军械司守军若无兵符,末将怕是要被乱箭穿心!”
“原来燕将军也有畏缩之时?蒙恬提拔你为骑将,果然慧眼识人。”
“臣对王上忠心耿耿,令行禁止,绝无二心!”
“刚赞你稳重便现原形,这奉承话说得倒是长进。”
三人谈笑间,皆知肩上重担。即便加上王贲调来的万余骑兵,四万铁骑仍显单薄。
匈奴兵力虚实难测,传闻有五万之众,但其真实数目无人知晓。作为大秦北境最强劲的敌手,匈奴疆域同样辽阔,南抵长城,占据黄河南岸及河套平原,北至北海(贝加尔湖)。
如此广袤的土地皆为其牧马之地,纵深之远,对大秦构成巨大威胁。匈奴实力冠绝北方诸部,若非如此,岂敢屡犯我大秦疆土?
“诸位,暂且分头行动。王贲将军前去调兵,燕将军速去接管兵马,孤先回府披甲。看来,陛下钦赐的秦王剑,今日要饮胡虏之血了!”
“王上英明!”
“散了吧,驾!”
此时,秦王府内,一名女子正轻抚木架上的铠甲,神色黯然。
清秋指尖划过这副威严的黑色铠甲,命运的转折便是由此开始。那日公子凯旋,将她拥入怀中,她所倚靠的,正是这副冰冷的甲胄。
然而那时,甲胄虽冷,心却炽热。
扶稣被陛下急召入宫,清秋并未多想。毕竟秦王入宫议事乃常事,若有一日不去,反倒反常。
可那名骑军副帅匆忙求见,又匆匆离去,令清秋确信战事将至。她不断劝慰自己,公子身为秦王,为国征战理所应当。可终究难抑心中忧虑——昔日担忧父亲出征,如今牵挂夫君安危。
愁绪涌上心头,她倚靠铠甲,纤弱身影惹人怜惜。
昨夜红烛映喜帐,今朝别离刻骨深。
“夫人!王上回府了!”小月早早守候府门,见骑兵飞驰而来,为首的正是秦王,连忙入内禀报。
“夫君回来了?”清秋急忙拭去泪痕,强作镇定。此刻她必须在扶稣面前展现坚强,方能让他安心出征。
扶稣下马疾步入府,步履如风。欢聚时光总是短暂,晨间笑语终将化作夕阳下的离别。
“来人,取我甲胄!”
“夫人……”
这是扶稣第一次如此唤她。此刻,他竟不知该如何开口。
“夫君,我来为你披甲。”清秋调整心绪,轻移莲步上前。
她默默拿起甲胄为他穿戴,二人再无言语,唯有沉默。扶稣挺立如松,看着身旁佳人动作轻柔却微颤,始终低垂眼眸不敢与他对视。他心中蓦然一痛。
边关烽火骤起,匈奴铁骑破关而入,边境生灵涂炭。扶稣正欲开口,却被清秋一记粉拳轻捶在胸甲上止住话语。
\"公子无需多言,\"清秋眼波流转,\"您身为大秦储君,保家卫国本是天职。\"
扶稣温柔抚过她的面庞,调笑道:\"让为夫瞧瞧,我的秋儿可曾落泪?\"
清秋偏头躲开,故作镇定地系好最后一条束带:\"公子尽管出征,秋儿定会按时用膳,安心就寝。\"话音未落便要转身。
\"秋儿?\"扶稣敏锐地拉住她。
少女脚步微滞。扶稣绕至跟前,只见她强撑的笑颜下,清泪早已浸透双颊。他拭去那晶莹泪珠,轻捏琼鼻:\"这才像话。在我面前,何须强忍?\"
\"平素从不会这般脆弱,\"清秋眼眶绯红,\"唯独在公子身边...\"言语间已扑入他怀中。
感受着怀中人儿的依恋,扶稣心中轻叹。这丫头在他面前,总是藏不住半点心事。
\"方才明明忍住了...\"清秋闷声埋怨,\"偏要唤我夫人,听着就心慌。叫秋儿...或者媳妇便好。\"最后几个字细若蚊吟。
扶稣不禁失笑:\"傻丫头,有你的福泽庇佑,为夫定能凯旋。\"
一个结实的拥抱后,扶稣正要转身,忽被唤住。
清秋自衣襟间取出贴身珍藏的暖玉,玉色温润:\"这是娘亲留给秋儿的护身符,如今请公子戴着。\"踮起脚尖为他佩玉时,暖玉犹带体温馨香。
\"怎的还这般温热?\"扶稣脱口而出。
清秋霎时霞飞双颊。扶稣趁机轻啄樱唇,大笑着迈步离去:\"定当视若珍宝,一如待你。\"
待清秋回神,只余那道披甲身影渐行渐远。她抚着唇角,笑中含泪目送良人远去。
丈夫征战沙场,妻子倚门守望,怎能不思不念?一枚温润玉佩,化作相思的牵绊。
\"呜——\"
浑厚的号角声在咸阳城外缓缓响起,苍凉悠远,回荡在秦都上空。城中百姓闻声驻足,仰首祈愿,他们对这熟悉的声响再明白不过——那是大军开拔的号令。
清秋踏出房门,天际仍回荡着海浪般的呐喊:
\"死战!\"
\"死战!\"
待声浪平息,雷鸣般的马蹄声渐行渐远。她身形微颤,随即肃然道:\"备轿,入宫。\"
