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九年的春天,欧亚大陆的格局被彻底重塑。
纳粹德国与日本帝国在波斯湾历史性的握手,远不止是一次军事会师,它宣告了一个横亘于旧世界心脏地带的“大陆轴心”已然铸成。
然而,这两头巨兽的野心远不止于陆权。
在接下来的数月里,一场更为深刻和危险的战略融合悄然展开,其目标,是掌控世界的关键脉搏,印度洋。
会师之初,那条蜿蜒于群山与沙漠之间的陆上通道,虽意义重大,却充满了脆弱与低效。
德日两国的战略家们迅速意识到,对于两个海权强国而言,真正的力量在于海洋。
一个名为 “海洋动脉” 的宏大计划被火速制定并付诸实施。
这项计划的核心是明确且高效的分工:
日本:水面主宰者。
强大的联合舰队,以其庞大的航母机动部队为核心,辅以经过德国技术增强的巡洋舰与驱逐舰,成为了印度洋东部的绝对统治者。
他们的任务并非占领每一片海域,而是进行周期性武力扫荡 ,如同定期的清道夫,将所有敢于挑战的盟军水面舰艇逼退乃至摧毁。
从东南亚通往波斯湾的航线上,在日本岸基航空兵与舰队航空兵的联合保护下,一支支庞大的运输船队得以安全、高效地航行。
德国:水下狼群。
德国海军的精华,最新式的xxI型电动潜艇群,被大量派遣至印度洋。
它们并不局限于为船队护航,而是更主动地在印度洋西部、非洲东海岸等盟军可能集结的区域,展开了更为残酷的无限制潜艇战。
它们的任务是进行 “攻势防御” ,通过猎杀盟军的运输船队和军舰,从根本上削弱其反击能力,为整个“海洋动脉”计划提供外层保护。
这条海上高速公路的效率远超陆路。
满载中东原油的油轮,可以直达日本本土和东南亚的炼油厂;
而东南亚的橡胶、稀有金属,以及日本利用德国图纸生产出的精密部件,也能安全地运抵中东,支援德军的行动。
资源与技术,第一次在轴心国内部实现了安全、快速的对流。
然而,仅仅控制海洋是不够的。
德日双方都清楚,一个强大的前进支点是维持这条生命线、并投送力量的关键。
于是,在印度洋北岸,一场大规模的要塞化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
双方以波斯湾为核心,划分了各自的“堡垒区”。
西区,德意志之盾,以巴士拉为核心:
这里成为了德国海外最强大的海军基地。
巨大的潜艇洞库可容纳数十艘U艇,使其免遭空袭。
港口内,由雷达引导的88mm高炮与37mm联装高炮构成了密不透风的防空火网。
附近的机场上,me-109战斗机与Ju-88轰炸机频繁起降,牢牢掌控着波斯湾至红海入口的制空权。
更令人瞩目的是,这里建立了潜艇维修车间与燃油净化厂,使得德国狼群无需万里迢迢返回本土,便能在此完成休整与补给,持续作战能力倍增。
东区,日本之矛,以阿巴斯港为核心:
与此相对,日本的基地则彰显着其进攻性。
深水港内,庞大的航母舰队得以安心停泊。
机场上,换装了部分德国技术改进发动机的“零式”与“疾风”战斗机,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这里的雷达站与西区的德军网络相连,共同编织了一张覆盖整个阿拉伯海的预警天网。
更重要的是,日本在此建立了舰载机维修厂与大型弹药库,使其航母舰队能够以此为跳板,将打击半径直接覆盖至印度西海岸。
这两个堡垒群互为犄角,相互策应。
它们不再是简单的军事据点,而是功能齐全、能够自我维持的区域性战争堡垒。
任何攻击其中一个的行为,都将面临来自另一个的快速空中或海上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