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赛前一天的训练馆,灯光亮得有些刺眼。屈正阳握着球拍站在球台边,眼前的虚拟场景正随着系统指令不断切换——这是他开启的第十次“许昕专项模拟演练”,也是最后一次。虚拟影像里的许昕穿着红色运动服,正手快拨如闪电般袭来,球拍上的胶皮反光都与现实中的许昕一模一样。
【模拟演练10\/10,当前胜率:51%(前9次平均胜率48%),核心优化方向:1. 八卦步法应对大范围调动时,增加“顺转-逆转”衔接频率,减少跨步幅度,体力消耗再降10%;2. 太极松沉卸力针对“神仙球”刁钻角度,新增“侧倾卸力”技巧,防御效率提升至65%;3. 正手高频进攻融入形意“崩拳-劈拳”组合,进攻变化+15%,打乱对手节奏。】系统的提示音在脑海里清晰响起。
模拟中“神仙球”的不可预测性与现实应对的差距。刚进行到第三局,虚拟许昕突然打出一记“擦网球后反手拧拉”——这是许昕在现实比赛中极少用的组合,屈正阳下意识用太极松沉劲卸力,却因为角度太刁钻,球擦着球拍边缘飞了出去。“10-8!”虚拟记分牌跳动,他又一次在关键分上丢分。
“怎么回事?又愣神了?”王教练的声音从现实中传来,他正站在训练馆门口,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刚看你接得好好的,怎么突然漏了一个?”
屈正阳赶紧关闭虚拟场景,擦了擦额头的汗:“没事教练,就是刚才想了下战术。”他不敢说系统模拟的事——这是他最大的秘密,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检测到现实干扰,建议开启“双场景融合模式”,消耗30点经验值(当前890\/1000),将虚拟场景与现实训练馆重叠,既不影响现实交流,又能继续模拟。】
他在心里快速确认“开启”,虚拟场景瞬间与现实重叠:王教练的身影在虚拟许昕旁边走过,丝毫没有察觉异常。屈正阳深吸一口气,重新投入演练——这一次,他特意记住刚才“擦网球后拧拉”的节奏,当虚拟许昕再次打出这一球时,他用八卦步“侧闪”避开,同时手腕轻轻一拧,用形意钻拳的螺旋劲把球打回虚拟许昕的反手死角,“9-10!”
体力模拟数据与现实身体极限的偏差。模拟演练到第五局(假设打满五局的极端情况),屈正阳的呼吸开始急促,腰腹肌肉传来明显的酸胀感——系统提示“当前体力剩余30%,可支撑至局末”,但现实中,他感觉体力已经快到极限,每一次移动都像在拖着铅块。
“停下!”王教练走过来,递过一瓶电解质水,“你这都练了快三小时了,再练下去明天决赛就没体力了。”
屈正阳接过水,猛灌了几口,冰凉的液体顺着喉咙流下,稍微缓解了疲惫。【检测到现实体力低于模拟数据15%,建议立即停止模拟,开启“太极气息恢复训练”,消耗20点经验值,15分钟内恢复体力至60%,且不影响次日状态。】
他点点头,听从王教练的安排,坐在场边的椅子上,看似在休息,实则在心里开启了恢复训练。虚拟场景里,太极的“云手”动作缓缓展开:他跟着影像调整呼吸,气息从丹田出发,顺着经络流到酸胀的腰腹,再从四肢回到丹田,每一次循环都能感觉到肌肉的紧绷在慢慢放松。15分钟后,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腰腹的酸胀感果然减轻了很多,经验值也降到了840\/1000。
系统战术建议与教练实战经验的取舍。晚上,王教练把他叫到办公室,拿出一份新的战术表:“我又看了许昕最近的比赛,他在面对快节奏进攻时,会刻意放慢回球速度,你明天别一味快攻,要快慢结合,比如打两板快攻后,突然放一个短球,打乱他的节奏。”
屈正阳接过战术表,心里泛起纠结——系统在第九次模拟时,建议“保持高频进攻节奏,避免给许昕调整时间”,而王教练的建议是“快慢结合”,两者看似矛盾。他赶紧开启系统的“战术兼容性分析”:【检测到教练战术与系统建议兼容性70%,“快慢结合”可弥补高频进攻的体力消耗,同时增加许昕的判断难度,建议融合:前两板用高频进攻(形意崩拳组合),第三板根据许昕回球节奏,决定放短或继续进攻。】
“我觉得可以试试。”屈正阳抬起头,对王教练说,“明天我先打高频进攻,看看他的反应,再慢慢加短球。”
王教练点点头:“好,就按你说的来。记住,不管领先还是落后,都别慌,你的“太极刺客,三盘合一”体系已经很成熟了,相信自己。”
回到宿舍,屈正阳躺在床上,打开系统面板,看着十次模拟演练的数据分析:胜率从48%提升到51%,“太极刺客,三盘合一”体系完成率从81%涨到85%,反手快拨熟练度稳定在60%。他知道,这51%的胜率意味着每一分都要拼,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为了冠军,为了国家队的资格,为了家人的期待,他必须赢。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落在他放在床头柜上的球拍上。屈正阳握紧了拳头,在心里对自己说:明天,就让所有人看看,国术与乒乓球的融合,到底有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