作为王妃,清秋心知公子匆忙入宫议事,定未及告知太后。这出征之事岂能瞒得住?扶稣无暇宽慰母后,便该由她前去。
章台宫前,始皇负手而立。待最后一道马蹄声消逝在远方,忽闻身后群臣 动。
\"既是骑兵已发,该议朕出巡之事了。\"天子转身,\"此次北巡,朕将随军亲临边关,倒要看看胡人何等猖獗!\"
王绾俯身上前:\"陛下随军而行,当以亲征之名昭告天下,还是......\"
\"朝政朕可乾纲独断,军务却应交由将士。\"始皇目光扫过群臣,\"战事一概由蒙恬决断,朕绝不干预。\"
尉缭出列进言:\"臣以为,以御驾亲征为名,既可震慑匈奴,又能鼓舞军心。待至边关,陛下只需坐镇长城,便足令三军振奋。\"
\"太尉此言甚善!\"李斯立即附和,\"但使龙旗所向,胡虏必望风披靡。\"
群臣齐声:\"臣等附议!\"
\"既如此,明日朕便亲率大军,御驾亲征!\"始皇目光如炬,\"大礼司何在?\"
\"臣在!\"
\"明日仪仗,悉依礼制。\"
随着一个个重臣应声出列,章台宫外暮云四合,战鼓声隐约可闻。
王绾、隗状、冯去疾、尉缭、李斯、嬴傒、许慎等人纷纷躬身行礼。
这些大秦的元老重臣、宗室代表、士族领袖以及始皇帝的核心智囊,此刻尽数聚集于此。
“朕明日启程北巡,朝中政务由你等共同主持。日常事务及时处理,遇有难决之事,速速快 与朕知!”
“此次北巡边境乃临时起意,却也是开端。原本朕欲令秦王坐镇咸阳,但北疆军情紧急,秦王身为骑军统帅,自当亲赴前线。”
“朕此行将巡视陇西、北地、上郡等边防要地,短则两三月,长则半年。朝中诸事,便托付诸位了!”
“臣等谨遵皇命,定不负陛下所托!”
“朝政决策,仍以大朝会议定之策为准。朕相信诸卿之能!”
“诺!”
“许慎。”
“臣在!”
“你初任治粟内史便遇战事,虽非易事,但朕仍需你全力筹措粮草,支援北疆。你有何打算?”
“回陛下,我农家既有安民之策,亦有救国之方。匈奴来犯,兵战难免,臣必召集农家子弟,竭力以赴。”
“甚好。若有余暇,可去军械司寻公输先生。听闻秦王研制的新农具颇有助益,朕已命人改制六国旧兵器为农具。你可先与朝中军械司官员接洽,切莫擅入军械司重地,以免犯禁。”
“臣遵旨!”
“太尉。”
“臣在。”
“原定调往南方的军粮军械,现改拨北方。事分缓急,北疆战事乃当务之急,待边境稳固,再行南运。”
“陛下,若如此,南征百越之策是否延后?若军粮尽调北方,南方战事恐受阻滞。”
“暂缓南征吧。正如卿等所言,大秦尚无力两线作战。传令屠睢,暂停进攻,整军屯田,固守南疆;命任嚣加紧建造楼船,扩充水师。”
“南征既已屡次推迟,他日开战,务必一举功成。当下正是积蓄实力之时。”
“太尉,朕巡游期间,你亲赴楚地视察军情,检阅南方军团。”
“臣领命!”
“诸卿,大秦初定,正值多事之秋。望诸位同心协力,共渡难关。想我大秦既能横扫六国,还有何难事能阻?”
“陛下英明!”
“哈哈,正该如此!蒙恬,明日率咸阳城外三十万大军北上戍边!”
“末将得令!”
“杨端和、内史腾,明日率余部进驻蓝田大营,镇守关中!”
“末将领命!”
\"臣以为陛下出巡应当选用哪支军队护驾?\"李斯拱手询问。
端坐龙椅的君王微微颔首:\"众卿家以为如何?\"
御史大夫率先出列:\"此次巡边关乎国体,护军需彰显大秦天威,震慑匈奴。\"
\"蒙恬将军三十万边疆雄师难道不足以担此重任?\"有人提出异议。
\"此言差矣。\"太尉正色道,\"边疆军团与护军职责迥异。臣等绝无轻视北方军团之意,只是护军须体现陛下威严,此事至关重要。\"
中郎将建议:\"不如调遣皇宫禁军?禁军皆是百战精锐,仪容出众。\"
\"荒谬!\"御史厉声打断,\"禁军担负宫禁要务,岂可轻动?\"
李斯适时进言:\"不若以部分禁军随行护驾,再调都尉军担任外围护卫?\"
\"都尉军若尽数调离,咸阳防务当如何?\"有人质疑。
李斯不慌不忙道:\"蓝田大营尚有十余万驻军,关中安危无虞。况且都尉军乃精锐之师,十万将士皆披坚执锐,堪称军中翘楚。大秦将士皆以入选都尉军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