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了不知道多少天山沟,队伍总算到了新家,那个藏在深山老林里的废弃金矿。
这地方真叫一个隐蔽!四面都是陡峭的山崖,就一条窄路能通进来,入口处还被塌方的石头堵了大半,不仔细找根本发现不了。
矿坑里头更是别有洞天,大的吓人!以前矿工住的山洞、堆放矿石的平台,稍微收拾收拾就能住人、存东西。
“好地方!真是个好地方!”李团长叉着腰,看着眼前这易守难攻的宝地,笑得合不拢嘴。
柯明义也松了口气,总算有个安稳窝了。他立刻把李团长、张参谋、还有几个核心骨干叫到最大的一个矿洞里开会。
柯明义开门见山。
“各位,咱们现在人马多了,地盘也有了,再叫‘保安团’、‘后勤支队’不合适,太扎眼。”
“我琢磨着,咱们改个名,就叫‘东山自卫队’!听着跟其他地方的老百姓自卫团差不多,能糊弄鬼子一阵子。”
“东山自卫队?这名字好!普通,不起眼!”张参谋第一个赞成。
“行!就叫这个!”李团长也没意见。
名字定了,接下来是整编。五千多人呢,不能一窝蜂管。
柯明义在地上画着框框。
“三千主力战斗部队,编成‘自卫总队’。”
“总队下面分三个‘大队’,每个大队一千人。大队下面再分‘中队’、‘小队’。老李,总队长你来当!”
“没问题!”李团长。
“剩下的两千多人,编成‘后勤支队’和‘技术支队’。”
柯明义看向张参谋和那几个老师傅。
“老张,后勤支队你管,吃喝拉撒、物资转运都归你。技术支队,几位老师傅多费心,修枪造弹、还有兵工厂抢来的那些机器,尽快让它们转起来!”
分工明确,各管一摊,效率更高。
说完编制,柯明义又抛出个新想法:
“咱们现在炮少,重武器更缺。我有个土法子,应该可以当炮使,大家帮忙看看。”
众人一听都愣了:“当炮使?啥玩意儿?”
柯明义捡根树枝在地上比划:“简单!就是用空汽油桶或者厚铁桶当炮管,底下装发射药,上头塞一大包炸药当炮弹。点着了轰出去,动静大,杀伤范围广,特别是炸工事、炸人群,好用还便宜!”
几个老师傅围过来仔细看,眼睛越来越亮。
“妙啊!柯老板!这法子虽然土,但确实管用!特别是炸药包飞出去凌空爆炸,冲击波吓死人!”
“对!材料好找,加工也简单,咱们自己就能批量做!”
柯明义点点头:“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老师傅们,麻烦你们赶紧把图纸完善好,尺寸、药量都标清楚。然后让咱们印刷组(从学生里找的)油印出来,印他个几千上万份!”
“印那么多干嘛?”李团长问。
柯明义:“散出去!让何振军他们在北平也帮忙印。派人,或者雇老百姓,在整个东北到处撒!让所有抗日队伍都知道这法子!咱们没大炮,就用这个凑合,一样能崩得小鬼子哭爹喊娘!”
张参谋:“高!实在是高!这玩意一扩散,鬼子以后走到哪都得提心吊胆,看啥铁桶都像炮!”
最后,柯明义说到最关键的点:“咱们现在有三千能打的兄弟,但聚在一起目标太大,粮食消耗也吓人。我的意思是,化整为零!”
“以中队、甚至小队为单位,撒出去!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熟悉哪片地形就去哪片,能打据点就打据点,打不过就骚扰运输线、摸哨、埋地雷。情报共享,互相策应。需要干大事的时候,再聚到一起,干完就散!”
李团长有点犹豫:“分散开是好,就怕被鬼子逐个击破……”
柯明义补充“所以要有规矩!划定活动区域,建立秘密联络点,定时用电台汇报。咱们总队部负责统筹,哪边有难,就近的队伍要去支援。就像渔网,撒得开,也收得拢!”
这么一说,大家都明白了。分散发展,遍地开花,让鬼子防不胜防!
李团长下了决心:“好!就这么干!我马上安排各大队划分区域,尽快撒出去!”
命令一下,东山自卫队立刻高效运转起来。
技术支队的老师傅们连夜搞出了“没良心炮”的详细图纸和制作手册,印刷组的油印机哗啦啦响个不停,一摞摞散发着油墨味的“教材”被装箱。
几天后,无数份“没良心炮制作指南”就像雪片一样,通过各种渠道,撒向了东北各地的山林、村庄。
同时,经过休整和补充的三个大队,也像三股洪流,悄无声息地离开矿坑基地,融入了广阔的东北大地,各自奔向指定的区域。
柯明义“呵呵”一笑,“没良心炮”来了,蒋光头,红军有了这个,你会很刺激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