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海被省纪委带走的冲击波尚未平息,由省纪委副书记张克艰亲自挂帅的联合调查组便正式进驻山城。与此前市公安局内部的“11·28”专案组不同,省调查组的到来,意味着案件的主导权和调查视野都提升到了省级层面,山城的反腐风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加复杂的阶段。
调查组下榻在山城宾馆,并设立了临时办公地点。沈青云和郭勇带着整理好的全部案卷材料,前往汇报。气氛客气而谨慎。
张克艰副书记五十多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金丝眼镜,神情严肃,透着长期从事纪检工作形成的特有威严。他认真听取了沈青云关于案件脉络、已掌握证据和主要嫌疑人口供的详细汇报,翻阅着厚厚的卷宗,不时提出几个关键问题,切中要害。
“沈青云同志,郭勇同志,你们前期的工作做得非常扎实,为案件的深入查处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张克艰放下手中的材料,语气肯定,但话锋随即一转,“不过,现在案件由省里牵头,情况就更复杂了。孙德海是正厅级干部,他的问题,可能牵扯面更广,涉及的历史时期更长,调查的敏感度也更高。”
他明确了接下来的工作原则:“调查组会以孙德海案为核心,深挖其违纪违法问题,特别是其充当‘保护伞’的细节和背后的利益链条。市公安局专案组,要继续负责对‘金鼎’犯罪团伙其他成员的审讯和证据固定,配合调查组的需求提供支持。两条线并行,但要密切沟通,统一协调。”
沈青云立刻表态:“张书记,我们坚决服从省委和调查组的领导,一定全力配合,做好保障工作,需要山城警方做什么,我们义不容辞。”
交接过程顺利,但沈青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道无形的界限。省调查组是“上面”来的,代表着更高的权威和更全局的视角,他们办案的节奏、重点和范围,已非山城市局能够主导。这是一种必要的协作,但也潜藏着微妙的张力。
省调查组的进驻,如同在山城看似平静的官场水面下投入了一颗深水炸弹。与孙德海有过较多工作交集,特别是曾在政法系统、国土资源、城建规划等关键部门任职的干部,无不感到风声鹤唳。
市司法局几位副局长,开始积极主动地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工作,强调本单位的“正常运转”和“队伍稳定”,试图划清与孙德海的界限。
一些之前与“金鼎集团”有过项目往来的部门负责人,变得异常“遵纪守法”,对各类审批事项格外谨慎,甚至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
更有甚者,开始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渠道,向沈青云乃至调查组释放“信号”,有的表示自己“早就看出孙德海有问题”,有的则委婉地提醒“要注意团结大多数”、“维护山城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
这些动向,沈青云都看在眼里。他知道,这是风暴来临前的必然反应,有些人是在害怕,有些人是在观望,也有些人,或许是想试探调查的边界,甚至意图影响调查的方向。
然而,对孙德海的审讯工作,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意想不到的困境。
与胡伟等人的崩溃不同,孙德海展现出了一个老政法干部的顽固和狡猾。在省纪委的办案点,他面对审讯人员,要么一言不发,闭目养神;要么就大谈自己过去的工作成绩,强调对山城政法工作的“贡献”,对具体指控,则一概以“记不清了”、“需要查证”、“当时是集体决策”等理由搪塞。
他甚至反过来质疑调查的合法性,声称这是“政治迫害”,是“有人想借机整人”,言语中隐隐将矛头指向了大力推动此案的沈青云。他深知,到了他这个级别,只要不开口,不留下致命的口供,仅凭外围证据,调查组想彻底定案将面临极大的困难,时间拖得越久,变数就越多。
调查组将这一情况通报给了沈青云。张克艰副书记语气凝重:“孙德海心理素质极好,反调查能力很强。他这是在拖延时间,等待外部的变数。我们必须尽快找到更直接的、能一举击穿其心理防线的证据。”
就在审讯陷入僵局时,专案组对“金鼎”案的深挖取得了新的突破。
技术组长陈岩在反复梳理从钱总经理别墅保险柜中起获的那个神秘U盘时,有了惊人发现。这个U盘采用了高级别的加密措施,陈岩带领团队攻坚数日,终于成功破解。里面除了更为详细的贿赂记录外,还有一个加密的文件夹,记录着数笔通过复杂路径流向境外特定银行的巨额资金,而这些资金的最终受益人,经过初步核对,并非孙德海或其直系亲属,而是一个名为“韩明”的人。
“韩明?”沈青云看着这个名字,觉得有些耳熟。郭勇立刻提醒道:“沈局,您忘了?韩明是咱们省里那位已经退下来多年的老书记,韩春林的独子!一直在海外经商,很少回国。”
这个发现,让所有知情人倒吸一口凉气。如果这些流向韩明境外账户的资金,与“金鼎”集团或者孙德海存在关联,那么意味着案件可能牵扯到了已退居二线、但影响力犹存的省级老领导家族!这无疑是一个更加敏感、更具爆炸性的线索。
沈青云立刻将这一情况向张克艰副书记做了紧急汇报。张克艰听完,沉默了很久,眉头紧锁。“韩老书记……”他沉吟道,“这件事非同小可。涉及老领导及其家属,必须慎之又慎。证据链必须绝对扎实,任何环节都不能出纰漏。”他指示,“这条线由调查组直接跟进,你们市局专案组继续专注于‘金鼎’团伙的其他罪行和孙德海在国内的问题。注意保密!”
新的线索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能为突破孙德海、乃至揭开更深层的盖子提供关键突破口;另一方面,调查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的儿子,其政治风险和可能遇到的阻力,将是前所未有的。
深夜,沈青云独自在办公室,反复看着陈岩提交的技术报告。他知道,自己正站在一个更加危险的漩涡边缘。韩春林老书记在北阳省经营多年,门生故旧遍布,即便退下来,其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动他的儿子,无异于捅马蜂窝,必然会招致难以想象的反弹和压力。之前那些来自各方的“关切”与眼前的潜在风险相比,恐怕只是小巫见大巫。
但是,如果因为畏惧风险就放弃追查,那法律的尊严何在?公平正义何在?之前所有的努力和誓言,岂不都成了空谈?孙德海之所以有恃无恐,恐怕也正是自恃背后有更强大的倚仗。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只能勇往直前。”沈青云目光坚定,在心中默念,“无论涉及到谁,只要触犯了法律,就必须付出代价!这是底线,不容妥协!”
他拿起笔,在日志本上写道:“案涉韩明,风险骤升。然证据所指,不容回避。唯有坚守法治信念,依靠组织力量,谨慎前行。”
他决定,一方面,坚决支持并配合省调查组对韩明线索的秘密调查;另一方面,要更加专注于夯实“金鼎”团伙和孙德海本土问题的证据,同时全力维护好山城社会治安的稳定,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来应对可能到来的更大风浪。
山城的天空,因省调查组的进驻和韩明线索的出现,变得更加云谲波诡。沈青云知道,他面对的已不仅仅是一个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更是一张盘根错节、渗透到更高层面的利益网络。这场反腐风暴,正在向着更深、更险的未知水域席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