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集团一边要应对曹少官司的新变故,一边努力推进莫桑比克工程相关事宜,而未来技术研究中心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莫桑比克工程可行性研究。与此同时,集团在智能化发展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
为了实现制造加工业的智能化升级,集团组建了专门的团队来负责仿真系统的研发规划。这个团队里有技术骨干、生产部门的专家以及管理层面的人员,大家从不同角度出发,为仿真系统的需求出谋划策。
在集团的会议室里,关于仿真系统需求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每次会议都是一场头脑风暴,大家各抒己见,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我觉得这个仿真系统得能模拟生产线上每一个环节的运行情况,从原材料的投入到成品的产出,都要精确模拟。这样我们就能提前发现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设备故障、工序衔接不畅等等。”生产部门的老李率先发言。
技术骨干小王接着说:“没错,而且系统还得具备数据分析功能,能够对模拟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为我们提供优化生产流程的建议。比如说,根据数据分析调整设备的运行参数,提高生产效率。”
管理部门的张姐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从管理角度看,仿真系统要能和我们现有的管理系统对接,实时反馈生产进度和质量信息,方便我们进行资源调配和决策。”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需求和想法。然而,要把这些想法整合起来,形成一份完善的需求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次讨论完,负责整理需求书的小赵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将大家的意见梳理、汇总,然后形成文档。但随着讨论的深入,新的想法不断涌现,需求书也在不断修改。
“小赵,这里关于设备模拟的部分还得再细化一下。不同类型的设备,模拟的重点和参数都不一样,要分别说明。”老李指着需求书对小赵说道。
“好的,李工,我马上修改。还有张姐提到的和管理系统对接的部分,我也再优化一下表述,确保清晰准确。”小赵一边记录一边说道。
就这样,需求书在一次次的讨论和修改中逐渐完善。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有些需求在技术实现上存在难度,需要和外部的技术专家进行沟通咨询;有些需求之间存在冲突,需要权衡利弊,做出取舍。
“这个数据分析功能,我们希望能做到实时分析,但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实现起来可能会对系统性能造成较大影响。我们得考虑一下,是降低实时性要求,还是想办法提升技术来满足需求。”小王有些纠结地说道。
大家为此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决定一方面积极寻求外部技术支持,尝试突破技术瓶颈;另一方面,在不影响系统核心功能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对实时性的要求。
经过无数次的讨论、修改和完善,仿真系统需求书终于迎来了定稿的时刻。在集团的会议室里,团队成员们围坐在一起,看着这份凝聚了大家心血的需求书,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终于定稿了,这几个月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老李感慨地说道。
“是啊,这份需求书涵盖了生产、管理等各个方面的需求,相信对我们集团的智能化升级会起到关键作用。”张姐也说道。
吴佳怡得知需求书定稿的消息后,亲自来到会议室,向团队成员们表示祝贺。
“大家辛苦了!这份仿真系统需求书的定稿,标志着我们集团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接下来,我们就要按照这份需求书,寻找合适的技术团队,开始仿真系统的研发工作。”吴佳怡兴奋地说道。
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一定会继续努力,确保仿真系统能够顺利研发并应用到集团的生产和管理中。
然而,就在集团为仿真系统需求书定稿而欣喜的时候,和曹少的官司以及莫桑比克工程的筹备工作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官司方面,曹少找来的“权威证人”让案件变得更加复杂。法务团队虽然已经找出了证人证词中的一些疑点,但曹少的律师却在法庭上百般狡辩,试图混淆视听。案件的审理陷入了僵持状态,每一次开庭都充满了火药味。
“这个曹少和他的律师太能折腾了,我们必须得找到更有力的证据,一举击破他们的阴谋。”法务部负责人眉头紧皱,语气坚定地说道。
而莫桑比克工程的筹备工作也进展缓慢。与夏氏集团的合作谈判依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夏氏集团对于合作的一些关键条款始终不肯让步。中海油那边虽然对集团提交的资料表示认可,但在合作细节上还需要进一步沟通和确认。
“夏氏集团到底想要什么?我们得重新评估合作的可能性,看看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中海油这边也不能放松,要尽快确定合作细节,推进工程进度。”负责工程筹备的工作人员焦急地向吴佳怡汇报着情况。
在这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集团一方面要集中精力应对官司,争取早日胜诉,摆脱曹少的纠缠;另一方面要加快莫桑比克工程的筹备工作,推动与夏氏集团、中海油的合作。仿真系统的研发工作虽然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但后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集团能否在重重困难中突围,实现智能化升级和海外工程的顺利推进?未来充满了变数,曼天曹三集团的命运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