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命令一下,整个华北的抗日力量就像一个沉睡的巨兽被猛然唤醒,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高效运转。
“出山战役”总指挥部设在太行山深处一个叫瓦窑堡的大村子里。
老总亲自坐镇,几位老帅负责具体战役指挥,指挥部的墙上,挂满了巨幅的军用地图,上面红蓝箭头交错,参谋们跑进跑出,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命令!”老总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金石之音,“此次战役,为我八路军首次大规模、多兵团协同作战!目标只有一个:以雷霆之势,横扫太行山区及边缘地带之日伪军,将各根据地连成一片,打造一个稳固的战略后方!”
具体的作战部署迅速下达:
· 北线集团:作为战役核心,由王树声统一指挥。下辖第1、第3、第4、第6四个主力旅,以及新编第11旅,总计超过五万人,配属“东山”加强的一个105毫米榴弹炮营和大量迫击炮、火箭筒。
· 任务:沿滹沱河向东推进,横扫平定、井陉以北区域,重点拔除娘子关以西所有日伪据点,切断正太铁路北侧交通,并伺机向石家庄外围逼近,牵制日军重兵。
· 中线集团(主攻方向):由太行军区第二分区、第四分区及总部特务团组成,为核心攻击力量。下辖第2旅、第5旅、新编第7旅以及加强的“东山”重型火力支队(含一个105毫米榴弹炮营),总兵力三万两千人,由副总指挥亲自指挥。
· 任务:沿邯长公路及其两侧,向武安、涉县、磁县方向猛烈突击!像一把尖刀,直插日军在太行山腹地的控制链条,打通与冀南根据地的陆上通道。
· 南线集团:由太行军区第五分区及太岳军区部分部队组成,下辖第8旅、第9旅和新编第10旅,总兵力约两万五千人。
· 任务:向长治、潞城方向进攻,肃清浊漳河流域之敌,并掩护中线集团侧翼,同时策应晋冀鲁豫边区部队向北发展。
· 战役预备队\/快速突击集群:谢毅峰率领的“第九路军”两万精锐!这是最锋利的一把尖刀,全部装备“东山”提供的半自动步枪、通用机枪、迫击炮和“土狼”越野车,具备极强的摩托化机动能力。
· 任务:隐蔽待命于太行山腹地机动位置。随时准备投入战场,用于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或向任何出现战机的方向进行快速穿插、扩大战果!
· 空中力量:由“东山”航空队队长葛振民(老葛)统一协调。集结超过四百架“风啸-36\/37”战斗机和两百架“山魈-36”运输轰炸机。
任务划分为:夺取并掌握战役制空权,对重点地面目标实施突击,为前线部队空投紧急补给,进行战场侦察。
这还只是正规军!
在主力部队的作战地图之外,是一张更加庞大、更加细密的人民战争之网。
各县县大队、区小队、游击队和广大民兵,接到了明确的指令:
· 情报网全开:严密监视各自区域内的日伪军动向,为主力部队提供实时、准确的情报。
· 交通破袭战:在战役发起的同时,对平汉、正太、同蒲等铁路线以及主要公路,发动不计其数的破袭!扒铁轨、炸桥梁、挖断公路,让鬼子援兵寸步难行!
