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团队的捷报刚传到东南亚总部,林宇的办公桌上就多了份特别的快递——是尼日利亚孤儿院的孩子们手绘的感谢信,蜡笔涂的太阳下,几个歪歪扭扭的小人举着太阳能灯,旁边写着“谢谢林叔叔、江阿姨”。
江诗雅正整理东南亚用户的反馈表,顺手拿起一张画:“你看这个小孩把你画成了长翅膀的天使,手里还举着光伏板,倒挺形象。”
林宇笑着摇头:“是他们教会我们怎么把设备做得更‘笨’一点。”他翻出非洲团队新拍的视频,画面里,当地工人正用改装过的清洁工具给光伏板“洗澡”——那是江诗雅提议的硅胶刮板,被他们绑在长竹竿上,成了简易又耐用的“除尘神器”。
“说起来,东南亚这边有个用户给我们寄了袋咖啡豆。”江诗雅从抽屉里拿出个麻布包,“是苏门答腊的农户,说我们的智能灌溉系统帮他节省了30%的用水,咖啡豆产量提高了,特意烘了新豆送过来。”
林宇剪开麻袋,浓郁的焦香瞬间漫了满屋。他忽然想起三年前刚进东南亚市场时,农户们围着他们的设备指指点点,说“这铁疙瘩哪有老祖宗传的浇水法靠谱”。现在,那些曾经的质疑者成了最忠实的用户,甚至会主动帮新邻居调试设备。
“明天去趟苏门答腊吧。”林宇突然说,“看看他们的咖啡园,顺便把新研发的土壤监测模块给他们试试。”
江诗雅立刻查航班:“正好赶上他们的收获节,据说会有传统的咖啡品鉴会。”她指着反馈表上的一行字,“这个农户还说,想让我们的工程师教村里的年轻人做设备维护,他们想自己成立个维修队。”
“这主意好!”林宇眼睛一亮,“我们出培训教材,让当地年轻人当技术员,既解决了售后问题,又给他们找了生计,一举两得。”
两人正说着,非洲那边又发来消息:部落首领带了二十个族人来参观设备仓库,说要批量订购给全村装。附的照片里,首领穿着传统的红色长袍,正用新上线的豪萨语语音控制智能开关,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
“你看,”江诗雅把照片设成屏保,“有时候信任就是这样,你多走一步,他就敢跟你走一路。”
林宇望着窗外渐亮的晨光,忽然觉得那些散落各地的设备,像撒在大地上的种子。有的在东南亚的雨林里发了芽,有的在非洲的沙漠里开了花,而他们要做的,就是继续浇水、施肥,让更多陌生的土壤里,长出彼此需要的模样。
“对了,”他转身从文件柜里抽出份报告,“研发部把土壤监测模块的成本压下来了,我们可以启动‘种子计划’——给欠发达地区的农户免费提供设备,等他们有了收益再分期还款。”
江诗雅接过报告,首页的标题被林宇画了个笑脸:“你这是把商业做成了公益,又把公益做成了生意。”
“本来就该这样啊。”林宇递过一杯刚冲的苏门答腊咖啡,“你帮他多收十斤咖啡豆,他自然愿意分你一两;你让他晚上能点灯看书,他就敢把孩子交给你教技术。”
咖啡的苦香混着晨光,在空气中酿出种踏实的甜。他们知道,无论是东南亚的咖啡园,还是非洲的部落,那些双向奔赴的信任,才是最珍贵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