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漂”三个字如同淬了河底毒泥的冰锥,
随着老闸河湾弥漫的腐朽气味,狠狠钉进了苏州河沉尸案的脉络深处。
验尸所的消毒水冷光、赵阿四脖颈上的精准创口、
绳结“阎王扣”的狞恶名讳、南洋油脂与高纯矿粉……
这些散落的致命拼图碎片,此刻被“水上漂”这三个字瞬间吸附聚拢,
拼凑出一个庞大、残忍、游走于都市血管阴暗处的凶残轮廓。
老船匠徐伯那扇砰然关闭的棚屋门板,隔绝的不仅是恐惧,更是一个沉入血腥谜底的起点。
侦查的重心如同沉重船锚,被无形的绞盘骤然提离迷雾般的底层探访,狠狠砸向浑浊河流更深处潜藏的黑影。
苏州河,这条被城市机器榨干最后一丝洁净的生命动脉,
此刻在林一和韩笑眼中,彻底变成了一张由污流、
航道、堤岸、仓库与无数隐秘支流构成的庞大地图,
其上每一个细微的褶皱都可能掩藏着通往“水上漂”巢穴的蛛丝马迹。
空气中残留着昨日的雨水腥气,混合着黄浦江潮涌带来的咸湿,粘腻地贴在皮肤上。
侦查的罗盘指针发出无声的嗡鸣,指向两个互为表里的核心坐标:
赵阿四生前活动的“福生记”货栈,以及那条吞噬了他尸首、又或许承载过他秘密的凶案之河。
公共租界警务处顶层临时征用的“陈府案调查室”依旧被旧案卷宗占据,
但角落里的巨大苏州河航道挂图已然更新,
密密麻麻贴满了红色标记和韩笑新标注的问询点。
窗外是灰蒙蒙的黄浦江天际线,雨云低垂。
林一站在图前,如同凝固的雕塑。
他指尖捏着一份最新水文报告书,纸页边缘微微泛卷。
沉尸点(公共租界东段非核心码头区)、尸检推断的精确死亡时间(24-36小时前)、
上游沿岸气象站过去48小时密集记录的降水量、风速风向、闸口开闭时间、实测流速
(高潮位时可达0.6-0.7米\/秒,低潮时0.3-0.4米\/秒)……
海量冰冷的数字在他脑中构筑起一个无形的、动态的流体模型。
他不理会办公室里杜冲关于“瞎折腾”“耽误结案”的聒噪抱怨,
也屏蔽了走廊里匆匆的脚步声和电话铃声。
他的世界里只剩下数据、水流与时间三者的博弈。
铅笔尖在巨大的河岸地图上缓缓移动,不时停顿、计算。
依据死亡时间区间和高低潮水流速最不利扩散模型(即取最小流速上限),
结合暴雨导致的周期性上游洪水短暂冲击影响概率,他开始逆向推演。
一具在“顺兴号”锚链下钩起、死沉、被证实死亡已超过一天的尸体,
它最初被沉入河中的位置绝不会在发现点附近下游,必然在更上游!
铅笔尖划过一道道浅弧线,仿佛在河道上虚拟地进行一次次“抛掷试验”。
沉尸点下游河道的流向相对平直宽阔,泥沙沉降环境不利于尸体长期掩藏,
若抛在此段下游,尸体大概率会被更快发现或冲散。
而上游……
林一的目光锐利地锁定在沉尸点上方约五公里处的一个复杂水域交汇点——“三汊口”。
那是两条城市暗渠(西沟与泥城浜,地图上只标为无名沟汊)汇入苏州河主干道的三角洲地带。
旧时曾是小型船坞和工厂区,后来工厂倒闭,
船坞废弃,河道淤塞,成了苇草丛生、鸟兽乱窜的荒凉地带。
那里水底地形怪异,流速多变(主流水快,汊河入口处回流明显),沉滞的泥沙堆积层极厚。
更重要的是,水文档案标注:三汊口废弃区河床深处,
存在早年倾倒建筑废料形成的“洼坑效应”——一个天然的沉尸匿迹场!
“沉尸初始点,高度疑似区域锁定:三汊口东侧,废弃‘信通面粉厂’旧码头附属河道区。”
林一低沉的声音划破了室内的空气,铅笔尖重重地点在地图上一个被红圈标出的狭窄小湾,
“这里是当年厂子专用货运小码头,石砌岸壁尚存,
深入被废弃河道形成的死水湾,水深且底部沉积复杂。
距沉尸被发现点的直线距离及水流路径,完美契合最不利时间区间内尸体的漂移极限范围。
该地点同时符合:1.人迹罕至;2.水流能将尸身缓慢导向主干道下游;3.具备重型物体沉底的物理条件。”
他的手指移向三汊口西边更宽阔但隐蔽性差些的主河道,
“此地次选。” 一个精准的地理罗网瞬间收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