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崩乐坏 - 春秋的霸业与纷争 (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476年)
十九载流亡路,砺得君王心(公元前656年 - 公元前636年)
核心事件:骊姬之乱;重耳流亡十九年;遍历狄、卫、齐、曹、宋、郑、楚、秦;受楚成王礼遇,许下“退避三舍”诺言。
公元前656年,晋献公的宠妃骊姬设下毒计,逼死太子申生,又派人追杀公子重耳和夷吾。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重耳翻墙仓皇出逃,连行李都没带全,开始了漫长而凶险的流亡生涯。这一年,他43岁。回望火光冲天的晋都绛城(今山西翼城),重耳紧握双拳,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父亲!骊姬!此仇不报,我重耳誓不为人!”但现实是,他首先要活下去。
十九年!从狄国(母亲故国)寄人篱下,雄心在安逸中险些消磨;到卫国遭拒门外,连农夫都敢拿土块戏弄他;在齐国被齐桓公厚待并娶妻齐姜,沉溺温柔乡几乎忘记归志,是妻子齐姜和贤臣赵衰、狐偃灌醉酒强行将他拉走;在曹国受曹共公偷窥其洗澡的奇耻大辱(“窥浴”);在宋国得到刚战败于泓水的宋襄公礼遇却无力相助;在郑国被郑文公视为“败家子”拒之门外……一路坎坷,受尽白眼。
转折发生在楚国。公元前637年,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刚在盂地扣押宋襄公不久的楚成王熊恽,以非常隆重的诸侯之礼接待了这个落魄的晋国公子。酒宴之上,楚成王半开玩笑地问:“公子若他日返晋为君,何以报寡人今日之厚待?”
重耳沉吟片刻,不卑不亢地回答:“子女玉帛,君所余也;羽毛齿革,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我能拿什么报答您呢?”
楚成王不肯罢休,逼问:“话虽如此,总得有所表示吧?”(《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虽然,何以报我?”)
重耳直视楚王,眼神清澈而坚定:“若托君之福,得返晋国。他日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三舍即九十里)。若仍不得见谅,则左执鞭弭(马鞭和弓),右属櫜鞬(箭袋),与君周旋!”(若两国不得已在中原交战,我将为您退兵九十里以示报答。如果这样您还不肯罢休,那我就左手执鞭持弓,右手挎箭袋,奋力与您较量一番!)
满殿皆惊!楚将成得臣(子玉)怒道:“大王!重耳无礼,请杀之!”楚成王却哈哈大笑,眼中闪过一丝欣赏:“此子志不可量!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他不仅没杀重耳,反而厚赠资财,派人护送其前往秦国。在秦穆公(重耳姐夫)的强力支持下,公元前636年春,62岁的重耳终于踏上了阔别十九年的故土,在秦国大军护送下重返晋国即位,是为晋文公。
苦难是最好的老师。十九年的颠沛流离,磨掉了重耳的公子娇气,锤炼了他的坚韧与智慧,让他洞悉了人情冷暖,明白了国家强弱的根本。真正的王者归来,往往源于深谷的跋涉而非坦途的奔跑。
退避三舍,请君入瓮(公元前635年 - 公元前632年夏)
核心事件:晋文公治国图强;平定王子带之乱,勤王周室,赢得政治声望;楚围宋,晋救宋;楚军北上,晋军“退避三舍”;城濮之战爆发。
晋文公即位后,展现出了与宋襄公截然不同的务实与高效。他深知,没有实力,一切抱负都是空谈。
励精图治: 重用狐偃、赵衰、先轸、魏犨等流亡伙伴,推行“明贤良”、“赏功劳”、“通商宽农”等政策,晋国国力迅速恢复。
勤王定霸: 公元前635年,周襄王之弟王子带勾结狄人作乱,襄王逃难到郑国。晋文公敏锐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亲率大军迅速平定叛乱,护送襄王回洛邑。周襄王感激涕零,赐予晋国阳樊、温、原、攒茅等大片黄河以北的战略要地!这不仅极大扩张了晋国领土,更让晋文公获得了“尊王”的政治光环和无与伦比的政治声望,取代宋襄公,成为诸侯心中的新一代“老大”候选人。
然而,南方的巨兽楚国岂容他人酣睡?楚国大将成得臣(子玉),这位在泓水之战中击败宋襄公的悍将,因其刚猛暴躁的性格被称为“刚而无礼”。他无法容忍晋国崛起,于公元前633年率楚及其盟国(陈、蔡、郑、许)大军包围了亲晋的宋国都城商丘(报当年宋襄公厚待重耳之“仇”?抑或打击晋国势力?)。
宋国紧急向晋国求救。晋国朝堂爆发激烈争论:“救宋必与楚战,楚强,胜算几何?”,“不救则失信于诸侯,何以称霸?”
