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鞋厂转型的进程中,设计团队组建完成后,按照既定技术方案,采购自动化生产设备就成了关键任务。
周五下午三点,云谷二期的小会议室里,空调嗡嗡作响,吹出的冷风似乎都没能吹散紧张的气氛。杨晓莹,张倪芳的妹妹,还是个学生,抱着一杯冰美式,脚不自觉地哒哒哒晃着。吴佳怡站在前方,将ppt翻到最后一页,“啪”地合上,目光扫过在场众人——采购部老周、设备部阿良、仿真组的小雪,以及霍氏和徐氏的技术代表。整个会议室安静得只能听见投影机灯泡散热的声音。
吴佳怡神情严肃,大声说道:“咱们明确一下,要在90天内,实现从‘一双鞋’的3d建模到成品出库,全程无人触碰。大家什么意见?”
老周赶忙举手,笑着说:“我赞成,不过可得把控好预算,不然采购这边不好办呐。”
霍氏的代表霍骁,作为控制仿真系统硬件(含各部件数据控制)厂商的代表,眯着眼笑道:“预算我们出40%,但仿真系统硬件上得挂我们霍氏的Logo。”
徐氏的代表徐远舟,来自软件厂商,推了推金丝边眼镜,接着说:“我们只要鞋底工艺数据,一年后可以共享。”
吴佳怡思考片刻,点头说道:“行,就这么定了。现在首要问题是,设备在哪?”
周六,采购群里消息不断,叮叮咚咚响个不停。
老周先发了个链接,说道:【链接】考模3d打印机Ultimaker S7,双排喷头,精度0.1mm,能打tpU软胶,大家看看这打印机符合要求不?
阿良紧接着发了张图片,说:【图片】注塑机器人UR20,带六维力控,鞋底一次成型,能省3个人工,感觉挺不错。
小雪也发了个视频:【视频】智能喷涂房,AI视觉识别360°无死角,连鞋带孔都能上色,这喷涂房技术挺先进。
杨晓莹虽然还不能做决策,但参与热情高涨,半夜刷手机看到群里99 +条消息,赶忙发语音:“别吵啦,明早九点,浦东机场集合,飞深圳看真机!”
第二天,深圳宝安烈日高悬,气温高达36c,可厂房里却冷如冰窖。一排排机械臂闪着银光,仿佛在列队迎接众人。
Ultimaker的小哥热情地进行现场演示,将一只42码运动鞋的StL文件输入考模3d打印机。四小时后,一只奶白色鞋面带着透气孔缓缓“长”出。杨晓莹好奇地拿在手里掂了掂,惊叹道:“哇,好神奇,轻得像纸,又弹得像果冻。”
那边注塑机器人同样引人注目,工程师把tpU颗粒倒入料斗,按下按钮,机器“咕咚咕咚”将颗粒吸入。30秒后,一只带着花纹的鞋底“啪”地掉落在传送带上,还冒着热气。阿良蹲下摸了摸,笑道:“温度刚刚好,不烫手,比我家那口子脾气还稳定。”
智能喷涂房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六轴机器人拿着喷枪,围着鞋面如跳华尔兹般旋转,漆雾均匀地覆盖鞋面。杨晓莹凑近一看,连鞋带孔的倒角都喷得光滑无比。霍骁在一旁打趣:“这机器比我还懂浪漫。”
看完演示,午饭桌上,啤酒一开,氛围瞬间从“技术发布会”转为“菜市场砍价”。
老周夹了一筷子烧鹅,嘴里含糊不清地说:“兄弟,打包价能不能再降8%?我们采购量可不小。”
供应商一脸苦笑:“哥,再降真的要贴老婆本了,实在没办法啦。”
吴佳怡思索片刻,说道:“这样,咱们玩个供应链金融——首付30%,尾款6个月后结清,利息我们出2个点。”
供应商眼睛一亮,连忙点头:“成交!”
一个月后,卡车轰隆隆地开进云谷二期,设备整齐排列,每台都带着二维码“身份证”。
阿良拿着平板一扫,说道:“编号mt - 001,考模3d打印机,预计寿命8年,保养提醒:第180天换喷头。”
张倪芳站在卡车旁,拿着小喇叭喊道:“各位同事,从今天起,这些设备就是咱们的‘新员工’,要是出问题,一样要‘扣绩效’!”
大家哄堂大笑,没想到机器臂竟配合地鞠了个躬,原来是程序里设置了“欢迎仪式”。
设备到位后,便进入安装调试阶段。小雪先将霍氏提供的控制仿真系统硬件与徐氏的软件进行整合,把仿真软件拖到服务器,屏幕上随即出现一条虚拟生产线:左侧tpU颗粒如蓝色瀑布般下落;中间注塑机器人如跳机械舞般运作;右侧成品鞋“嗖”地滑入包装箱。
小雪点击“故障注入”,画面中突然卡住一只鞋底,机器臂瞬间停机,屏幕弹出红色警报:“鞋底厚度偏差0.2mm,请检查喷嘴温度。”
杨晓莹看得目不转睛,惊叹道:“哇,原来鞋子在电脑里就能先模拟出问题,再解决呀。”
接着,阿良将仿真数据同步到实体设备,按下“同步”按钮,整条生产线瞬间启动——3d打印机开始吐丝,注塑机器人开始旋转,喷涂房开始作业,最后一只成品鞋“啪嗒”掉在杨晓莹手中。
杨晓莹举起鞋子对着灯光查看,兴奋地说:“太完美啦,连鞋底花纹都精致得像艺术品。”
验收那天,吴佳怡、霍骁、徐远舟站在生产线末端。
霍骁拿着秒表,激动地说:“从原材料到成品,4小时37分,比合同提前了23分钟。”
徐远舟推了推眼镜,说道:“鞋底回弹率92%,比行业标准高7个点。”
吴佳怡微笑着把鞋递给杨晓莹,说:“晓莹,试试。”
杨晓莹穿上新鞋蹦了两下,开心地说:“好软,像踩在云上,而且真的全程没人碰过耶。”
当天晚上,杨晓莹把生产线拍成15秒短视频发到公司群里,标题写道:“一双鞋的自述:我从电脑里长出来,又自己跳进盒子。”
评论区瞬间热闹起来:
老周:@晓莹,我这40年的老茧终于有救了!
阿良:机器臂今天加我微信了,问我明天想吃啥口味的鞋底。
小雪:仿真系统说,它想请假去马尔代夫看海。
在奠基碑前,杨晓莹把第一只成品鞋放进玻璃盒,旁边贴着一张小纸条:“此鞋生产日期:2023年9月15日14:27,由0名工人、3台机器,在吴佳怡与张倪芳管理下,由杨晓莹参与见证共同完成。”
杨晓莹回头看向吴佳怡和张倪芳,眼神充满期待:“姐,吴总,下一双鞋,咱们能不能让它更智能呀?”
吴佳怡笑着点头:“当然可以,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未来肯定能实现更多突破。”
虽说此次设备采购与安装调试顺利完成,但吴佳怡和张倪芳心里明白,这仅仅是制鞋厂转型的一个重要节点。接下来,设备大规模投入生产后,能否持续稳定运行?生产效率能否达到预期?如何依据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生产流程?这些问题如同未知的挑战,摆在面前。不过,她们坚信,只要团队齐心协力,定能逐一攻克。只是,未来究竟还会出现哪些状况?她们又该如何应对?一切都是未知数,等待着她们去探索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