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后,镇上的傍晚总爱下点小雨,苏明就把“老物件交流角”挪到超市屋檐下,摆上几张小板凳,街坊们揣着旧物件来,聊着天,等着雨停。
有次,卖菜的刘婶拿来个旧竹篮,篮底编着“平安”俩字,她说:“这是我娘当年给我陪嫁的,装过鸡蛋,装过布料,现在买菜还能用,就是竹条松了,你们能帮我修修不?”
李阳找来细竹条,学着苏明之前教的法子,一点点把松了的地方编紧,还在篮柄缠了圈红绳防滑。
刘婶拿着修好的竹篮,笑得合不拢嘴:“跟新的一样!以后我天天用它买菜,让街坊们都看看你们的手艺!”
七月中旬,县文物局突然打来电话,说邻县发现个民国时期的粮仓遗址,里面有不少旧粮票、老账本,想请苏明和李阳去帮忙整理。苏明一口答应,第二天一早就带着李阳赶过去。
粮仓遗址里满是灰尘,工作人员已经清理出几箱物件,粮票上印着“地方粮票”“军用粮票”,账本上记着“民国三十八年五月,收小麦五十石”。
苏明戴着口罩,小心翼翼地把粮票分类,跟李阳说:“你看这粮票的图案,不同年份的不一样,民国后期的粮票图案更简单,得仔细分,别弄混了。”
李阳拿着笔记本,一边记一边问:“苏叔,这些粮票以后会放在哪儿啊?能让咱们镇的人看看不?”旁边的文物局工作人员笑着说:“整理好后会在县博物馆办个临时展览,到时候请你们来当讲解员。”
忙了三天,粮票和账本终于整理完,苏明和李阳才回镇。刚到超市门口,就看见马大爷领着孙子在等:“苏先生,你们可回来了!我孙子放暑假,想跟你们学修老物件,你看行不?”
小马赶紧说:“苏爷爷,我会擦桌子、递工具,啥活都能干!”
苏明笑着点头:“行啊,以后你就来工作室帮忙,跟着李阳哥学,慢慢就能认老物件了。”
小马高兴得跳起来,第二天一早就拿着抹布来工作室,把工具台擦得干干净净。
八月初,赵晓宇又传来好消息——“民间文物故事展”定在九月开幕,还特意给苏明和李阳留了邀请函。
苏明拿着邀请函,心里又期待又犯怵:“我长这么大还没去过帝都,到时候别给晓宇添麻烦。”李阳笑着说:“苏叔,咱们是去看展,也是去学习,晓宇肯定高兴。”
离开展还有半个月,苏明就开始准备行李,王彩儿给他收拾了换洗衣物,还塞了包镇上的花生:“给晓宇带点,让他尝尝家里的味道。”
李阳也准备了本笔记本,说要把故宫的文物都记下来,回来跟街坊们讲。
九月初,苏明和李阳坐火车去了帝都。赵晓宇早就在车站等着,接过他们的行李,笑着说:“苏叔,李阳,咱们先去吃帝都烤鸭,明天再去看展!”
第二天一早,三人去了故宫,“民间文物故事展”设在东六宫,展台上摆着马大爷的青铜爵照片、张叔的铁皮饼干盒照片,还有苏明他们整理的民国粮票照片,每张照片旁边都配着故事卡片,写着“马大爷的青铜爵:历经惊险,终得守护”“张叔的铁皮饼干盒:藏着童年的桃酥香”。
有游客站在展台前,指着青铜爵的照片问:“这爵真的差点被抢啊?守护它的人太厉害了!”
赵晓宇笑着说:“是我苏叔和街坊们一起护着的,他们都是民间文物保护的英雄。”
苏明站在旁边,听着这话,心里暖暖的——他从来没想过当英雄,只是想守住老物件,守住故事而已。
看展的时候,李阳拿着笔记本,不停地记,遇到不懂的就问赵晓宇,赵晓宇也耐心解答,还给他指故宫里的文物修复工作室:“以后你要是想来学习,我帮你申请。”
在帝都待了三天,苏明和李阳就回镇了。街坊们早就等着,围着他们问帝都的事儿,问故宫的文物。
苏明拿着照片,跟街坊们讲展台上的故事,李阳则拿出笔记本,给大家看他记的文物知识,整个超市热闹得跟过节似的。
秋天来临的时候,工作室来了个新“学员”——小马,他已经能认出简单的老物件了,还能帮着给老物件除尘。
苏明看着小马认真的样子,又看了看身边的李阳,心里琢磨着:以后会有更多年轻人来守护老物件,这些故事,这些温情,会一直传下去,一年又一年,不会停。
傍晚的阳光洒在工作室的窗户上,照在那些老物件上,泛着柔和的光。
苏明坐在工具台前,手里拿着赵晓宇送的放大镜,看着一片清代的瓷片,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他知道,只要他还在,只要大家还在,这些老物件就永远不会被忘记,它们的故事,会在时光里,一直闪光。
从帝都回来没几天,镇上就刮起了凉风,早晚得穿薄外套了。苏明把超市门口的遮阳棚换成了挡雨的,又在“老物件交流角”摆了个煤炉,晚上烧点热水,街坊来聊天能喝口热的。
这天早上刚开门,小马就背着书包跑来了,手里攥着张纸:“苏爷爷!您看我画的青铜爵!老师还夸我画得像呢!”
苏明接过来一看,纸上的爵画得有模有样,连爵身上的花纹都描出来了。
“画得真好!”苏明把画贴在超市的墙上,“以后你每周都画一张,咱们这儿就成老物件画展了。”小马听了,跑得更勤快了,每天放学都来工作室帮忙,顺便拿新画的老物件图给苏明看。
十月中旬,县博物馆的临时粮票展要开了,工作人员特意来请苏明和李阳去当讲解员。
苏明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把之前整理粮票时记的笔记翻出来,琢磨着怎么跟游客讲才听得明白。
李阳也没闲着,把粮票的年代、用途都背得滚瓜烂熟,还对着镜子练讲解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