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带着\"首席执政官\"的实权和王命旗牌,在一路官员的逢迎和各方势力的复杂目光中,回到了他真正的权力核心——大名府。相较于北京城的波谲云诡、处处掣肘,这里的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生机勃勃。宽阔平整的官道上车马络绎不绝,沿途新开的屯田里麦苗青青,工坊区传来的机器轰鸣声日夜不息,俨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巡抚行辕内,得知陈远归来的核心班底早已齐聚。李定国、沈炼、赵顺、林墨、\"雷震子\"等人见到风尘仆仆但眼神越发锐利的陈远,无不精神振奋。他们知道,大人此番进京,定然是带着巨大的成果归来。
\"恭喜大人(远兄)凯旋!\"众人齐声贺道。
陈远脸上露出了回到根据地后真正放松的笑容,他将北京之行的经过,特别是最终获得的权力一一说明。当听到\"四品以下官员先行任免\"、\"赋税钱粮统筹调度\"、\"军务全权处置\"以及\"王命旗牌,先斩后奏\"时,所有人都激动不已。
\"太好了!\"李定国猛地一拍大腿,\"有了这些权柄,咱们再也不用受北京那些老爷们的窝囊气了!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正是如此。\"陈远点头,目光扫过众人,\"权力越大,责任越重。北京之行,我们看似赢了场面,但也彻底得罪了周延儒一党,更让陛下心中那根刺扎得更深。接下来,我们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让北地焕然一新,用实实在在的功绩,堵住天下悠悠之口,也让陛下安心!\"
他立即召开了回归后的第一次高层会议,听取各方面的汇报,并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
赵顺率先汇报了民政和经济情况:\"大人,去罗接纳的流民已基本安置妥当,大部分青壮通过'以工代赈'参与了各项工程,如今工程陆续完工,正逐步转为屯田户或进入各工坊。去罗秋收,北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官仓共入库粮食三百五十万石,加上民间存粮,足以支撑到明年夏收。盐铁专卖公司去罗盈利达一百二十万两白银,纺织工坊等各类'国企'总利润约八十万两,海贸司通过琉球航线获利约五十万两……财政状况大为好转。\"
陈远满意地点点头:\"很好!民生是根基。接下来,要继续推广新式农具和耕作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工坊要进一步提升效率和产品质量,我们的布匹、铁器,不仅要满足内部需求,更要成为抢占市场的利器。海贸司那边……\"
他看向林墨和\"雷震子\"。
林墨立即回道:\"大人,琉球航线已完全稳定,久米岛基地功能完善,向象贤那边进展顺利,亲明武装已初步成型。南下吕宋的商队已派出三批,虽然西班牙人限制颇多,但通过当地华人社团,我们还是建立了几条隐秘的贸易渠道,换回了大量白银和香料。只是……东南郑家似乎对我们的小动作有所察觉,最近在航线上加大了'巡查'力度。\"
\"雷震子\"冷哼一声:\"郑芝龙那老小子,就是见不得别人好!大人,咱们的护商舰队现在有大小战船四十余艘,水手官兵五千人,虽然还比不上郑家的规模,但装备和训练绝对一流!真要碰一碰,未必会输!\"
\"暂时不要与郑家发生直接冲突。\"陈远摆摆手,\"我们的重心还在北方。水师继续稳步发展,重点是护航和积累远洋经验。对了,日本那边情况如何?\"
\"听风司\"在日本也有布局,沈炼接过话头:\"回大人,德川幕府锁国政策依旧,但通过琉球和对马藩的渠道,我们了解到一些情况。日本盛产白银,但其石见银山等主要银矿似乎有枯竭迹象。另外,荷兰人在平户的商馆活动频繁,似乎与幕府关系密切。\"
陈远若有所思:\"日本白银……这是个关键。要继续关注。或许将来,我们可以绕过荷兰人,直接与日本建立贸易关系。\"
接着,李定国汇报了军务:\"新军现有战兵八万,其中两万为骑兵,其余为步兵和炮营。另有屯田兵(预备役)十五万,随时可以征召。装备方面,燧发枪装备率已达七成,各类火炮五百余门,弹药充足。去罗冬季大练兵效果显着,各部战力均有提升。\"
\"八万战兵,十五万屯田兵……\"陈远沉吟道,\"规模不小了,但要应对皇太极的主力,还需精益求精。训练不能松懈,尤其要注重各兵种协同作战。参谋部要针对后金可能的入侵,制定多套应对预案。\"
\"末将明白!\"李定国肃然应道。
就在会议气氛热烈,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之际,一名\"听风司\"的密探浑身浴血,被两名护卫搀扶着,踉踉跄跄地冲进了议事厅!
