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六年十月的陕北,天高云淡,黄土高原上已经刮起了带着寒意的风。但在延长油田深处,却是一派火热的景象。
以往简易机械的钻井台旁,如今立起了几台钢铁怪物,这是通过秘密渠道从太行山基地运来,又由技术人员现场组装起来的机械化钻机。
钻机轰鸣着,粗壮的钻杆带着特制的钻头,以一种人力难以企及的速度,坚定地向地下深处挺进。
油田总工,一位脸上刻满风霜的中年人,穿着沾满油污的工装,正紧紧盯着压力表和出油管的阀门。他身边围着几个从“东山”来的年轻技术员,以及延安方面派来的干部,大家都屏息凝神。
“压力稳定!钻速正常!”操作员大声报告。
“见油了!见油了!”突然,守在出油口旁的工人激动地喊了起来。
只见那粗大的钢管口,先是喷出一股浑浊的气液混合物,随即,乌黑发亮、粘稠的原油便汹涌而出,哗哗地流进准备好的蓄油池里,散发出浓烈的气味。
总工一个箭步冲上去,用手捧起一点原油,凑到鼻子前闻了闻,又仔细捻了捻,脸上终于露出了难以抑制的笑容:“好油!品质比之前的好多了!”
他转身对延安来的干部大声说,声音盖过了机器的轰鸣:“报告!新打的三口深井全部出油,加上原有油井的增产,咱们延长油田,现在的日产量,稳稳超过五百三十吨了!”
“五百三十吨!”延安的干部重复了一遍这个数字,拳头紧紧握起。这意味着什么,他太清楚了。
不仅边区部队的车辆、发电机燃油有了更充足的保障,还能有更多的富余,用来交换急需的物资,或者支援其他根据地。
一个“东山”来的技术员推了推眼镜,补充道:“这还是初步产量。随着钻探深度增加和对旧油井的改造,未来还有提升空间。关键是,有了这些机械化设备,咱们打井更快、更深,出油效率也更高了。”
原油产量的暴增,立刻带动了隔壁炼化厂的满负荷运转。分馏塔日夜不停地工作,将黑色的原油变成清亮的汽油、柴油以及各种副产品。空气中弥漫的油气味道,在延安的同志们闻起来,比任何花香都更令人振奋。
消息传到太行山“东山”基地,柯明义只是点了点头,对左玉波说:“告诉延长那边,油管够是好事,但安全第一,防火防爆措施必须到位。还有,炼油产生的废料也要想办法处理,不能污染了老百姓的水源。”
他走到地图前,看着延长油田的位置,心里盘算着。有了稳定的油料供应,不仅“东山”自身的车辆、发电机有了保障,更重要的是,为下一步更大规模的机械化和摩托化作战,提供了最基础的血液。
更重要的是,飞机啊,烧油大户!
这条在黄土高原下沉睡已久的油龙,终于被现代技术初步唤醒,开始为艰难抗战注入一股强劲而持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