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时候,赵晓宇带着周磊一起回来了,这次他们还带了个任务——帮县文物局做民间文物普查,特意邀请苏明和李阳一起参加。
四个人分成两组,每天顶着大太阳跑村子,苏明和赵晓宇一组,李阳和周磊一组,晚上就在文化馆汇总资料。
有天在一个偏远的村子,他们发现了个清代的雕花衣柜,衣柜门上面刻着“松鹤延年”,虽然有些地方掉漆了,但图案依旧清晰。
房主是个老奶奶,说这是她婆婆的嫁妆,想捐给文化馆:“我年纪大了,留着也没用,捐给你们,让更多人看看,挺好。”
普查结束后,县文物局给苏明和李阳发了“文物保护先进个人”证书,还在当地报纸上登了他们的照片。
街坊们看到报纸,都来超市恭喜,苏明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都是应该的,能为保护老物件出点力,我挺高兴的。”
秋天的时候,文化馆办了“文物保护知识讲座”,苏明和李阳轮流上台讲课,苏明讲鉴宝时遇到的故事,李阳讲文物保护的小技巧,台下坐满了人,有老人,有孩子,还有不少外地来的游客。
有个游客听完课,特意来找苏明:“苏老师,我家里有个旧瓷瓶,想请您帮忙看看,不知道您有没有时间?”苏明笑着说:“有空,明天你带过来,咱们一起看看。”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超市的生意依旧红火,文化馆的展览一场接一场,苏明每天忙着鉴宝、整理资料,却一点不觉得累。
他知道,自己这辈子可能成不了什么大专家,但能帮街坊守住念想,能让老物件的故事被听见,能让传统文化慢慢传下去,就已经很满足了。
冬天来临的时候,苏明把赵晓宇送的羽绒服找出来穿上,又戴上念安买的围巾,去文化馆上班。
路上遇到李阳,手里拿着刚打印好的“老物件征集启事”:“苏叔,咱们明年的展览,要征集更多有故事的物件,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苏明点点头,接过一张启事,阳光照在纸上,暖得人心头发烫。
他抬头看了看天,蓝得透亮,心里想着,明年,后年,以后的每一年,他都会在这里,守着这些老物件,守着这些故事,守着这份踏实的幸福,一直走下去。
“老物件征集启事”贴出去没几天,文化馆的门槛就快被踏破了。
有个开小卖部的张叔,抱着个铁皮饼干盒来,盒身上印着“为人民服务”的红字,边角都磨出了锈。
“这是我爸当年在供销社上班时发的,”张叔摸着盒子笑,“那时候过年才能装几块桃酥,我跟我弟抢着吃,现在看着这盒子,还能想起桃酥的香味。”
苏明接过盒子,轻轻打开,里面还留着点旧油纸的痕迹,他拿出笔记本,一笔一画记下张叔的话:“1978年供销社铁皮盒,装过过年桃酥,见证兄弟童年。”
李阳则忙着给物件拍照、编号,有时候遇到老人讲得动情,他还会偷偷录段音。有次一位老奶奶讲她的陪嫁木箱,说当年嫁给爷爷时,箱子里装着两床新棉被,还有她娘绣的枕套,说着说着就抹起了眼泪。
李阳赶紧递上纸巾,等老奶奶平复了情绪,才轻声说:“奶奶,您放心,我们会把您的故事好好保存,让更多人知道。”
开春后,赵晓宇带着故宫实习的成果回来了——他修复的那只明代瓷碗,被博物馆借去办“文物修复成果展”,还特意邀请苏明和李阳去参观。
站在展柜前,看着瓷碗上几乎看不见的修复痕迹,苏明心里满是骄傲:“晓宇,你这手艺,真是越来越好了。”
赵晓宇挠挠头:“都是老师教得好,还有您以前跟我说的,鉴宝要细心,修复更要耐心。”
从博物馆回来,苏明收到个意外的快递,是邻市老馆长寄来的,里面是本《宋代瓷器图录》,扉页上写着:“苏先生惠存,感念去年汝窑鉴定之助,愿共护文化之根。”
苏明把图录放在超市的书架上,跟之前张教授送的展览图录摆在一起,有时候街坊来借,他都乐呵呵地答应:“看完记得还就行,让大家都多学学老物件的知识。”
夏天的雨来得急,有天傍晚下着大雨,苏明正准备关超市门,就看见个小伙子浑身湿透地跑过来,怀里紧紧抱着个布包。
“叔,您能帮我看看这个吗?”小伙子喘着气,打开布包,里面是个青花瓷盘,盘底有个“大清康熙年制”的款。苏明赶紧让他进来,拿毛巾给他擦脸,又倒了杯热水。
“这盘子是我奶奶留给我的,”小伙子喝着水说,“我最近要去外地打工,想知道它值不值钱,要是值钱,就先卖了给我妈治病。”
苏明仔细看了看瓷盘,釉色明亮,花纹是康熙年间常见的“缠枝莲”,但盘底的款识有点模糊,是民窑的仿品。“小伙子,这盘子是老物件,”
苏明斟酌着说,“但不是官窑,值不了太多钱,大概几千块。不过它是你奶奶留的念想,要是能不卖,最好留着,以后想奶奶了,还能看看。”
小伙子沉默了半天,点点头:“叔,您说得对,我还是不卖了,我再想想别的办法给我妈治病。”
苏明看着他的背影,从抽屉里拿出五百块钱追出去:“这点钱你拿着,买点吃的,别饿着肚子赶路。”小伙子推辞不过,接过钱,对着苏明深深鞠了一躬。
秋天的时候,“老物件故事展”如期开展,这次多了个“声音展区”——李阳把之前录的老人讲故事的音频整理出来,游客戴上耳机,就能听到老人们的声音,再看着展柜里的物件,仿佛能穿越回过去。
有个小姑娘戴着耳机,听张叔讲铁皮饼干盒的故事,听完跟她妈妈说:“妈妈,原来以前的饼干这么珍贵,我以后再也不浪费零食了。”
展览结束后,馆长给苏明和李阳发了“最佳故事收集者”的奖状,还提议办个“老物件讲堂”,每周请苏明来讲鉴宝知识,李阳来讲文物保护。
苏明笑着答应:“只要大家愿意听,我就愿意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