· 肃清地方:配合主力部队,清剿小股溃散的日伪军和土匪,巩固新解放的乡村,建立基层政权。
后勤,是这场大战的生命线。
这绝对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仗,更是一场空前绝后的后勤体系大考。
八路军和“东山”的家底儿,以及两者的融合程度,都将在这条漫长的补给线上接受最严酷的检验。
在瓦窑堡总部,有一个与作战指挥部同等重要的 “联合后勤指挥部”,这里的紧张程度不亚于前线。
这次战役的后勤,不再是“游击队”模式,而是 “现代化陆军” 的保障模式,复杂程度呈指数级上升。
一、 立体化运输网络:卡车、飞机与扁担的接力赛
1. 战略运输(“东山”主导 - 钢铁动脉):
· 核心力量:超过 300辆“野牛”重卡 和 150辆“土狼”越野车,组成战略运输团。
· 任务:在由工兵紧急加固的几条“战略公路”上,实行24小时不间断倒班运输,将物资从太行山深处核心仓库和西北基地,点对点运至三大战役集团后方的 “一级前进基地”。
· 运输品:油料(重中之重!)、炮弹、航空炸弹、药品、精密零部件、替换的发动机和火炮。
2. 战役运输(八路军主导 - 血肉支线):
· 核心力量:超过三十万支前民工,以及数以万计的骡马、大车。
· 任务:从“一级前进基地”将物资分发到各旅、团的 “二级补给点”。他们穿梭在崎岖的山路和小道上,是物资抵达前线的最后一段,也是最关键、最艰苦的一段。
· 运输品:子弹、手榴弹、迫击炮弹、单兵口粮、被服。
3. 空中运输(“东山”王牌 - 天降神兵):
· 核心力量:专门抽调 80架“山魈-36”,组成 “特种空运大队”。
· 任务:
· 紧急补给:为深入敌后或进展神速的部队(如谢毅峰部)空投弹药和药品。
· 伤员后送:开辟 “空中救护通道”,将危重伤员迅速后送至后方医院,这是革命性的进步。
· 精密设备投送:向前线空运急需的电台零部件、炮队镜等。
二、 精细化物资保障:从“有啥吃啥”到“按需分配”
1. 油料保障(战役的血液):
· 设立 野战油料分发站,配备“东山”提供的油罐和手摇泵。
· 实行严格的 《油料分配条例》:战斗机、侦察机优先;第九路军突击队次之;运输卡车再次之。
· 建立 空油桶回收制度,每一个铁皮油桶都必须运回,以便重新灌装。
2. 弹药保障(战役的铁拳):
· 推行 “弹药基数制”。每个战士出发带1.5个基数,团属民工队携带2个基数紧随,师级仓库储备3个基数,战略仓库无限量供应。
· 在“一级前进基地”设立 “弹药鉴定与翻修点”,将缴获的日制弹药进行分类、检测,合格的立即送回前线使用。
3. 医疗保障(士气的根基):
· 建立 四级救治体系:
· 火线:连队卫生员(配备“东山”标准急救包,内含磺胺粉、止血带)。
· 前沿:团属救护所(可进行简单清创、输血和手术)。
· 战役:师属野战医院(配备“东山”提供的移动x光机、手术台,能进行大型手术)。
· 战略:后方基地医院。
· 药品供应:除了“东山”提供的磺胺,大量使用经过培训的中医队伍,利用中草药进行辅助治疗和康复。
4. 装备维修(战斗力的延续):
· 设立三级维修体系:
· 现场级:各连、营的“东山”技术士官,负责日常保养和小故障排除。
· 野战级:机动维修车队(由“野牛”卡车改装),跟随主力部队行动,可现场更换发动机、修复炮管。
· 基地级:后方的专业修理厂,负责大修和复杂总成更换。
这条由“东山”的工业力量、八路军的庞大组织力和根据地人民的无私奉献共同铸就的后勤生命线,其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出山战役”,不仅是前线将士用命,更是后方无数后勤人员、民工群众,用汗水、智慧甚至生命,一个螺丝、一桶油、一袋干粮地堆砌出来的。
准备行动一开始,整个太行山及其周边地区,道路上全是行军的队伍和运输的车队,天空中不时有机群掠过。
老百姓们看着这前所未有的浩大场面,既激动又安心。
“乖乖,咱们八路军这是要翻天啊!”一个老乡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行军队伍,喃喃自语。
这是一次全方位的实力检验,一次凝聚了正规军、地方武装和千万民众力量的铁拳出击!
大战前夕,瓦窑堡指挥部灯火通明。
老总看着地图上那一个个代表部队的红色箭头,深吸一口气,对身边的参谋们说:
“同志们,历史会记住这一天。这是我们第一次,指挥如此庞大的兵团,向敌人发起主动的、战略性的进攻。
这一仗,不仅要打赢,还要打得漂亮,打出我们中国军人的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