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往“寂静墓场”的裂隙如同一道诱人却致命的罅隙,在“心火”文明面前短暂显现后又归于沉寂。这惊鸿一瞥,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昭示着难以估量的风险。林洛深知,贸然闯入无异于自杀。他下令采取三线并进的策略,务求在下次行动前,做好万全准备。
第一线:深度解密——“囚笼”计划的突破。
李静雅团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投降敌舰上那个神秘空间褶皱的研究。汐澜的发现指明了方向,他们不再试图强行破解,而是转向精微的“共鸣探测”。利用“心光之种”对秩序力量的天然亲和,他们尝试用极其温和的、特定频率的“心光”波动去“滋养”那片褶皱,观察其反应。
起初依旧如石沉大海。但在持续了数日之后,转机出现。当汐澜再次将灵能探入,尝试“倾听”时,她捕捉到了比之前更清晰、更复杂的“低语”!这一次,不仅仅是坐标和拓扑,还包含了大量关于空间结构稳定、维度锚定以及信息在混沌中的编码方式的碎片化知识!
“它……它像是一个被压缩的‘导航与生存指南’!”艾莉西亚分析着转译出的数据,震惊不已,“虽然残缺,但里面包含的技术原理,完全是为了在极度混乱、否定存在的环境中维持秩序和定位而设计的!这绝不是‘收割者’那种纯粹毁灭的风格!”
这个发现印证了之前的猜测——这个空间褶皱,极可能是“收割者”从某个被它们毁灭的、精通空间秩序的文明那里掠夺或复制来的技术!它们自己无法完全理解或制造,只能将其作为工具使用。
“尝试根据这些数据,推导稳定通道和内部防护的方法!”林洛下令。这些来自“受害者”的遗产,或许将成为他们对抗“加害者”的关键。
第二线:壁垒升级——“心光”的适应性进化。
秦雪带回的关于裂隙内部环境的数据,为“心光”力量的运用提出了全新挑战。苏婉清带领的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研究那种“数据丢失”和“逻辑僵化”效应对生命体的具体影响。而艾莉西亚的物理团队则与林洛、汐澜紧密合作,尝试调整“心光壁垒”的构成。
他们不再追求绝对的硬性防御,而是转向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模式。林洛引导“心光之种”,模拟裂隙内部探测到的规则扰动,汐澜则用灵能感知这种模拟环境下“心光”力量的衰减和变化。经过无数次失败和调整,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动态调整“心光”频率和结构的方法,使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随波逐流”,抵消部分“寂静”环境的同化效应,而非硬碰硬地消耗。
新型的“自适应心光屏障”被开发出来,虽然其绝对防御强度有所下降,但在对抗规则侵蚀方面有了质的提升。
第三线:通道窥探——“暗影探针号”的持续守望。
“暗影探针号”并未返航,而是奉命长期潜伏在“墓碑”附近,持续监测其引力共振模式和裂隙开启的规律。他们发现,裂隙的开启并非完全随机,而是与“墓碑”内部某种未知的、长周期的能量脉动有关。通过大量数据积累,他们甚至能够初步预测下一次较大规模裂隙开启的大致时间窗口。
同时,他们向裂隙内部发射了更多特制的、加装了新型自适应屏障的微型探测器。虽然大部分探测器在进入后很快失联,但仍有极少数传回了数秒宝贵的影像和数据。
影像显示,裂隙内部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没有上下左右之分,没有稳定的时空概念。灰白色的“背景”中,偶尔会闪过一些扭曲的、仿佛是其他星域或文明的残影,它们像被定格在消亡的瞬间,又像在无尽的循环中重复着毁灭。那里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充满了被“寂静”凝固的、破碎的“存在”痕迹。
最令人不安的是,在一个探测器失联前的最后一帧画面中,似乎捕捉到了一个巨大的、模糊的阴影轮廓,在遥远的“背景”中缓缓移动,其规模远超想象……
三线工作都在稳步推进,收获与危机感同步增长。他们破解了部分敌人的工具,升级了自己的防御,窥探到了门后的景象。但门后那个移动的阴影,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提醒着他们终极危险的存在。
“根据预测,下一次较大的裂隙开启窗口,将在17个标准日后出现。”秦雪汇总了所有信息,向林洛报告。
林洛凝视着星图上那个标记着“寂静墓场”的黑暗区域,以及“墓碑”旁那个不断倒计时的数字。
“所有准备工作必须在窗口期前完成。”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下一次,我们不再只是窥探。”
“我们要派出一支先锋小队,进入‘寂静墓场’,建立前哨,实地验证我们的技术,并……尝试找到那个移动阴影的真相。”
深入虎穴的时刻,即将到来。
(第二百零六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