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档案局那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楼,带着一种与时代脱节的静谧。空气里弥漫着旧纸张、灰尘和淡淡霉味混合的特殊气息。在局长亲自引领下,沈青云的秘书和孙悦派来的两名绝对可靠的审计骨干,进入了位于地下室的核心档案库。
这里保存着绵水市自建国以来最完整的历史档案。关于城北棚户区那片土地的卷宗,数量庞大,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工作异常枯燥且繁重,如同大海捞针。他们需要从泛黄、易碎的早期地契、规划手绘图、会议记录汇编中,寻找任何可能的蛛丝马迹。
第一天,一无所获。早期的档案管理不规范,很多文件归类混乱,字迹潦草模糊。第二天下午,一位年轻的审计人员小陈,在翻阅一批标记为“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城市建设委员会会议纪要(非正式)”的散装文件时,手指停在了一页纸上。
“孙局,秘书同志,你们看这个……”小陈的声音带着压抑的兴奋。
那是一份日期为“1992年7月15日”的非正式会议记录摘要,参会人员包括当时的市建委主任、规划科长、土地管理科负责人等。记录用词隐晦,但核心意思明确:为支持“某重点招商引资工业项目”落地,拟对城北一片“集体建设用地”(即现在棚户区核心区域)的土地性质进行“适应性调整”,将其从“限制开发”调整为“可进行工业及配套开发”。
“这不符合当时的法定程序!”孙悦拿到复印件后,立刻敏锐地指出,“那个年代,土地性质变更,尤其是集体用地,需要层层报批,有极其严格的流程。但这只是一份内部非正式会议记录,没有上级批复文件,没有公告,更没有提到对原土地使用者的补偿安置方案!”
更关键的是,记录末尾有一行手写的小字备注,字迹与正文不同:“此事按张副主任指示办理,注意保密,不留正式文。”而当时的市建委,确实有一位姓张的副主任,名叫张承业——正是如今市委副书记张涛的父亲!
“果然……根子在这里!”沈青云看着孙悦连夜送来的报告和影印件,眼中寒光闪烁。张涛家族与这片土地的纠葛,竟然可以追溯到三十年前!其父利用职权,违规操作土地性质,为所谓的“重点项目”开路(后来证明那项目没多久就黄了),这恐怕才是这片土地后来产权复杂、开发屡屡受阻的真正“原罪”!张涛后来的种种阻挠,不仅仅是为了利益,更可能是在掩盖其父当年违规操作的历史!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沈青云的人频繁出入档案局,尽管打着完善地方志的旗号,但还是引起了张涛安插在政府办眼线的注意。消息很快传到了张涛耳中。
张涛起初并未太在意,认为沈青云是在做无用功。但当心腹提醒他,调查方向可能涉及“历史档案”,特别是“九十年代初的城建档案”时,他端着茶杯的手猛地一颤,滚烫的茶水溅了出来,烫红了手背都浑然不觉得
一股冰冷的寒意瞬间从脚底窜上头顶。那段被他家族刻意掩埋、视为最大禁忌的历史,难道要被翻出来了?他父亲临终前再三叮嘱,一定要把这件事烂在肚子里,否则将是灭顶之灾!沈青云怎么会想到去查那么久远的东西?是误打误撞,还是……有人指点?李伟那张看似忠厚的脸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
恐慌只持续了片刻,多年官场历练出的冷酷和决断迅速占据上风。他立刻拿起加密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声音低沉而急促:“档案局那边,想想办法,让一些‘该消失’的东西消失。做得干净点,像意外。” 他不能直接去阻止调查,那等于不打自招,只能用这种隐蔽的方式,试图销毁关键证据。
两天后的深夜,市档案局核心档案库所在的老楼区域,电路“恰好”发生故障,导致监控系统短暂失灵。一个黑影借助这短暂的黑暗,撬开了库房的老式门锁,潜入其中。他的目标明确,直奔存放九十年代初城建档案的那几排架子。
然而,就在他刚找到目标卷宗,准备用随身携带的微型喷灯进行销毁时,库房内的应急灯骤然亮起!早已埋伏在外的吴军安排的便衣民警一拥而上,将此人当场按住。
