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延安。窑洞里的油灯亮了大半夜。
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的消息,由柯明义那边的密电传来,立刻送到了最高层几位领导人的案头。
没有过多的修饰,电文冷静地指出了事件的本质:法西斯势力的全球性勾结已现端倪,日本的侵略行为将获得更多纵容和支持,中国的抗战将面临更复杂的国际环境。
“果然来了。”一位领导人放下电文,深吸了一口劣质的烟卷,烟雾在窑洞里缭绕,“希特勒在欧洲张牙舞爪,墨索里尼在非洲逞凶,现在小鬼子和他们正式穿上了一条裤子。这是要把全世界拖进火坑啊。”
“柯明义的分析是准确的。”另一位戴着眼镜的领导人接口道,他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这不仅仅是反苏,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意味着西方那些抱着绥靖政策的国家,可能会更倾向于祸水东引,坐视甚至纵容德日扩张。我们的外部环境,短期内可能会更加困难。”
毛委员一直沉默地听着,目光深邃。他走到简陋的地图前,看着那片被日军蚕食的国土,缓缓说道:“敌人的勾结,恰恰证明了他们的虚弱和恐慌。他们越是抱团,说明他们越是害怕世界人民的反抗。这对我们,是挑战,也是机遇。”
“机遇?”有人疑问。
“对,机遇。”毛委员转过身,语气坚定,“德日勾结,最紧张的是谁?是北边的老大哥苏联。他面临着东西两线的战略压力。
为了缓解东方的威胁,他必然会更加重视我们这块能够死死拖住日本陆军主力的战场。这意味着,我们有可能争取到更多的国际援助,哪怕是间接的。”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更重要的是,这会让全国乃至全世界更多有识之士看清法西斯的真面目,我们要利用这一点,进一步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同时,这也再次证明了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立巩固的敌后根据地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外部环境的变化上。”
会议很快形成了共识:一方面,要向全党全军进行深入的形势教育,讲清楚德日勾结的危害性和我们坚持持久战的必要性,激发更高的抗战热情和使命感;
另一方面,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工作,特别是利用好与“东山”体系的特殊关系,获取急需的技术和物资。
“给柯明义同志回电,”毛委员最后指示,“感谢他及时通报重要情报。同意他的判断。
我们希望进一步加强双方在军工生产、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加快现有技术在我们边区的落地和转化。必要时,我们可以派遣更多的骨干人员到‘东山’学习。”
同时,一份经过周密考虑的指示也发往了在重庆及其他地方的代表机构:利用一切公开和秘密的渠道,向国内外揭露德日协定的侵略本质,呼吁国际社会放弃绥靖政策,同时谨慎试探苏联方面的反应,表达共同应对法西斯威胁的意愿。
延安的回应,既有战略层面的高度警觉,也充满了务实的行动力。
柯明义收到延安的回电时,正在视察一号飞机厂的发动机装配车间。看着老师傅们小心翼翼地将精密的曲轴安装到位,他对着身旁的左玉波扬了扬手中的电报纸。
“老左,你看,延安那边反应很快,也很务实。他们看到了风险,更看到了机会。特别是对技术落地的需求,非常迫切。”
左玉波推了推眼镜,点头道:“这是自然。他们深处敌后,根据地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生存。有了更先进的技术,就能造出更好的武器,养活更多的部队和群众,根据地方能巩固。德日这么一勾结,他们自力更生的紧迫感更强了。”
“嗯。”柯明义走到一台正在测试的“太行星-2”发动机旁,巨大的轰鸣声让他不得不提高音量,“那就满足他们!
把我们之前整理的《初级冶金手册》、《火药制备入门》和《基础机械加工》的进阶版,再加上《中型水电站建设要点》,打包一份,通过绝密渠道给他们送过去。”
左玉波有些犹豫:“老板,这些可是我们‘东山理工教材体系’里相当实用的部分了,尤其是水电站建设,里面有不少我们摸索出来的土法巧思……”
柯明义摆手打断他:“就是要实用!光给理论图纸没用,得让他们能动手干起来。水电站是关键,有了电,很多机械厂才能转起来。
至于更深度的,比如航空发动机设计、高级合金配方,暂时不能给,不是舍不得,是给了他们现阶段也消化不了,反而可能泄密。”
他想了想,补充道:“另外,回复延安,我们同意扩大培训规模。让他们尽快再选派一批政治可靠、有文化基础的青年干部和技术苗子过来,不超过五十人。
可以安排到我们的二级厂矿和技术学校,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速成培训,重点学习设备操作、维护和简易生产管理。”
“还有,”柯明义压低声音,“跟延安那边提一下,我们希望在他们控制的、靠近黄河的某个隐蔽地点,合作建设一个秘密物资中转站。
将来有些‘特殊’的物资和设备,从海外或重庆方向过来,可以通过那里转运,减少我们基地直接暴露的风险。”
左玉波立刻领会,这是要进一步深化双方的战略捆绑,建立更稳固的供应链。
“明白,我会拟一个详细的方案。”
合作的消息反馈到延安,引起了高度重视。一方面,柯明义提供的技术资料正是边区最急需的“及时雨”,特别是水电站建设技术,对解决兵工厂和部分民用电力意义重大。
另一方面,扩大人员培训和共建中转站的提议,更是展现了“东山”体系的诚意和长远眼光。
很快,一批经过严格筛选的延安青年,化装成商人、流民,通过各种秘密路线,向太行山进发。他们怀揣着学习的热情和保卫家园的决心,要去往那个传说中的“东山”基地,掌握改变命运的知识和技能。
而在黄河岸边一处绝密的河湾,一支精干的工程队伍也开始悄然动工,修建几个看似普通的窑洞和码头。这个代号为“河口镇”的据点,将成为连接“东山”与外部世界的又一条隐秘脐带。
德日勾结的阴影下,“东山”与延安的合作却逆势深化,这种基于现实需求和战略互信的抱团取暖,正在为中国抗战积蓄着难以估量的深层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