关键人物先轸(时任中军帅,天才军事家)力排众议:“主公!救宋是‘报施救患,取威定霸’的天赐良机!但要避其锋芒,不可硬拼。楚新得曹、卫(楚盟友),我军可先攻曹、卫,楚必救,则宋围自解,我可占据战场主动!”(围魏救赵的原始版)
晋文公采纳其策,于公元前632年初,挥师东进,攻破曹国(报了当年“窥浴”之仇),迫降卫国(卫君出逃),切断了楚军与后方盟友的联系。
子玉果然暴怒,留下部分兵力继续围宋,亲率楚军主力以及陈、蔡联军,杀气腾腾地北上寻找晋军决战!晋楚两大强国,终于在中原腹地(今河南陈留、濮阳一带) 迎头相撞,一场决定未来百年华夏格局的终极碰撞即将爆发!
面对来势汹汹的楚军,晋文公做出了一个令所有将士震惊的决定——撤退!
“退?君上,我军新破曹卫,士气正盛,何故未战先退?”大将魏犨(魏武子)第一个跳出来,满脸不解和不甘。其他将领也议论纷纷。只有先轸和狐偃眼中闪烁着明了的光芒。
晋文公站在地图前,声音沉稳而有力:“诸君莫急。昔日在楚,寡人曾对楚王有诺:‘他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今楚军来,寡人岂能失信于天下?”他看着众人困惑的表情,微微一笑,眼神深邃:“退避三舍,一为践行诺言,彰显晋国信义;二为……”他手指重重地点在撤退终点——“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
“楚将子玉,刚愎自用,骄悍轻敌。我军一退再退,他必以为我军怯战,定然穷追不舍!待其深入,远离本土,士卒疲惫,后方断绝(曹卫已被我控制),而我军以逸待劳,占据有利地形……此乃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妙计!此‘退避’,非真退,实乃‘请君入瓮’!”
晋军严格执行撤退命令,从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 开始,一口气后撤九十里,到达预定的决战地点——城濮。楚军上下果然一片骄狂!子玉得意洋洋:“重耳老儿,不过如此!流亡鼠辈,焉敢与天兵争锋?追!全歼晋军,就在今日!”楚军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急吼吼地追到城濮,在晋军对面扎营列阵。楚军左师由子西率领(精锐主力),右师为陈、蔡杂牌军(由子上率领),中军是子玉亲率的主力。晋军则以先轸为中军元帅,郤溱为副;狐毛、狐偃(狐毛诈败诱敌)率上军;栾枝、胥臣(胥臣负责奇兵)率下军。一场决定华夏命运的决战,在晨曦微露中拉开了序幕!
信守承诺是立身之本,但智慧的践行方式却能化被动为主动。“退避三舍”是诺言,更是阳谋。它揭示了真正的策略:以退为进,蓄势待发,在守诺的表象下,隐藏着致命一击的决心与布局。
虎啸城濮,霸业奠基(公元前632年夏四月)
核心事件:城濮之战爆发;晋军用计:上军伪败诱敌;下军虎皮蒙马冲击楚右翼;侧击楚左师;楚军大败;践土会盟,晋文公称霸。
公元前632年夏四月戊辰日(据《左传》),城濮战场,战云密布。楚军依山列阵,旌旗蔽日。子玉意气风发:“今日必饮马黄河!”
晋军方面,先轸冷静部署:
诱敌: 晋上军主将狐毛竖起两面大旗(代表上军主将、副将所在),并在阵后拖着大量树枝(以制造烟尘),佯装兵力雄厚,但实际是诱饵。
奇兵: 晋下军副将胥臣领受了一个极其大胆的任务:将精选的战马披上斑斓的虎皮!准备冲击楚军最薄弱的环节——由陈、蔡组成的右翼(子上统率)。士兵们看着这些“猛虎”,既紧张又兴奋。
预备队: 中军和真正的上军精锐(狐偃指挥)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给楚军致命一击。
战斗开始!
