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着,突然从旁边玉米地里窜出两个陌生男人,直勾勾盯着洞口,手里还拎着撬棍。“你们是干啥的?”李阳赶紧挡在洞口前。那俩人没说话,对视一眼就往洞口冲,苏明和专家赶紧拦住,撕扯间,其中一个人掏出把匕首,寒光一闪,直朝苏明刺来!
“小心!”李阳眼疾手快,一把推开苏明,自己胳膊却被划了道口子,鲜血瞬间渗出来。就在这时候,警笛声传来——原来赵晓宇怕有意外,提前报了警。那俩人见状,撒腿就往玉米地跑,民警赶紧追上去,没跑多远就把人按在地上。
经审问才知道,这俩人是附近的惯偷,早就听说老磨坊有年头,想过来找值钱的东西,没想到正好撞见窖藏。“幸好你们来得及时,不然里面的东西就被他们毁了!”专家擦了擦汗,对苏明说。
接下来几天,文物局调来专业设备,小心翼翼清理洞口。苏明和李阳也没闲着,帮着搬工具、记笔记,马大爷还每天来送水送饭,叮嘱大家注意安全。第五天,洞口终于清理干净,专家们戴着安全帽,拿着手电筒进去,没过多久就出来了,手里捧着个铜制的盒子。
“这里面装的是民国时期的地契和账本,还有几件银饰,”专家打开盒子,里面的东西虽然有些发霉,但字迹还能看清,“这些东西对研究咱们县民国时期的历史特别重要,太珍贵了!”
可就在大家高兴的时候,突然听见洞里传来“咔嚓”一声,紧接着是专家的惊呼:“不好!洞顶要塌了!”苏明赶紧冲过去,看见一个年轻专家被困在里面,洞顶的土还在往下掉。“快拿绳子!”苏明大喊,李阳赶紧找来麻绳,苏明把绳子系在自己腰上,让大家拽着,慢慢往洞里爬。
洞里空间狭小,土块不断往下掉,苏明好不容易爬到年轻专家身边,把绳子系在他身上:“你先出去!”可那专家却摇头:“里面还有个木盒,里面的东西可能更重要!”苏明没办法,只好和他一起找,终于在角落里找到木盒,刚把木盒抱在怀里,洞顶就往下塌了一块,砸在苏明的背上,疼得他直咧嘴。
“快出去!”苏明推着年轻专家往外爬,自己抱着木盒跟在后面,刚爬出来没几秒,洞里就传来“轰隆”一声,整个洞顶都塌了。大家赶紧围上来,看苏明后背的伤,都劝他去医院,可苏明却先打开木盒,里面是一套完整的民国时期的邮票,还有几封家书。
“太好了!这些家书能还原当时的生活场景,比文物还珍贵!”专家激动地说。苏明忍着疼,笑着说:“只要东西没事,我这点伤不算啥。”
后来,这些从窖藏里发现的东西,一部分放在县博物馆展览,一部分放在基地的展示区,还特意标注了“老磨坊窖藏出土”。
街坊们来参观,都围着苏明问当时的情况,苏明就给他们讲怎么发现洞口、怎么抓小偷、怎么救专家,听得大家惊心动魄,都说:“苏先生,你可太勇敢了!”
赵晓宇把这事告诉了故宫的专家,故宫还特意给苏明发了“文物保护先进个人”的证书。
苏明把证书和之前的放在一起,看着满墙的荣誉,又看了看展柜里的老物件,心里满是感慨:保护老物件从来都不是容易事,有危险,有辛苦,但只要能让这些宝贝留下来,让它们的故事传下去,就值了。
那天晚上,基地里的灯亮到很晚,苏明和李阳坐在展示区,看着从老磨坊里发现的铜盒和木盒,小声聊着天。
“苏叔,以后咱们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老物件,”李阳说,“就是不知道还会遇到啥危险。”苏明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要咱们心齐,再大的危险也能扛过去,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咱们得护好!”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在展柜里的老物件上,泛着柔和的光。
老磨坊挖出窖藏的事儿,没几天就传遍了十里八乡,连县城的人都开车来基地看那些民国地契和邮票。苏明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一会儿给游客讲挖窖藏的惊险过程,一会儿帮李阳整理新展品的标签,嗓子都快喊哑了。
这天中午,苏明正靠在椅子上喝水,马大爷拎着个保温桶来了:“苏先生,快尝尝我孙子给你熬的排骨汤,补补身子,你后背的伤还没好利索呢。”苏明赶紧接过保温桶,打开一看,排骨汤里还飘着几块玉米,香气直往鼻子里钻:“大爷,您太客气了,天天让您惦记着。”马大爷摆摆手:“你为了护那些老物件,连命都快搭上了,喝点汤算啥!”
正喝着汤,之前被救的年轻专家突然来了,手里拿着个相框,里面是张苏明抱着木盒从洞口爬出来的照片。“苏叔,这是当时拍的,洗出来给您留个纪念,”专家挠挠头,“上次多亏了您,不然我可能就出不来了,还得谢谢您救了那些家书。”苏明接过照片,看着上面满身是土的自己,忍不住笑了:“都是应该的,你没事,东西也没事,比啥都强。”
六月初,天气越来越热,基地的空调天天开着,可还是挡不住来参观的人。有天下午,一群大学生背着相机来基地,说是学历史的,想拍个关于民间文物的纪录片,特意来采访苏明。苏明有点不好意思,说:“我也没做啥大事,就是护着些老物件。”可大学生们却很认真:“苏叔,您做的这些事特别有意义,能让更多人知道民间文物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一周,大学生们跟着苏明拍了不少素材——给老物件除尘、跟街坊聊老物件的故事、教孩子们认瓷片,连马大爷讲护爵的事儿都拍进去了。
临走前,大学生们跟苏明说:“纪录片剪好后,我们会先给您看,还会送到电影节去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