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被紧急送往南京市内条件最好的医院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高级病房外的走廊寂静无声,王卓看着正在低声通过电话协调各项事宜的李墨,犹豫了一下,还是凑近低声问道:“李干事,刚才陵区那两位……真不是你安排的?”
李墨放下电话,脸上露出一个混合着无奈和一丝后怕的苦笑,推了推眼镜:“王卓同志,我以我的党性担保,这纯属意外。我们的预案里绝不包括用这种方式刺激老先生。谁能算到正好碰上两个历史爱好者,还聊得这么……‘切中要害’?” 他顿了顿,补充道,“相关的舆论监测和现场管控流程我们会立刻复盘优化。”
王卓看着李墨不似作伪的神情,也只能接受这巧合背后沉重的“天意”。这偶然听到的对话,其冲击力远超任何精心设计的展示。
好在经过一系列精密检查,结果显示朱元璋的身体并无器质性大碍,主要是年事已高,加上急怒攻心导致的血压急剧升高和暂时性气血紊乱。医生的诊断和建议非常明确:必须静养,绝对避免情绪再次剧烈波动。 这对一位刚刚被点燃了灭国之怒的帝王而言,无疑是个难题。
王卓独自走进病房。朱元璋正半靠在病床上,窗外是现代南京城的繁华景象,而他眼中却是一片深不见底、冰冷沉寂的寒潭。听到脚步声,他缓缓转过头,没等王卓开口问候,便用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的语气,下达了醒来后的第一道命令:
“传朕的旨意,令远在戎洲(设定中指大洋洲)的开拓船队,除必要留守人员外,主力即刻回航,限期归国。北征瓦剌的计划,也暂缓执行。”
他停顿了一下,浑浊却锐利如鹰隼的目光紧紧钉在王卓脸上,一字一顿地补充道,那声音不大,却仿佛带着金铁交鸣之声和凛冽的杀意:
“明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咱要调集全力,毕其功于一役,彻底犁庭扫穴,灭了倭国,为后世子孙根除这个包藏祸心的毒瘤!”
王卓心中凛然,知道那场发生在南京的“历史上的惨剧”后,彻底扭曲了这位皇帝既定的战略方向,任何关于国力、时机、代价的理性劝诫在此时都显得苍白无力。他只能点头应下:“是,岳父,我记下了。”
消息传回首都,谭明局长也深感事态发展超出了预期。他立刻带着由顶尖心血管、神经内科及中医调理专家组成的保健组,乘坐专机飞抵南京。
在详细了解事情原委,尤其是听到那“历史上的惨剧”竟与《皇明祖训》中的“不征之国”产生关联后,谭明在病房外也是久久无语,最终化作一声复杂的叹息。
“唉,说到底,也是我们接待工作中的疏忽,对潜在的信息冲击评估不足,未能做好有效隔离。”
他揉了揉眉心,语气沉重。随即,他神色一正,对王卓和李墨说道:“不过,既然事情已经发生,而老先生下了这样的决心……于情于理,于民族大义,这件事,我们后世子孙,论如何都得表明态度,‘帮帮场子’。”
很快,一份初步的、堪称“雪中送炭”的支持方案:
“为了支持大明的跨海远征行动,有关部门经过紧急协调,可以提供以下援助:一、各类陆军轻重型武器装备,包括适合登陆作战的火炮和登登陆船只设备,保障优先供应;二、提供一百艘即将退役但结构完好、经过海事检验的万吨级货轮,这些船只甲板宽阔,结构坚固,经过简单改装,即可用于大规模兵员、弹药补给、重型装备的跨海投送;三、额外提供十艘由退役军舰改装、装备有中小口径舰炮和重机枪的海警巡逻船,它们航速较快,具备一定的抗风浪和火力打击能力,可以作为明朝未来海军力量的初期核心,负责船团护航、警戒巡查和沿岸火力支援。”
这份支持,无疑将为大明的跨海远征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极大缩短其力量建设周期。王卓将这份方案详细转述给朱元璋。
躺在病床上的朱元璋,闭目聆听着,脸上如同古井无波,直到王卓说完,他才缓缓睁开眼,眼中闪过一丝极淡的、几乎难以察觉的满意之色,但更多的是一种“理当如此”的沉稳。
“谭局长有心了。这份情,咱记下了。”他言简意赅地说了一句。
王卓谨慎地组织着语言,询问道:“岳父,谭局长和医生们都建议,您的身体需要静养。接下来的行程是否暂停,先返回大明,从长计议征倭之事?”
“不。”朱元璋干脆地拒绝,他挣扎着想坐直身体,蒋瓛和李墨连忙上前轻轻扶住他。朱元璋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仿佛要穿透这现代的繁华,看到他心中必须亲临其境、亲眼见证的某个地方。
“咱还有两个地方,必须要去。”他的声音低沉,却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坚定。
谭明在一旁见状,知道这位帝王的意志无法轻易扭转,便立即安排道:“既然如此,请陛下务必以身体为重。保健组的几位专家会全程随行,随时监测您的健康状况,并负责日常的调理。接下来的行程,我们会尽可能安排得平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