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陶县黄河故道的血腥气息尚未完全散去,沈炼便以雷霆之势,对残余的“影刺”杀手进行了残酷的清剿和审讯。这些杀手虽是亡命之徒,但在沈炼这位前锦衣卫同知的手段面前,顽抗显得如此可笑。很快,便有人承受不住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力,吐露了实情,指认雇主来自济南府衙,甚至具体到了张至发的一位贴身师爷。
几乎与此同时,沈炼留在济南的暗线也传来了突破性的消息——他们成功策反了张至发府中一个不得志、饱受排挤的账房先生。此人手中,竟偷偷保留了数本记录着张至发及其党羽多年来贪墨漕银、截留税银、以及向京中多位大佬“冰敬”、“炭敬”(行贿的雅称)的暗账!其中,就包括如何挪用公款雇佣“影刺”,以及策划馆陶伏击的详细资金往来记录!
人证(杀手供词、账房先生)、物证(暗账、刺杀资金记录)俱全!铁证如山!
沈炼立刻派人以八百里加急,将这些足以震动朝野的铁证,分作数路,秘密送往大名府陈远处,以及京城皇帝御前。
消息传回大名府,陈远看着沈炼送来的暗账副本,即便以他的镇定,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张至发等人的贪墨数额之巨,涉及官员级别之高,关系网之复杂,远超他之前的想象。这已不仅仅是山东一地的痼疾,而是整个大明官僚体系腐烂的一个缩影!
他不再犹豫,立刻以三省考核总督、右副都御史的身份,起草奏章,将张至发勾结匪类、行刺钦差、巨额贪腐、对抗新政等累累罪行,连同确凿的证据链,一并上奏朝廷,请求皇帝圣裁!奏章中,他虽未直接指认京中的周延儒等人,但那些暗账中清晰的银钱流向和时间记录,无疑将利剑的锋芒,直指紫禁城内的某些殿堂!
与此同时,陈远下令李定国,即刻派出新军精锐,奔赴济南府,会同沈炼及孙元化,公开逮捕张至发及其所有涉案党羽,查封府衙及相关财产,控制山东局面!
就在陈远的奏章和沈炼的铁证还在送往京城的路上的时候,紫禁城内的崇祯皇帝,也正面临着他登基以来最为严峻和愤怒的一次抉择。
文华殿内,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崇祯皇帝面色铁青,御案上摆放着的,正是陈远的奏章副本和沈炼送来的部分暗账证据。下方,以首辅周延儒为首的几位阁臣,以及都察院、大理寺的主要官员跪倒在地,人人面色惨白,汗出如浆。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张至发竟然如此愚蠢和疯狂,不仅贪腐,还敢刺杀钦差!更没想到,陈远和沈炼的手段如此犀利,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拿到了如此致命的铁证!那本暗账,就像一条毒蛇,不仅咬死了张至发,也正朝着他们噬咬而来!
“好啊!真好!”崇祯皇帝的声音冰冷得如同数九寒天的冰棱,他拿起那本暗账,狠狠摔在周延儒面前,“周先生!你来看看!这就是你曾经向朕举荐的‘能吏’!这就是我大明的封疆大吏!一年冰敬炭敬,高达五万两!雇佣杀手,行刺朝廷重臣!你们……你们真是朕的好臣子啊!”
“陛下息怒!臣……臣有失察之罪!”周延儒以头触地,声音颤抖,他知道此刻任何辩解都是苍白的,唯有请罪或许能有一线生机。他心中已将张至发骂了千万遍,这个蠢货,竟然留下了如此要命的账本!
“息怒?你让朕如何息怒!”崇祯猛地站起身,因为极度的愤怒,身体都在微微发抖,“朕将国事托付于尔等,尔等却结党营私,贪墨无度,如今更是到了要刺杀朕派出的干臣的地步!这大明江山,是不是明天就要亡在你们手里?!”
天子的震怒,如同雷霆般震撼着整个文华殿。所有官员都匍匐在地,瑟瑟发抖,无人敢抬头。
“传旨!”崇祯深吸一口气,强压下翻涌的气血,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杀意,“山东巡抚张至发,罪大恶极,着即革职,锁拿进京,交三法司、锦衣卫会同严审!其家产,立刻抄没!山东涉案一应官员,无论品级,由陈远、李定国、沈炼即行拿问,准其先斩后奏!”
这道旨意,彻底赋予了陈远在山东生杀予夺的大权!
“陛下圣明!”几名并非周延儒派系的官员连忙叩首。
崇祯冰冷的目光再次扫过周延儒等人:“至于尔等……是否牵涉其中,朕会令锦衣卫与东厂详加查证!在此期间,内阁政务,暂由次辅温体仁主持!周先生,你就在府中,好好‘反省’吧!”
这近乎软禁的处罚,让周延儒瞬间面如死灰,瘫软在地。他知道,自己的政治生涯,就算不彻底终结,也已然走到了尽头。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远在山东、凭借数据和铁腕掀起这场风暴的陈远!
圣旨以最快的速度发出。当钦差带着皇帝的旨意和锦衣卫抵达济南府时,李定国率领的新军已经控制了全城。
济南府衙内,张至发得知馆陶刺杀失败、暗账暴露的消息时,就已经彻底崩溃。当如狼似虎的新军士兵冲入府衙后院时,他正穿着知府官袍,悬梁自尽,只留下了一具尚有温热的尸体和一封语焉不详、试图将罪责一肩扛下的“遗书”。
然而,他的死,并不能平息皇帝的怒火,也无法挽救他家族的命运。抄家的锦衣卫从其府中搜出的金银珠宝、古玩字画,折合白银超过百万两!其家眷、党羽尽数下狱问罪。
山东官场,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清洗风暴。在陈远、李定国、沈炼、孙元化等人的联手整治下,数以百计的贪官污吏落马,无数胥吏被清查,整个山东的吏治为之一清!KpI考核在扫清了最大的抵抗势力后,得以真正深入推行下去。
消息传开,北直隶、河南两省的抵抗势力闻风丧胆,再也生不出丝毫顽抗的念头,纷纷转变态度,积极配合新政推行。陈远和他的KpI考核,凭借这场干净利落、证据确凿的山东大案,彻底树立了无人敢于挑战的权威!
困扰大明多年的吏治痼疾,似乎在这一刻,被狠狠地剜去了一大块腐肉。朝野上下,无数双眼睛聚焦在陈远身上,有期盼,有敬畏,也有更深的忌惮。
尘埃,暂时落定。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场围绕权力与制度变革的战争,还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