楚左师(子西)率先向晋上军(狐毛)发起进攻。狐毛按照计划,稍作抵抗便“不敌败走”,旗帜也向后移动,阵后烟尘滚滚,伪装成全军溃退的假象。
“晋军败了!追!”子西大喜过望,指挥精锐左师脱离主阵,奋力追击“溃逃”的晋上军。
就在楚左师被引开,楚军阵型出现巨大缺口的关键时刻!
晋军阵地爆发出惊天动地的战鼓声!下军副将胥臣一声令下,早已准备多时的“虎皮骑兵”如同离弦之箭,猛扑楚军中军结合部薄弱的右翼——陈、蔡军队!
“猛虎!天降猛虎!”陈、蔡士兵猛然看到一群张着血盆大口的“猛虎”咆哮着冲来,顿时魂飞魄散!战马也惊恐嘶鸣,不受控制。阵型瞬间崩溃!士兵们丢盔弃甲,四散奔逃。楚将子上拼命约束,但兵败如山倒,右翼顷刻瓦解!(“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
与此同时,晋中军主力在先轸、郤溱率领下,如同铁流般直插因左师追击而暴露的楚中军侧翼!而假装败退的晋上军在狐偃指挥下猛然回身,与中军形成夹击之势!楚军中路顿时陷入苦战。
已经追击深入的楚左师(子西)发现中军危急,急忙回援,但为时已晚!整个楚军阵线被拦腰斩断,首尾不能相顾。晋军三面合围,士气如虹!
“顶住!给我顶住!”子玉在中军帅旗下声嘶力竭,但败局已定。楚军精锐的左师和中军虽奋力抵抗,无奈右翼崩溃,侧翼被击,军心动摇,在晋军凶猛的攻势下伤亡惨重,阵型彻底崩坏。
“撤!快撤!”眼见大势已去,子玉在亲兵拼死保护下,带着少许残兵败将狼狈南逃。曾经不可一世的楚军主力,在城濮原野上留下了遍地的尸体、旗帜和辎重。晋军取得了空前辉煌的胜利!消息传开,天下震动!
五月丁未日,胜利的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 大会诸侯。周襄王感念其勤王之功、城濮破楚之威,打破常规,亲自从洛邑赶来赴会!这在春秋历史上是破天荒的!襄王在盛大的典礼上,正式策命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即霸主),赐予象征征伐大权的彤弓、彤矢,卢弓、卢矢(红黑弓箭)以及祭祀用的鬯酒(香酒)。“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一时间,晋文公君臣风光无两,诸侯俯首称贺。“尊王攘夷”的霸业旗帜,被晋文公以更强大的实力、更务实的谋略、更辉煌的战功,重新高高举起!晋国正式取代齐国,成为华夏诸侯抵抗楚蛮、维护秩序的新一代霸主!
胜利永远偏爱有准备、有策略的大脑。城濮之战的辉煌,源于十九年的积累、精准的形势判断、巧妙的战术设计(虎皮马、诱敌)和坚定的执行力。它证明:在实力与智慧的完美结合面前,表面的强弱并非不可逆转。
尾声:晋楚争霸的烽烟永续
城濮的硝烟尚未散尽,失败的楚国并未伤筋动骨。楚成王虽怒责子玉(后子玉自杀),但北进中原的雄心未灭。而晋文公的霸业,也随着他几年后的去世(公元前628年)进入新的阶段。他的儿子晋襄公及其后继者,将与楚国及其新兴的令尹成得臣之子成大心、以及后来更杰出的令尹子玉(孙叔敖)、楚庄王等展开长达百年的拉锯争霸(邲之战、鄢陵之战等)。一个更加波澜壮阔、谋略迭出的晋楚百年争霸时代,才刚刚拉开序幕……而城濮的智慧之光,将永远闪烁在历史的长河中。
下卷预告:问鼎中原 - 楚庄王的蛰伏与爆发! 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国雄主,如何卧薪尝胆,冲破晋国封锁,饮马黄河,将楚国霸业推向顶峰!南蛮与华夏的碰撞,将溅起更璀璨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