“你们……你们干什么?我是档案局保卫科的,我来巡逻!”那人惊慌失措地挣扎叫嚷。
带队警官冷笑一声,从他身上搜出了撬锁工具、喷灯以及那张标记着目标档案位置的纸条。“巡逻需要带这个?需要撬锁?需要挑监控坏了的时候?”人赃并获,不容狡辩。
消息传到沈青云这里,他嘴角泛起一丝冷峻的笑意。“果然沉不住气了。看来,我们找对方向了。”他立刻指示吴军:“突审这个人,查清指使者。同时,将我们已掌握的关键档案原件,立刻转移到绝对安全的地方,进行专业保护和证据固定。” 这一出“将计就计”,不仅保护了证据,还抓住了对方企图毁灭证据的现行,获得了一个可能撬开缺口的新人证。
“档案室事件”的发生,像一块试金石,让一直在观望的李伟彻底看清了局势。张涛为了掩盖家族旧账,已经不惜动用非常手段,这充分说明其问题之严重,也显示其到了狗急跳墙的边缘。再与之捆绑,风险巨大。
他主动约见了沈青云,这次地点选在了市委招待所一个极其隐秘的房间。
“沈市长,档案局的事,我听说了。”李伟开门见山,神色凝重,“没想到,他们竟然敢这么干!这是无法无天了!”他顿了顿,仿佛下定了决心,“关于那片地,我知道的也不多,但当年我还在区里工作时,隐约听说过一些风言风语,说张主任(张涛父亲)为了一个外来老板,硬是把一块好地的性质给改了,后来那老板跑了,地也荒了,留下个烂摊子。当时很多老同志都有意见,但都被压下去了。”
沈青云给他倒了杯茶,静静听着。
李伟继续道:“张涛在绵水经营这么多年,很多要害部门都有他的人。您想动他,光靠现在这些,恐怕还不够。他在省里……也有根子。我建议,您可以把目前掌握的情况,通过绝对可靠的渠道,直接向省纪委主要领导做一次秘密汇报。必须绕开可能被干扰的常规渠道。”
这番话,意味着李伟不仅提供了更具体的线索,还表明了站队态度,甚至给出了关键的行动建议——直通省纪委顶层。
“李市长,感谢你的信任和支持。”沈青云郑重地说,“维护党纪国法,还绵水一个清朗的政治生态,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一个针对张涛的坚实同盟,在危机中正式结成。
沈青云采纳了李伟的建议。他动用了父亲沈振邦留下的一条极其隐秘、绝对可靠的关系渠道,将关于张涛及其父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特别是违规操作土地性质、企图毁灭证据等情况的详细报告,直接递到了省纪委书记的案头。
报告证据扎实,逻辑清晰,既有历史档案为证,又有最新企图毁灭证据的现行,更有指向张涛本人多次阻挠棚改工作的行为佐证,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证据链和合理的怀疑。
省纪委书记在仔细阅示后,高度重视,立刻召集了核心人员开会研究。绵水市的问题,显然已经超出了普通经济案件的范畴,涉及到了权力寻租的历史延续性和政治生态的深度污染。
就在沈青云收到省纪委“已收到材料,正在依法依规研究处理”的密信回复当天晚上,张涛再次打来了电话。这一次,他的声音失去了往日的沉稳,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焦躁和最后通牒式的威胁:
“沈青云!你不要把事情做绝了!绵水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有些人,有些事,不是你一个外来户能碰的!你现在收手,大家还能相安无事!否则,后果不是你承担得起的!”
沈青云平静地听着,直到张涛说完,才淡淡地回了一句:“张副书记,我做的每一件事,都对得起党性原则,对得起绵水人民。至于后果,该承担的人,一个也跑不了。”
电话被狠狠挂断。沈青云知道,与张涛的最终摊牌,已经近在眼前。省纪委的介入,意味着这场绵水官场的风暴,即将上升到新的层面。而他,已经做好了迎接一切狂风暴雨的准备。他的目光越过办公室的窗户,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片在历史尘埃和现实博弈中挣扎了太久的土地,即将迎来破晓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