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农、医、文教队伍的公开活跃不同,由石毅带领的安全顾问小组,其行动更为低调,甚至有些隐秘。他们通常身着与当地人类似的简便布衣,不着甲胄,唯一的标识是别在衣领内侧的一枚小型金属徽章,上面刻着华胥的龙星纹与交叉的短剑图案。
石毅首先拜访了帝汶岛上与华胥合作最为密切、也最具影响力的几个部落酋长。他没有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以“墨城之盟”伙伴的身份,与他们围坐在篝火旁,用通译进行着看似随意的交谈。
“尊敬的酋长,”石毅的声音沉稳,目光扫过周围那些精壮的部落战士,“盟约承诺给予诸位庇护。但大海茫茫,敌人可能来自任何方向。等到我们的战舰接到消息再赶来,或许为时已晚。最好的防御,是让敌人不敢靠近,或者在他们靠近时,我们能提前知晓,做好准备。”
他抛出的问题切中了酋长们的隐忧。以往,敌对部落或掠奴船的袭击往往突如其来,让他们损失惨重。
“石先生,您有何高见?”一位曾亲身感受过“惊澜级”战舰威慑力的酋长虚心请教。
石毅的方案务实而系统:
其一,建立海岸了望与预警体系。他建议在岛屿几个关键的岬角和高地上,建立简易的了望竹楼,由各部落派遣可靠的战士轮流值守。他带来了华胥制造的、倍数不高但成像清晰的单筒望远镜(格物院光学研究的初步成果),并教授值守者如何识别不同船帆的制式,区分商船、渔船与可能的敌船。同时,制定了一套简单的烽火与海螺号声信号,不同组合代表不同的警情和大致方向。
其二,培训常备护卫队。石毅并未要求部落改变其战士结构,而是提议从各部落中挑选一批最勇敢、最忠诚的年轻人,组成一支约五十人的联合护卫队,由他的小组进行定期集训。训练内容并非华胥军队的阵列搏杀,而是更实用的:如何利用地形设伏、如何进行小规模的反渗透巡逻、如何在遭遇强敌时有序撤退并发出警报、以及最重要的——纪律与协同。石毅亲自示范,用木制武器进行对抗演练,华胥护卫展现出的默契与高效,让土着战士们大开眼界。
其三,绘制精密海图。这是石毅小组的核心任务之一。他们乘坐小艇,带着精密的罗盘和测量工具,悄无声息地穿梭于岛屿周边乃至更远处的群岛之间。他们详细记录水道、暗礁、可登陆的海滩、淡水水源位置。这些海图的精度,远超以往任何土着口耳相传的航路知识。石毅会将一些非核心的、与安全相关的水文信息,比如某处危险的暗礁区,分享给合作的酋长,这进一步赢得了他们的信任。而更详细、更战略性的海图,则被加密后送往墨城,成为玄影和海军制定战略的宝贵资料。
这些措施推行起来并非一帆风顺。有些部落战士起初对严格的纪律和枯燥的了望任务感到不耐,更向往传统的、凭个人勇武的狩猎或战斗。石毅并不强压,他通过组织小型的狩猎竞赛、授予优秀者刻有华胥徽记的精致匕首作为奖励等方式,逐渐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当一个月后,了望系统成功提前预警了一小股来自远方岛屿、意图偷袭的敌对部落战士,联合护卫队依据演练的战术成功将其驱离,自身无一伤亡时,所有质疑都烟消云散。酋长和战士们真正认识到,这种“秩序”带来的安全感,远比个人勇武更为可靠。
石毅小组的存在,如同在纷乱的岛屿网络中,悄然打下了一个个坚固的“秩序之锚”。他们并未直接驻军,却通过培训、预警体系和情报共享,无形中构建起一个以华胥标准为主导的、初具雏形的区域安全网络。这不仅保障了盟约部落的安全,也为华胥未来的海洋战略,铺设了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