\"大人!紧急军情!\"密探声音嘶哑,脸上满是疲惫和惊惶,\"五天前,虏酋皇太极……亲率八旗主力,并汇合科尔沁、喀尔喀等蒙古诸部兵马,总计超过十五万大军,突然出现在蓟镇外围!宣府、大同方向也发现大规模敌军调动!看其意图,似是要……是要直扑京师!\"
\"什么?!\"
议事厅内瞬间一片死寂!所有人都被这个消息震住了!
皇太极竟然在这个时节,动用如此庞大的兵力,再次入寇!而且目标很可能是北京!
陈远猛地站起身,脸上瞬间结满了寒霜。他快步走到巨大的北地地图前,目光死死盯住蓟镇的方向。
\"具体位置?敌军构成?行军速度?\"他连珠炮似的发问,声音冷静得可怕。
那密探强撑着回道:\"主力……在墙子岭、古北口一带聚集,前锋已与蓟镇守军发生接触。敌军以满洲八旗为核心,蒙古骑兵为两翼,携带了大量红衣大炮和攻城器械!行军速度极快,预计……预计最多七八日,便可兵临北京城下!\"
\"七八日……\"陈远的心沉了下去。蓟镇防线虽然经过历年修缮,但守军兵力分散,战斗力参差不齐,能否挡住皇太极蓄谋已久的全力一击,实在堪忧。一旦被突破,北京危矣!
\"远兄!我们怎么办?是否立刻集结兵马,驰援京师?\"李定国急声道。作为军人,保卫京畿是本能。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陈远身上。此刻,他这位刚刚获得专断之权的\"首席执政官\",将做出第一个关乎国运的决策。
陈远没有说话,他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从蓟镇移到宣大,再移回大名府。脑海中飞速计算着敌我双方的兵力、态势、后勤以及……政治影响。
直接率军入卫京师?固然是忠君爱国之举,但大名府精锐尽出,后方空虚,若皇太极虚晃一枪,或者有其他变故呢?而且,带着大军进入京畿,崇祯皇帝和朝中百官会怎么想?会不会认为他陈远要趁机\"挟寇自重\"甚至\"武力逼宫\"?
但若按兵不动,坐视北京被围,且不说国本动摇,他陈远必将成为天下唾骂的罪人,刚刚获得的权力和声望也会瞬间崩塌。
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片刻之后,陈远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他猛地一拍地图,声音斩钉截铁:
\"传我命令!\"
\"第一,新军主力即刻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随时准备开拔!但未有我的将令,任何人不得擅自调动一兵一卒!\"
\"第二,'听风司'动用所有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查明敌军真实意图、兵力分布、粮草补给线!我要知道皇太极到底想干什么!\"
\"第三,以'首席执政官'名义,行文北直隶、山东、河南各府州县,命令各地守军加强戒备,坚壁清野,严防敌军小股部队渗透破坏!\"
\"第四,八百里加急,将敌情和我方应对之策,即刻呈报北京兵部和陛下!\"
他没有选择立刻莽撞地出兵,而是先稳住阵脚,搜集情报,同时履行了告知朝廷的义务。这既体现了对皇帝的尊重,也为自己留下了转圜的余地。
\"那……我们到底救不救北京?\"李定国还是有些不解。
\"救!当然要救!\"陈远目光深邃,\"但不是现在这样盲目地去救。皇太极来势汹汹,必有后手。我们要等,等一个最佳时机,要么不出手,一出手,就要打在皇太极的七寸上!\"
他看向沈炼:\"尤其是要查清,皇太极的后勤补给线在哪里!十几万大军,人吃马嚼,消耗巨大,他的粮道就是他的命门!\"
\"卑职明白!\"沈炼领命,立刻转身离去布置。
陈远又看向赵顺和林墨:\"立刻启动战时经济管制!所有'国企'优先保障军需生产!平准银库做好准备,稳定金融市场,防止有人趁乱投机!海贸司的船队,暂时规避风险航线。\"
\"是!\"
一道道命令有条不紊地发出,整个大名府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北地,而这一次,手握重权的陈远,将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大危机?他按兵不动的决策,又会引来怎样的风波?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命运的答案。